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沒有問題
為什麼你寧可依靠酒精、香煙甚至大麻、海洛因,也不願意期待進而迎接一場智慧的覺醒呢?覺醒的智慧就像你生命中本有的靈光,它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你的生命。
佛家的真理有很多種名字,有的時候它叫「善」,有的時候它叫「美」,有的時候它叫「愛」。不過,它不一定是一般意義上的善、美、愛,而且它總是伴隨著「大」字出現,比如大善、大美、大愛。嚴格說來,這個「大」字不是一種對立的概念,而是對某種境界的描述,它類似於《道德經》中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等等,象徵萬事萬物大到某種程度之後,就沒有了一切局限與外相。這種大,類似於宇宙之無垠。
有的話語體系,還賦予了佛家真理另外一個名字——道。但它同樣不是一般的道,而是最究竟的道,是一種本有智慧的光明。這種光明,也叫真心。真心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真心實意」不太一樣。兩者的區別在哪裡呢?前者是一種遠離一切妄想的清明狀態,而後者僅僅是不作假而已。不作假,說明你心裡還有真與假的對立,但是在真心的世界裡,是不存在任何對立與分別的。從真正意義上來說,你所堅持的,僅僅是此刻的真,而此刻的真,又會飛快變成下一秒的假,因為萬事萬物都在變化。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這一秒你覺得自己很孤單,不愛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所愛,但是下一秒突然有人打電話給你,問候你的近況,還說了很多自己的心裡話。這時候,你可能就會把上一秒的負面情緒全都忘掉,又覺得自己是愛和被愛著的。所以說,言語也罷,情緒也罷,都是無常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永恆,因此不會存在究竟的真,也沒有究竟的假。或者說,究竟的真只有「變化」,相應的,究竟的假就是「恆常」。
不作假不能讓你找到真心,因為你對真假的執著正好讓自己遠離了真心。真心是遠離一切概念與邏輯,遠離一切二元對立的,你執著於任何概念與邏輯——包括執著於我對真心的所有表述——都會讓自己遠離真正的真心,也就是佛家常說的「空性」。一定要明白,它不是想出來的,不是被發明的,而是被發現的,所以你沒法想到它,只能見到它。
見到空性,就是「悟道」,也叫「見道」,這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呢?我舉個例子:有一天,朋友給了你他家的鑰匙,你按照地址找到他家,開門,按下門口的電燈開關,漆黑的屋子立刻一片光明,與此同時,你清楚地看到了他家的「真實面目」。此前已有許多人多角度、多形式地向你描述過它,比如左邊牆角放了三張椅子,牆紙是淡黃色的,窗簾是田園風格的,等等,但是你的腦海中始終無法形成一種確實而具體的印象。所以開燈的剎那,你的心裡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哦,原來如此。」這就是見到空性,也是見到世界的本來面目。
見到世界的本來面目時,你就明白了萬事萬物運作的規律。當你將這時的明白滲透到生命的基因當中,它就會隨時隨地發揮作用,讓你自然破除很多執著與煩惱。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如果見過雪漠,就不會被一個也留著大鬍子的冒名頂替者所蒙騙,就算不用理性去分析,你也肯定知道他口中句句都是謊言。同樣道理,你一旦明白了眼前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總是在變化,也就不會執著於某種恆常的假象,或者強求某個不可能永恆的東西變得永恆。不去強求,自然少了很多煩惱。不過,這種明白不是字面上的「明白」。你就算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一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很可能會忘記我說過的所有道理。所以,知識不等於智慧,它影響不了你的生命。要讓自己的生命真正地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就要真正地感受這個道理,見到這個答案,你不能去依賴酒精、香煙或者電視劇。為什麼呢?因為它們的效果不會永恆,還很有可能會傷害你的身體。如果你依靠它們來麻醉煩惱、釋放壓力,一旦它們失去效力,煩惱和壓力就會重新回到你疲倦的身心,把你折騰得痛苦不已。那麼,為什麼你寧可依靠酒精、香煙甚至大麻、海洛因,也不願意期待進而迎接一場智慧的覺醒呢?
覺醒的智慧就像你生命中本有的靈光,它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你的生命。你無需刻意提醒自己,也自然會發現世界上既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沒有與你作對的人,一切都是你鍛煉心靈的道具,一切經歷都在豐富著你的生命體驗,使你變得更加博大,更加快樂。你的心裡再也沒有欲求不滿,也沒有憤憤不平,自然活得自在逍遙。從此,你的舉手投足無不在詮釋大善、大美的真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佛法的真實體現。你再也不會問我什麼是大美,大美有多美?因為你的心中已經充滿了大美。你再也不會問我大善有多善,它為什麼區別於小善?因為你的心中已經充滿了大善。你再也不會問我什麼是大愛,大愛有多愛?因為你的心中已經充滿了大愛。你毫無疑惑,也沒有一絲一毫的彷徨失措,因為你不想猜度,不用計較,也自然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有個學生曾經問我,什麼是妙觀察智?我總是在觀察別人,從中分析他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背後的動機,這是不是妙觀察智?我告訴她,這只是一種聰明。聰明人懂得分析,懂得判斷,但是未必能夠真正地洞察。因為,真正的洞察不是聰明,而是智慧的妙用。比如說,走在野外的時候,身上一濕,你就知道可能下雨了,要打傘,這中間有思考的過程嗎?沒有,它更多的是一種直感。又比如,你從心底里愛你的媽媽,這種愛甚至超過了你對自己的愛,那麼你還用去看《如何與母親相處》這類書籍,才能確保自己不做任何傷害母親的事情嗎?不用,因為你希望她能幸福快樂,甚至不忍心讓她擔心失望,又怎麼會做出傷害她的事情?所以說,不要把聰明當成智慧,也不要把機心當成智慧。要想知道什麼是佛家所說的妙觀察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就要好好訓練自己的心靈,讓它慢慢擁有一種專註,擁有一種寧靜,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鍛鍊出一種如如不動的境界。這個時候,你不用思維,也會知道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三身五智。此前的所有描述,都相當於指月的手指,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智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