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全人材

  靈源曰:「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偶一事過差,而叢林棄之,則終身不可立。夫耀乘之珠,不能無颣;連城之璧,寧免無瑕?凡在有情,安得無咎?夫子聖人也,猶以五十學《易》無大過為言。契經則曰:『不怕念起,惟恐覺遲。』況自聖賢以降,孰無過失哉!在善知識曲成,則品物不遺矣。故曰:『巧梓順輪桷之用,枉直無廢材;良御適險易之宜,駑驥無失性。物既如此,人亦宜然。若進退隨愛憎之情,離合系異同之趣,是由舍繩墨而裁曲直,棄權衡而較重輕。雖曰精微,不能無謬矣。」

  (原文大意)

  靈源惟清和尚說:「作為叢林長老對於學人一舉一動不可不審察,他的一言行不能不稽考。沉默寡言的人嘴雖拙訥,而未必愚蠢;能言善談的人不一定聰明:行履魯鈍的人未必悖逆,言貌謙恭的人未必忠信。因此善知識決不能僅憑言辭了解一個人的性情不可以隨意揀選學者的才力。

  五湖四海的學人誰不想證道,其中能悟明自心、見徹本性的人千百人中難得一二,因此學者如毛,悟者如角。其間或有精修其身,勉勵其行,聚積學問,樹立德業,沒有二三十年的功夫不能鑄就一個人才。倘若偶有不幸,有絲毫過失,而叢林便認為他不可教,便輕易拋棄他,然則他終身都很難有所成就。能照車乘的珍珠、價值連城的壁玉都難免有污點,何況人呢?孔夫子天下公認的大聖人他還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佛經則說:『不怕念起,惟恐覺遲。』因此自聖賢以下誰能沒有過失呢?關鍵在善知識委曲婉轉以造就之,這樣智愚、貴賤、利鈍、大小等根機不同的人都不會遺漏。

  因此說巧匠根據車輪、榱角的需要,彎木、直木都能發揮作用,好的車手在山路則用千里馬,在平地則用劣馬,使千里馬和劣馬各得其用。巧匠、車手既如此,善知識用人能不這樣嗎?假若善知識選人只根據自己的好惡之情喜歡的、脾氣相同的提拔任用,不喜歡的、脾氣不同的棄置不用,像這樣,好像匠人拋棄繩墨而裁曲直、商人不用秤而稱輕重,他的技藝再高超,難免要出差錯。」--文:如義

  南無阿彌陀佛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