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六十七章)04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十七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六十七章 佛國隨俗世還真04

  對境已入定,心在看時亡

  『而經文但雲入正定』,永明禪師在這里點出什麼叫正定佛經叫我們學佛入定,只叫人入正定,哪一種是正定?我打起坐來端身正坐,就沒有入歪定,也沒有入弓腰駝背定。那麼,哪一種叫正定呢?正定就是事理圓融。『不言事理』,不再由事理對立面去講。

  『及乎出觀,境中即雲分別色相,斯事觀也;根中即雲性空寂者,理觀也』,永明禪師佛經修持華嚴境界方法作了一個分析。這一卷摘述華嚴境界文字仍是序論。

  『及乎出觀』,如果真了解止觀方法,跳出觀慧地境界,『境中即雲分別色相,斯事觀也』,在那個現有的境界中,譬如我們現在境界是電燈光下滿堂人頭,這是一個境界;後坐的人眼睛一掃,滿堂後腦,這個就是觀境。當我們眼睛看到後腦也好,頭髮也好,就起分別的意識,前面坐的是同學?女同學?或年紀大的、頭髮白的、花的……等等,自然意識有分別色相作用。這個分別色相是事觀。真實世界,眼根一看,第六意識的分別意識一配上,就看出是個什麼環境這是普通人心理作用

  那麼,進一步利用普通的心理作用進入佛法呢?佛法所說的定並不一定叫你盤腿,就是利用目前的境界,大家眼睛一張,分別前面的色相,觀察到這個境界,回光反照馬上入定,任何姿態都可以。入定並不是看不見前面的境界,心就好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這個境界,與心境了不相干。不這個味道就可以體會進去了。所以在境界中言,分別色相是事觀的道理。這個『事』前面要加個『斯』字,斯就是即,即事觀也,白話解釋就是:拿現在眼睛前面的環境就可以進入定觀的境界。不一定要入山林。坐在後坐的人往前看,就如同觀看一片森林,入定了。

  但是相反的,『根中即雲性空寂者,理觀也』,剛才提到對觀境的描寫,假定在場眾人看到前面這個境界意識馬上起分別,即事而觀的時候,這就是事觀。但是當你回轉來對你生理上的眼根來說,理論又不同了,自性空寂,無能觀之性。意識分別心理是第六意識作用,一般修行使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並不是見性,那個能觀的作用自性本空,這個就是理上之性,所以叫做理觀。反照自己,觀自在能觀之性本空,此即是理觀。

  『亦合將根事對於境理,以辯無礙』,進一步呢?也可以將根與事綜合而為智慧修法。眼根與外面的現象,亦即根識與外在境界理性結合,當下即悟,這也是禪宗辦法,『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一切不必空,就可以達到分辨而無障礙境界

  大家要注意!佛法最容易談空,真正佛法有所謂五方佛,代表東方的藥師如來;西方的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如來,這包含了宇宙的大奧秘;這樣分配五方佛所代表的方位,是有道理的。學佛不要空啊空!還有不空如來在那裡等著,這都釋迦牟尼佛介紹出來的,他創立這一系統的理論是個什麼東西?我們要搞清楚。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會通了,可以綜合根境理事而無礙。這是第二對華嚴修持方法原理。

  佛國隨俗世還真

  第三對事理二觀無礙,謂欲分別事相,應從事觀起,而反從理觀起,以所觀之境既真俗雙融法界不二故。分別事智即是無生之智,二觀唯是一心故。亦應將境事理對根事理,以辯無礙。

  事是功夫,理是理論,觀是智慧觀察,由思考、思維入手無障礙

  現在我們用普通語句表達,覺得非常吃力;如果不用普通語句表達,那很輕松,大可依文解義,用東西哲學一大堆名詞解釋,堆砌文字,就是一大篇章,不過堆了半天還是一個人工造景的假花園,假人、假山、假亭、假流水,寫文章本來就是造假庭園,愛怎麼想就怎麼想。現在我不走這個路線。

  『謂欲分別事相,應從事觀起,而反從理觀起』,你要認識自己第六意識能夠起分別,起思想作用的這個境界功能,應該從現實事件上反照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換句話說,一般學打坐,尤其學參禪、修止觀念佛;都是走這個路子,為什麼呢?要你在那種環境的影響下,先觀察出自己第六意識分別心的作用這就是『欲分別事相,應從事觀起』。

  但是有些人,乃至有些經典,走相反的路子,『反從理觀起』,不從內心反省、不從第六意識下手用功,反而從做學問、研究理論著手。學問學問、理論是理論,同我不相干。知識份子容易走入這個路線,理論得很多,事情不去。『反從理觀起』,他說事實上真到家的人,從理觀起也可以。

  『以所觀之境既真俗雙融法界不二故』,先觀察外面,由事物境界之理可以達到『真俗雙融』。『真俗雙融』難了!真俗是兩個佛學名詞。什麼是真?得了道成佛證得自性真如成道是達到超越世間真理。物理世界人事三界以內都是世俗的。小乘佛法是離開世俗,專門修道,才能證得真如,所以出世法與入世法分開。大乘佛法不然,『真俗雙融』,即真即俗,至高無上的道在哪裡?就在世間世俗中。那麼,你說佛法在哪裡?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世俗呢?一樣有,有蓮花七寶行樹、鳥唱歌……,一天到晚念佛念法念僧,同我們一樣在念,真中有俗,俗中即有真。換言之,這天地,善中有惡、惡中有善;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清中有濁、濁中有清……,一大堆,最快的利嘴說一萬年也說不完。真俗不二,這是理上。

  事實上呢?你看佛教諸尊的標志,只有出家聖人羅漢們剃個光頭,穿得簡簡單單,一切舍掉,表出世法。諸大菩薩可不然哦!又抹胭脂,又擦口紅,又掛纓絡,每位菩薩打扮得比我們還漂亮,大菩薩沒有出世哦!他真俗不二。所以離俗即違真,認為有個真如有個道可以出世也不對。如果有一世界可以跳出,你跳到哪裡去啊?我經常問同學一個問題,大家口頭學佛都會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說慢點。跳到哪裡先要找好地方,佛有說過有個第四界可跳嗎?『不在五行中』,第六行可沒有哦!所以大家不要口頭亂講,自己要認識清楚,必須真俗不異、真俗無礙。真俗無礙還是片面的,要達到『真俗雙融』,即真即俗,入世間即是世間,真出世間的人也就是真入世間,所以釋迦『文佛』,這個道理我們由此可以了解。

  為什麼是『真俗雙融』呢?因為法界不二,用現代話說,真理有一個,沒有兩個。如果非要這樣跳出來修才能成道,留了頭髮都不成道,那法界有二了!跳與不跳、出與入都是雙融雙泯,不出也不入,出也即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