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新年新氣象,從明明德開始

  元旦,新年新氣象,從明明德開始

  時光如梭,轉眼迎來了2020年的新起點——元旦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旦」二字,包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元謂「始」,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乃辭舊迎新之時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起為農歷正月初一,中華民國起為公曆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

  關於元旦的來歷,有這樣一種傳說,也就是中國古時候,人們把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稱為「元旦」或「元正」。

  這個傳說雖無史料可以查證,但是《尚書》雲:「德自舜明」,《史記·五帝本紀》也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是大孝子大聖人,做為中華道德文明的始祖,他所代表的重孝道、施德政、行教化、講求社會和諧的「明德思想,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啟蒙與起源。因此,在元旦這個特別的「初始之日」里,緬懷先聖,追述祖德,就別有特殊的意義了。

  舜自小生長在一個十分難處的家庭父親後母以及同父異母的弟弟整日都想害他,置他於死地,受盡種種常人難忍的折磨。就是在這樣一個沒有家庭溫情的環境里,舜沒有逃避、叛逆或報復,而是「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非」,不去家人過失只在自己身上原因,時時反省自己在孝道方面的不足,時時改過遷善,盡心儘力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行

  舜憑著孝義之心待人處世,所到之處都能感化他人,帶動民風向善。舜初到歷山耕種的時候,當地的農夫經常為了田地互相爭奪。舜便率先禮讓他人,尊老愛幼,用自己的德行感化眾人。一年之後,這些農夫都大受感動,再也不互相爭田爭地了。

  舜曾到雷澤這個地方打魚。年輕力壯的人經常占據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辦法打到魚。舜看到這種情形,率先以身作則,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給老人家,自己則到淺灘去打魚。由於一片真誠,沒有絲毫勉強,令眾人大為慚愧和感動。所以短短的一年內,大家都互相禮讓於老人

  舜也曾在河濱一帶製作陶器。那裡的人造的陶器十分粗劣,舜用心投入,制出的陶器既美觀又耐用。陶工們都向他請教,舜也樂於將技術傳授給他人。很多人遠道而來,爭相求購舜的陶器,舜始終一絲不苟製作,而且不抬價。在舜的感召下,陶工們在製作上精益求精,不再粗製濫造,也不再牟取暴利。

  《尚書大傳》說:「舜不登而高,不行而遠。」舜無論到哪裡,他高尚德行都能感化周圍的人,人們都願意追隨他。許多人慕名遷徙到舜居住的地方,於是舜居住的地方一年就成了一個小村落,兩年就成了一個小鎮,三年就成為人口眾多的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稱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那時候堯帝正為傳位的事情操心,希望能找到一位合適繼承王位的人。於是他徵求群臣的意見,大家異口同聲地向他推薦舜。於是堯帝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並派了九位男子來輔佐他,希望由兩個女兒來觀察、考驗他對內的行持,由九位男子來考驗他對外立身處事的能力

  舜歷經種種考驗之後,堯帝並未馬上將王位給他,而是讓他處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攝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後才正式王位傳給舜。足見古代的帝王對於王位的繼承,確實是用心良苦,絲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國,國家就難以長治久安。

  當舜繼承王位時,並不感到特別的歡喜,反而傷感地說:「即使我擁有了天下父母依然不喜歡我,我做為天子帝王又有什麼用?」雖然擁有了世人所羨慕的一切,但因得不著父母的歡心,舜有時候還是會像小孩一樣獨自跑到田地里號啕大哭!

  在《孟子·萬章》中這樣評價舜的孝行:「人在年幼的時候,會愛慕父母;到了懂得喜歡女子的時候,就去愛慕年輕漂亮姑娘;有了妻子以後,便愛慕妻子;做了官以後,便想著討好上司,得不到上司的賞識,內心便會焦急不安。只有最孝順的人終身都愛慕父母。到了五十歲還愛慕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見到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舜用他至誠孝心孝行最終感化家人孟子說:「讓天下的人都悅服、歸順自己,這是世間人所羨慕希求的,但把這一切看成草芥的,只有舜是這樣。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不可以做人;不能順從父母旨意不可以為人子。舜竭盡一切心力來侍奉凶頑的父母,終於感化父親瞽叟,使他欣慰歡喜。瞽叟欣慰歡喜了,天下風俗因此轉化;瞽叟欣慰歡喜了,天下的父子倫常也由此確定了。這便叫做大孝。」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舜做為一國之君,念念心系教化,只想著如何發揚光大先王的治國理念。所以當他繼位後,便以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教化百姓,讓世人都懂孝義、守倫常

  為了教育世人尊老敬老,舜從70歲以上的老人中選出「三老」、「五更」十餘人,將他們請到太學為他們設宴,舜親自端菜斟酒陪飲。餐畢又讓學子們一齊參見諸老,再讓諸老給學子們訓話。而且舜每年秋季必行養老之禮。

  舜同時高度重視對貴族子弟的教育,以禮樂教化他們,使這些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成為方良純正的有德之人。後來孔子所謂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說法,就是對堯舜之道的繼承和發展。

  舜重教化、輕誅殺、倡禮儀,當年在對待不服王化、滋擾南國的三苗問題上,禹請命欲用武力攻服,舜卻「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之」,最後「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舜時時處處身先士卒,率先垂範,有了明君的德行感召,世人自然信服,四方自然擁戴,民風自然淳厚。在舜的治理下,實現了人人謙讓、互相敬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天下大治局面。

  《新語·無為》曰:「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而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者,教化使然也。」是說堯舜時期的人一個個都可以封官,而夏桀、商紂時期的人一個個都該殺,這是教育與不教育造成的。

  舜一生不為個人利益著想,處處讓人、容人、感化人、方便人。在晚年的時候,他仿效堯帝的做法,將天下禪讓給德行出眾的大禹。舜過世下葬時,僅用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束棺,隨葬品僅三件衣物,葬畢還將穴填平而不起墳,以方便行人過路,讓人們在上面照樣可以走來走去

  綜觀舜的一生,正是對《大學》中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具體落實。舜從個人的修身開始,實現了齊家(讓家庭和睦)、治國(做國人的榜樣)、平天下(使天下太平);從對父母的小孝開始,實現了對天下的大孝。舜的大孝大義、純凈純善為世人稱頌,千古景仰!

  元旦,新年新氣象。國家新氣象,從明明德出發;人民新氣象,從明明德開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