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七十九章)02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十九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七十九章 秦鏡照影兩重虛02

  眾生計有身心,說鏡像身心眾生鏡像,說畢竟空破鏡像。若知鏡像畢竟空,即身心畢竟空。假名畢竟空,亦無畢竟空。

  這一文字看起來反反覆覆,難免令人不曉得玩些什麼花樣。當時,在唐朝以前的印度佛學還流行,佛教還沒有滅亡,但到了唐朝的初年,玄奘法師去留學時,印度正法已經衰敗了。到了宋朝,完全沒有了,佛法都到中國來。所以,我經常說要研究印度的最高文化中國的《大藏經》替它保留了全體。宋朝以後,回教的力量阿拉伯的勢力進入了印度佛法退了,慢慢舊有的婆羅門教就恢復了,稱為印度教。現在我們到印度去找佛的遺跡,是有呀!那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不過找佛法的跡象啊,卻是箭過西天,連影子找不到。所以說,在印度當時佛法在時,乃到中國唐宋禪宗唯識學流行的時代,這種因明的論辯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笑中國人根本沒有哲學是因為中國人不喜歡用思辯,凡事講得籠統,一開口、一下筆就是含蓋一切的人生哲學,說得很高明,但是在學術的論辯上,比較疏忽簡省。尤其我們中國禪宗根性的似乎比較多一點,一問聰明得很,一搞好像就懂了,就悟了。其實,真的悟了什麼?往往像粘到一起的軟紅薯一樣,一塌糊塗,思辯不清楚,沒有學問。真正悟了道的人,必有學問。人家都說六祖不識字,但六祖還會說一部《壇經》,你念別的經給他聽,他也會解。所以你如果也說我不要讀書,能同六祖一樣悟道,那可要小心了。且不要說你能不能也留部《壇經》,光是不肯研究學問,就是逃避現實,自甘糊塗了。

  現在我們看永明禪師的論辯。因為『眾生計有身心』,這個計就是度計、估計、量度、猜度,譬如一般年輕同學犯這種錯誤非常多,盡管是學佛打坐,一天用功得很,目的是什麼?耶!一修呀!將來修到老了,能夠出來一個年輕不老的,返老還童,這就是在那裡計度這個身心,甚至估計另外一個身心好處。大家仔細從阿賴耶識下意識反省一下,都有的。口口談空,步步求有,一邊說學佛我看空了,如果碰到一點打擊,唉唷!好像佛法不靈了。你看他是學空嗎?可見是在學有嘛!所以『眾生計有身心』,都是把這個身心得很牢。那麼法融禪師說如鏡像一樣,說鏡像是為了破一般眾生身心堅固觀念,但是說鏡像又有人抓到鏡像那一邊去了

  因此有些學道家學密宗的還專門買一個鏡子來,看著鏡子打坐,然後看這個鏡中像就是我的像或佛菩薩本尊的像,這是佛法的方便法門。因為鏡子的性質,畫個什麼就有什麼,畫個葫蘆有個葫蘆,於是大家都來學畫葫蘆,你畫個葫蘆他也畫一個葫蘆人人都來依樣畫葫蘆。畫歸畫,可惜不明佛意,說一個鏡像,就修一個鏡像法,然後深著其中,真是沒得辦法這叫做『說鏡像身心眾生鏡像』,般若裡頭是講畢竟空,徹底空,把這個鏡像影子破了,所以說『眾生鏡像,說畢竟空破鏡像』。同時又交待,『若知鏡像畢竟空,即身心畢竟空』,此身本同鏡中影本來空。但又怕後人又執一個空,因此接著說『假名畢竟空,亦無畢竟空』。畢竟空只是一個權設的名相,千萬別最後又留一個『畢竟空』在哪裡。

  永明禪師講到這裡為止,一路顯空的真義,他是宋朝人,不曉得宋朝以後中國佛學唯識般若兩家爭的是『畢竟空』還是『勝義有』,諍得一塌糊塗,還又爭下去。如果他老人家又來的話,又要寫一部《宗鏡錄》了,又要將旨意時代需要重新著作過了這就是我們眾生!永明禪師為了破抓住鏡像境界的過患,說畢竟空,破鏡像。我們一定要在這個上面好好反省自己的身心就是空。大家這個肉體,是我們造出來的。每個人的像,臉有長一點的,圓一點的,有些人尖一點、方一點,有些人面寬一點、窄一點,有些人身材胖一點、或瘦一點,有些人近視眼有些人遠視眼,有些人耳朵聽不見,有些人耳朵特別靈光這是什麼道理?這個眾像是誰造的?其實我們這個像是鏡中之像,是心鏡的造影,我們生理的業報就是心象的呈現。所以大家要了解,尤其年紀大的朋友身體衰老了,得各種的病苦,而佛為大醫王,能治各種病。病從哪裡來?病從業來。業從哪裡來?業由心造。真正了了心,生老病死是可以解脫的。所以所謂鏡像,不是光叫你看鏡子裡頭的像,而是要悟此身如鏡中影,不然就把佛經糟蹋了。

  現在,大家坐在這裡,我們馬上測驗,我當不好意思,好意思的話,我就暗示你後面的人給你一拳或捅一下,你那個鏡中像馬上就變了。為什麼變?心動了就變。現在大家坐在這裡很自然,一副菩薩相。如果在路上跟人家吵一架,那個樣子變了,心鏡一變,這個像就變了。心慈悲就現慈悲相,心煩惱就現煩惱相,痕跡留在身上行為的粗細每一處,我們學佛要徹底了解這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