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善相勸德皆建

  善相勸德皆建
  蔡禮旭老師
  「善相勸」。我們之前課程也提到,「善」必須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還有很多的判斷在《了凡四訓》這一本書當你判斷正確才能夠去勸,不然到時候是非都沒分清楚,那就不見得是利益到他人。那古代人面對別人善的勸告或者是聽到善的言語行為,他們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接受?孔子讚歎顏淵「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就是顏淵只要聽到一個善,馬上時時刻刻放在心中,一定要去落實。所以只要提到賢德,孔子都會直接說到「有顏回者好學」。對於顏淵這個學生夫子非常歡喜,也因為他的學習非常紮實,只要老師說過的話、說過的善,他都會時時刻刻不忘去實踐。所以當我們有這樣學習善的態度自然就能夠「德皆建」。
  在古代所有當官的,我們都稱他是父母官」,為什麼叫父母官?因為比方說一個縣令,他與整個人民相處得很密切,而且整個縣的教育方針、教育內容是由縣長在負責,所以他也有責任把他這一的人民教育好,能夠「愛民如子」的這種態度,所以也稱為父母官。那當然這一地方領導人,他也有要落實「善相勸,德皆建」,讓整個社會風氣能夠愈來愈好。那我們現在當官的有沒有這個態度?還是有,我們要隱惡揚善。但是為什麼比例沒有像以前那麼高?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我錯了,我們也沒有把《弟子規跟他們講,現在又功利主義這麼熾盛,所以重利輕義。只要他能夠有這個機緣看到《弟子規》,應該會喚醒他那種為官的責任心
  在隋朝時代有一讀書人叫辛公義,這個姓比較少。諸位朋友,這個父親取的名字不好?他取這個名字,他兒子絕對不可能作姦犯科,因為每天人家都喊他公義。他一定全身都是浩然正氣。所以我爸爸給我取這個名字我不得不有禮貌。當他到了岷州一帶,這個岷州是現在的甘肅,在岷州當刺史,剛好當地有一風俗,就是只要家裡面有人染上疫病就把他拋棄,讓他自生自滅。他去以後覺得太嚴重了,這是孝跟義全喪了。所以他就主動這一些丟在路旁的生病的人,統統把他接到他的衙門來照顧,也找了很多醫生來治療。等到這些病人恢復健康了,就趕快請他的家人來接回去。接的時候又跟他說:我跟爸爸都相處這麼久,你看也沒病。那這一為人子女就會得很慚愧都是以德來喚醒這些人民的慚愧心,就趕快把家人接回去奉養,把這個沒有孝義的風氣整個扭轉過來。所以當地的人都稱他為慈母把他母親一樣看待。
  這個慈母不只挽救了親人健康,還挽救了什麼?每一個人的良心。人的良心喪了,縱使還有命在,也是行屍走肉。所以古代的人寧可死也不願意違背道義。我們在這幾天課程也舉了不少例子,像之前也舉到一個孩子叫庾袞,不願意拋棄他的哥哥,所以自己留下來;村落所有的人都離開了,他獨自照顧哥哥。吉人天相,後來哥哥身體好了。這確實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善相勸才能德皆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