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音老人:母音老人文集菁華錄 第六章 凈宗心要 11 帶業往生

11、帶業往生 關於「帶業往生」一語,佛經內並無明文,這是祖師們融攝經論的含義發揮出來的。它的實際用意是:薄地凡夫業障積習深重,非一生一世修行所能除盡。即使已大徹大悟,最後一分無明仍未破滅,因為到了等覺菩薩位,還有一無明未盡。誰又能一生修證到等覺位呢?這未盡無明就是惑業。所謂「帶業往生」,即是帶這「業」往生念佛行人,即使證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過等覺菩薩,所以還不免有無明在,故欲往生,還須「帶業往生」。決不是說念佛修行人,修行也可以干點壞事,損人利己,將來可以帶業往生的。 摘自《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不論是「消業往生」論者還是「帶業往生」論者,都是善良心意出發,都是為了保護凈宗行人確實能往生西方,以免貽誤失敗。既然大目的完全一樣,並無水火不能相容之處就不難從中合其同、融其異而求得一致的結論了。 欲得到一致的結論,應先從「業」字上來探討論證,因這二個論點的中心問題都是「業」。那麼「業」究竟是什麼呢?《起信論》說:「無明為因生三細。」這三細相的第一相就是「業相」。什麼是「業相」呢?原來我人從無始以來真如不守自性,迷於無明,不覺而心動這就是「業」。所以「業」是「動作」義,在經中稱為「惑業」。所謂相者,因心動迷本圓明,將本有無相真如,變起虛空四大之妄相,即法相所說的相分;將本有之智光,變為能見之妄見,是為見分。一切眾生世界有相之萬法,皆依此見、相二分之所建立。此見、相二分亦即《起信論》三細相的第二「能見相」和第三「境界相」。 從是可知,業就是造作。而眾生迷悟有別,造的業就不同,所感果報也各別。凡夫所造的為有漏業,感三界六道分段生死之報;二乘所造的為無漏業,感方便有餘土之果報菩薩所作的為非有漏非無漏業,感實報莊嚴土之果報凡夫痴迷過甚,執幻境為實有,迷假相而為真。為滿足一己的私慾,不惜廣造惡業,故生死不了,輪回不息。今欲往生凈土,橫超三界若不將這生死根本——迷相而妄動的業——消去,如何得遂初心,真正達到往生凈土願望。 在禪宗開悟的人謂登初地,為見道位;在相宗為通達位,後面還有從二地至十地之修道位,與十地以上至佛果的究竟位。這須行者努力用功無明習障一分分的除去,方能一位位地升將上去。誰能一生成辦,消盡無明,頓證佛果呢? 經中說等覺菩薩尚有最後一分無明未盡。這未盡的一分無明,不就是業嗎?等覺菩薩尚有業在,又誰能一生證到等覺菩薩呢?帶著未盡的余業往生不正是帶業往生嗎? 所以說,帶業往生並沒有錯,只不過不要把它的含意搞錯了,誤認為念佛也可以做點壞事,橫豎可以帶業往生就是了。 所謂宿業和現業,不外乎過去所造的和現在正造的業,或歷劫多生所造的業和現世此生所造的業二種意義。這從凡夫妄念所顯示的三際——過、現、未看來,似乎義正言順,但從真如實際來看,這過、現、未,根本不存在。《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說這三際心皆系妄念幻現,而實不可得。因所謂三際者,是以「現在」為立腳點來分過去和未來的。但「現在」無立腳處,才說現在,已成過去。試看鐘表上的秒針,剎那不停地轉動,何曾有「現在」在?現在既無立足處,又哪裡有過去和未來呢?所以《華嚴經》說:「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當下這一念心空,所謂過去和未來皆如空花幻滅,何處去覓三際?三際不可得,故不應說只帶宿業,不帶現業。 或許有人要問,既然現業、宿業一下子能消去,為何上文又說帶有餘業往生呢?這一問問得好!業都消光了,還有什麼余業可帶呢?須知房間黑暗,雖一下被驅除去了,但因封閉年久,霉臭之氣一時尚不能盡除,須待久久通風和慢慢的掃刷、揩抹,才能漸漸恢復舊觀。這一時未除盡的霉臭之氣,猶如我們未盡的余業,所以要帶之往生啊! 摘自《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