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死,叫「福盡而亡」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

  這半碗飯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隨意浪費不會折福嗎?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損減自己的福報。因此,想起物品來之不易、業果不虛,我們不能不珍惜福報。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有一首唐詩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能在這世界上生存,需要勞累那麼多父母有情,想到這一點,為什麼還不珍惜福報,反而以浪費為光榮嗎?

  這也是以撥無因果的斷見所滋生的邪見

  從因果思惟就會知道其實浪費半碗飯、一張紙,也有很大的罪過。比如半碗飯來之不易,從播種、施肥、灌溉、收割、去殼、運輸到最後煮成米飯,其間有多少勞動者的心血,要耗費多少自然資源,才能端到口邊,供你享用。

  有人想:現在時代不同了,物質條件日新月異,過時的東西都可以丟掉。半碗飯、一張紙不值幾個錢,不要搞得太約束。

  先儒焦澹園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當時,鄉民陳良謨對他的叔兄說:「我們村子會有奇禍發生!」叔兄問他是什麼原因,他答:無福消受罷了。不久果然全村發生了瘟疫,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則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現了大旱災,楝塘地方因為有水庫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現大水災,也以堤壩高而沒有遭災。鄰近的幾個鄉連續好幾年沒有收成,唯獨楝塘地方接連豐收,而且他們乘形勢得到了官府的兩次免糧。於是這些村裡人廉價買進了各鄉的產業,生活變得非常富有。從此之後,該地樸素的風氣蕩然無存,奢糜成風。

  我們可以通過比喻來思考,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後路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種子,最後只會餓死而已。可見,不顧及後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後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弘一大師在他的一篇演講中說:我五歲時,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嚴肅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隨便丟掉!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我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後來年大了也沒有一不愛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1920年在杭州時,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里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或是初出家時制的。

  在古德中這樣的事例也隨處可見。古時候禪師和欽山禪師一起在溪水邊洗腳,欽山見到水中漂有菜葉,很歡喜地說:「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們可以沿著溪流去尋訪。」 禪師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後如何辨別人?他如此不惜福,為什麼要居山!」 入山後果然沒有名僧。有人說人生在世,應當好好享受,必須擁有豪宅名車、高檔電器等,如果沒有這些物質享受,人生有什麼意義呢?首先應當辨別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與生活毫無關系

  身為欲界人類,雖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飲食衣服,就足以保證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間。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虛假的擺設而已。動物也知道尋求飲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意義只有這一點,那就動物沒有差別。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於追求生活享受,這樣造作非福業,則連動物也不如。

  人生意義在於能成辦自利利他的大義,不能少欲知足,就無法集中精力投入於修行,這樣就不能成辦大義,只是浪費生命而已。

  袁了凡居士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給兒子做棉衣,家裡本來有絲棉,她把絲棉賣掉換成棉絮。了凡先生問她:「家裡絲棉,為什麼要換成棉絮?」她說:「絲棉太貴,賣了可以把錢送給別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樣可以保暖。」了凡先生聽了很高興,因為這樣做就不孩子將來有福!

  再來看反面例子古時候,有戶富人孩子滿月時,請客大擺酒席,殺了許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給孩子算命,說他一生的命運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兩歲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來以為他算命很准,為什麼這次沒有算對。後來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說他「折福太深,福盡而死」。

  再看現代的青少年從小就知道享樂,亂花父母的血汗錢,衣服鞋子、用具都要名牌,每個月幾百幾千塊的零花錢象流水一樣用。家長也認為:現在時代不同了,寧可自己苦一點,也不能讓孩子面子他不知道孩子從小養成驕奢的習慣後,由驕奢必然多欲,多欲則無德。長大之後,不是成為貪官,就是成為匪類、花花公子、寄生蟲,百無一用。從結果來看,這不是愛護子女,而是毀掉子女

  因此,從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我們都是大乘行者,應當念念關懷眾生苦難。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時,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的人連飯都吃不上,為什麼不能省下自己的福報施給諸母有情呢?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宋朝范仲淹讀書時,心中念念想著救濟他人。後來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個家族幾百戶的貧寒之家。他的幾個兒子請求他買一所園宅,他說:「京城裡的大官園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經常去游園,誰會不準我去游他們的園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園才能享樂呢?」

  范仲淹晚年自己的住宅改為天平寺,用來興崇三寶。他的幾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時輪流穿著范仲淹出將入相數十年,所得俸祿全部用來布施周濟別人,所以死的時候連喪葬都不夠,而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個個能繼承父志,舍財救濟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

  某年舊歷十一月,天氣正冷的時候,蘇州城有位大紳士帶著工匠到印光大師的關房裝置洋火爐,印光大師堅決不肯接受,大師說:「人生不可享受過分,要是自己沒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這位大紳士非常誠懇,再三請求,必須供養弟子也從旁邊勸請,印光大師說「安在外間的客廳里吧!那裡時常來人,讓大家一齊暖和,外間的空氣暖了,這間空氣也會變暖。」

  我們應當隨學過去的祖師大德,不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報舍給眾生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得清苦一點,省下來的錢讓別人享用,有這樣的善心將來才能利益無量眾生心中應常常記掛天下苦難眾生,常以福報迴向。「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說:「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願我們如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一樣,恆時成為維持無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