3、孝子尋親【譯文】
寶坻縣的王泗和是我家的親戚。他曾拿一篇《書艾孝子事》的文章給我看,內容說的是:
艾子誠,寧河艾鄰村人。他的父親名文仲,以做木工養家糊口。有一次艾文仲偶然與人爭鬥,失手把對方打昏在地,文仲誤以為打死人命,便畏罪潛逃,就連他的妻子也不知他的去向。後來聽到一些傳聞,彷彿說他已出了山海關。
艾文仲出走之前,他妻已有身孕,過了兩個月,便生下艾子誠。艾文仲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兒子。子誠從小都是由母親撫養的,也不知道還有個父親。
等到子誠稍稍長大懂事,便問母親:「爸爸哪兒去了?」他母親哭泣著把丈夫出走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訴他。從此,子誠終日惘惘然若有所失。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向母親和親朋鄰里詢問父親的年齡、相貌、特徵,以及祖輩人的姓名,親戚朋友之間的關系,與他們的鄉里住址等等。人們見他年歲少,猜不出他打聽這些的真實用意,姑且一一告訴他。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子誠長大成人,長輩們便張羅著要為他娶親。子誠一再辭謝說:「哪有父親流離失所,做兒子的卻成家立業,安居家室的?」人們才知道他立志尋父。只為老母在堂,暫時不能脫身遠離。然而艾文仲一去絕無音訊,子誠自幼不出鄉里,天蒼蒼,地茫茫,到哪兒去找?人們只信他有這份心意,未必能去尋找。而子誠也從未透露他要去尋父,只是努力地經營,盡量多掙些錢來贍養老母。
一晃過了二十年,子誠的母親因病去世。子誠為母親辦妥喪事之後,便整裝備糧,准備奔赴遼東一帶,去尋找父親。好心的人勸他說:「子誠呀,你父離家已二、三十年了,至今存亡難定,你到哪兒去找?還是算了吧!」子誠聽了,噙著眼淚說:「我此行決心已定,萬一尋得父親,則父子倆一塊兒回來拜見鄉親。萬一父親客死他鄉,也得背回他的屍骨。若是尋不著他,寧可老死路邊,也決不獨身回來見大家。」眾鄉親無奈,只得與他揮淚送別。
子誠出關之後,思忖父親是因逃避命案而出走的,不大可能留連於繁華街市,必是隱匿在荒郊山野。所以,凡深山幽谷,窮鄉僻壤,乃至險阻幽隱的地方,都一一探尋過,但仍蹤影全無。時間一長,他身上有限的錢財也花盡了。他就靠著乞討過日子,繼續尋父。這樣到處奔波了二十年,仍沒有找到父親,但他的決心卻沒有動搖。
一日,他行至馬家城山中,遇見一位老者,老人家憐他窮困饑寒,主動上前和他說話,問明了原委之後,也感動得潸然淚下。便把他帶到家裡,備酒食款待他。這時,有位木匠背著工具走進來,看他那年齡,估計與其父差不多。子誠的心忽然一動,再端詳那木匠的長相,竟和母親平日給他描繪父親的形象相似。不由得拉住木匠的衣袖,哭訴父親出走的原因、年月,並訴說祖上的淵源,及幾門親朋好友的舊事,希冀木匠或者就是自己的父親。
那木匠聽了現出驚愕、悲凄的神情。想要相認,又懷疑自己離家出走時並沒有兒子。子誠猜透了他的心思,就把他從出生到為母親養老送終的經歷述說一過。那木匠號啕失聲,於是父子相認,抱頭痛哭。
原來,艾文仲不斷輾轉逃避,才來到這馬家城山,已有四十多年了。他又改名換姓為王友義,所以尋訪無跡。直至此時才偶然相遇。那位老人被子誠的孝心所感動,積極為他們父子還鄉想方設法。但艾文仲在外飄泊日久,負債尤多,一時滯留,不得脫身。子誠又匆匆忙忙奔回家鄉,變賣了部分家產,又向親友借貸了一部分錢,湊足百兩銀子,返回馬家城,還清了父親的債務,父子這才同歸鄉里。七年後,艾文仲壽終正寢。
子誠迎父還鄉之後,才娶妻成家。如今他已經有了四個兒子,個個聰明能幹,勤儉持家,生活得滿不錯。明朝時文安縣有個王原,曾尋親於萬里之外,他的子孫後代繁衍興盛,至今稱為望族。子誠的故事與王原的事跡相類似,想來上天同樣會使艾家繁榮昌盛的。
王泗和說:「艾子誠是我的佃戶,他所住的村莊,離我的別墅僅僅二里地。我很器重他,因問明他千里尋親的經過詳情,梗概地寫在這裡,以供讀書人以及士大夫們參閱,讓人們知道鄉里田隴之間,也有這樣品德高尚、至賢至孝的人。」時年乾隆癸丑(1793)九月十一日記敘。
按:子誠千里尋父,偶然相遇,父子團圓。這故事的情節,又和《宋史》所載朱壽昌尋母的故事相類似。似乎皆有神助,非人力所能為。只因精誠之至,故能感天地、動鬼神,說是人力所為也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