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放生:常見動物蜈蚣放生3.5(4)

  《圓 滿 放 生》

  3.5其它常見動物放生

  (4)蜈蚣放生:見圖53。

uploads/content/2022/june/53e0a540d25471a8d70328a49d80cba0.jpg" width="900" height="673" />

  圖53:蜈蚣

  蜈蚣又作吳公,又稱百足蟲、百腳蟲、蝍蛆、天龍,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蜈蚣第一對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齶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傷後,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齶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一般長1.5毫米~34毫米之間。

  蜈蚣中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以陝西、江蘇、浙江、河南、湖北、廣西、雲南等地較多。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沙土地區,平原地區雖然有分布,但是數量較少。蜈蚣性畏日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腐木陰暗角落裡,夜間出來活動,尋食青蟲、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氣轉冷時,鑽入背風向陽山坡的泥土中,潛伏於離地面約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驚蟄後(三月上旬),隨著天氣轉暖又活動覓食。放生時要找到這樣適合蜈蚣生存的小環境。

  蜈蚣為典型的肉食動物,性兇猛,食物范圍廣泛,尤喜食小昆蟲類。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顎爪,甚至可殺死比自已大的動物也有同種互相殘殺中毒而致死的現象蜈蚣所食的昆蟲蟋蟀蝗蟲、金龜子、蟬、蚱蜢以及各種蠅類、蜂類,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蝸牛以及比其身體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類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時,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蘚的嫩芽。人工飼養時要求食物新鮮,稍有腐敗即不進食。

  蜈蚣有毒性,是兇猛的小動物,在放生過程中要穿長袖衣褲,紮好袖口領口和褲口,最好戴上口罩和護目鏡,注意不要與蜈蚣直接接觸。蜈蚣暫養和運輸時可用有通氣孔並帶蓋的塑料瓶、塑料桶或者縫隙不大,蜈蚣不能鑽出的木箱收容,每桶數量不能過多,一般0.7米2裝200~300條為宜。桶里裝一些樹葉樹枝條或是雞蛋托等,增加蜈蚣隱蔽的場所,減少它們之間直接接觸的機會,從而減少自相殘食的現象。短途運輸可不必餵食,若運輸時間較長,可臨時投放一些麵包屑、蘋果片等。還應注意在樹葉上灑水,保持容器內處於濕潤狀態。到了放生地,開啟蓋子,將容器側傾,令其自行爬出即可。為了避免放生蜈蚣影響人們正常生活放生地點一定要遠離居民居住的區域。

  蜈蚣是變溫動物。其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25℃~32℃。溫度11℃~15℃覓食減少,停止交配、產卵。溫度降至10℃以下,蜈蚣停止一切活動,鑽入鬆土中(或窩土中),蜷縮一團,進入冬眠。當溫度升到33℃~35℃時,由於體內水分散失,一切活動也暫停。溫度升到36℃以上時,蜈蚣體因失水太多而乾枯死亡。在冬天和盛夏放生蜈蚣一定要為其找到適合的環境,以避開嚴寒和高溫。

  若在放生過程中不小心被蜈蚣咬傷,應先採取應急措施,然後去醫院治療。處理方法是立即用鹼性溶液(如肥皂水、石灰水、5~10%小蘇打溶液)或高錳酸鉀液清洗傷口,在傷肢上端2~3厘米處用布帶紮緊,每15分鐘放鬆1~2分鐘,局部可用冷濕敷傷口鎮痛,可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亦可用魚腥草、蒲公英搗爛外敷。症狀較重者應盡快到醫院治療。

  (待 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