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名稱的起源

uploads/content/2022/may/0006d1f03788bb187f44460498cfeada.jpg" />

  寺院是漢語對佛教宗教場所的通稱——也可說是雅稱,因為在口語中,它也往往被稱為“寺廟”。

  如果考慮到歷史上,寺院文獻中的別稱可就繁多了。梵剎、伽藍道場、佛剎、凈剎、精舍蘭若叢林,都還是比較常見的,甚至還有人用檀林、紺園、旃檀林、凈住舍、出世間舍、金剛凈剎、寂滅道場、遠離惡處、親近善處、清凈無極園等描述性稱呼。

  稱呼雖然有這麼多,但最基本的還是一個“寺”。這裡有必要先說一下這個名稱的起源。

  “寺”起先是中國古代對於政府部門辦公場所的稱呼,類似於後來所謂“衙門”“機關”“辦公室”之類。兩漢之交,佛教西域傳入中國,因之有不少西域僧人傳法東來外國人來了,當然歸負責外交事務的部分鴻臚寺安排接待,於是乎,僧人安置的地方也就被稱為“寺”。久而久之,佛教大盛,政府部門的辦公場所不再稱寺,它倒成了僧人居住、經像安置場所的專稱了。

  至於“院”,它本來是四周建有圍牆的意思,將它用作佛教建築的稱呼,始於唐代在長安慈恩寺為玄奘所建的翻經院。到了宋代這一名稱大為普及,官立的大寺有不少被稱為院。

  一般來說,“寺”和“院”是有所區別的。“寺”是總稱、通稱,而“院”則往往指“寺中別舍”,即寺的組成部分。一個寺可能包含若干院。當然,也有一獨立佛寺被稱為“院”,但終究不如“寺”那樣普遍,而且其規模往往比寺小一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