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june/e07dbb0ebfe385c7410d4c87dc171876.jpg" />
如果我們把燈關掉,一點光都看不見,是什麼感覺?
連一粒灰塵都沒少;
連一粒灰塵都沒有多。
人生就是這樣,即使一切其它因素都一樣,活在黑暗的地方還是活在光明的地方,區別非常大。
過去我們認為要把財產都捐完才是好人,或者財產很多就是好人,其實這和財產的多少沒有關係。
就像我們在房間里的感覺,和房間里有多少東西沒有關係,只和房間的黑暗和光明有關係。
在黑暗中,怎麼做都充滿問題、痛苦和災難。尤其房間里的東西越多,在黑暗中我們遇到的障礙就越多,遇到的問題就越多。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黑暗中,擁有的金錢、地位、物質、學問等越多,就越危險、越可怕。
我們人生的重點在哪裡?
重點不是讓房間里多很多鑽石,很多繪畫,很多傢具,而是要先讓房間里亮起來。
uploads/content/2022/june/e882177857e1d27941831c7965b2c574.jpg" />
所以關於如何判斷人生的對錯,我總結了一句話:在黑暗中,一切全錯;在光明中,一切全對。
-02-
uploads/content/2022/june/74c005b0b8979639540d041ea88eb020.jpg" />
歷代名臣良將,子孫能夠綿延三代,已是大為不易。如同範文正公那樣,子孫遍及華夏大地,家族綿延八百年而不倒,只有孔老夫子能夠相提並論。
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寄住在醴泉寺里讀書,「斷齏畫粥」的故事就是那時候來的。偶然的機會,范仲淹在寺院的老鼠洞中發現了一堆金子,當時無旁人在場,家中又窮困至極,范仲淹一分一厘也沒有動,把石板蓋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後功成名就,這個秘密依然藏在他的心裡。
幾十年後,當年范仲淹讀書的醴泉寺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寺院長老派人前來求助,范仲淹才寫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如此,寺院恢復舊觀,在范仲淹心裡擱了幾十年的這件事情也一同消去。
范家在蘇州有一塊著名的風水寶地,當時的風水先生對范仲淹說「後代必出公卿!」
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地風水能使後代顯貴,那不如改為學堂,讓蘇州城的百姓子弟入學,將來眾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較之自己一家顯貴豈不更為有益?
於是立刻興建學堂,千年以來,這里出現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幾個狀元,現在是一所高中的校址,真正做到了讓百姓的子弟後代都能賢達顯貴。
范仲淹傳記上還說,范仲淹的一生,用自己的俸祿供養了三百多口人家。
哪怕范仲淹是宰相,一人俸祿供養三百家人,也只能堪堪糊口,范仲淹一生出將入相數十載,到年老時,連喪葬費用都不夠,是因為他的錢財都布施給了他人。
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歷久不衰,而歷代子孫,都能夠遵循范仲淹留下的祖訓,仁厚知善,常修布施,八百年家風不墮。
不僅僅是因為范仲淹在世時的積德修善,種下善業種子,更在於他無我利生的菩薩襟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何等的廣大願力。真正的想為自己乃至子孫積陰德,就要學習范仲淹,首先要發願,發願越大,力量才會越大,然後在這種廣大願力下,努力幫助一切眾生,不求回報,不計較對方是否知道,沒有任何目的與功利心。
uploads/content/2022/june/ed4d2620f2ef9af6a912ea4e78fbf042.jpg" />
如此下來,這個陰德就會積累得綿厚深長,不但可以讓自身遠離災禍,壽命延長,增加財富,而且會惠及子孫,福澤無盡。
正是范仲淹廣大願力和心量下積累下的厚重陰德,才能八百年來福德護佑,讓范家綿延不絕。
司馬光講過一句話:積金於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於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當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uploads/content/2022/june/3ffad3ba3df4071a82eea6a3bfc931f6.jpg" />
範文正公與佛門極為有緣,與諸多高僧大德也常有來往,對佛法理念也深有研究,所以能常修布施利益眾生以積福報。
事實證明,與范仲淹同朝為官之人,無一有如同範文正公家族那樣綿延八百年而不絕。
均是因為範文正公積德修善,利益眾生才能福澤後人,綿延八百年而不墮。
uploads/content/2022/june/baddeaa585ac25cb6d1e52742ca00592.jpg" />
uploads/content/2022/june/45f7cd72e36923cabd4904d0d0dafdb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