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崇輝居士:心的表達

心的表達

樂崇輝

心除了「造作」作用外,尚有心的「感應」,這二種都是屬於無形無象的,且是不可捉摸的,但在整個心路歷程中,是不會消失的。「感應』當中,又分為「靈感」及「夢感」。正信而入佛門的人,不少是由二種感應信入的。「靈感中有許多靈異瑞相,令本不信的人,忽然因此而信了。在這些「感應」中,包括了佛菩薩護法神的示現,有的授記、有的授經咒、有的灌頂、有的傳法、有的為治病得愈、有的為預警免難、有的消災延壽、有的化冤釋結。也有許多大德是因多年禮佛誦經,念佛觀行,而有所感應。這些固然是因心之至誠與佛菩薩相應,所顯現的自然是好的情境,但切不可執著不放,以免因此障道。若因有這些感應心生歡喜,執持憶念如是情景,恐有著相之厄。老修行者有了感應,心自明白,不喜不懼,念佛還是念佛,誦經還是誦經,不必喜形於色,也不必到處宣說,此點切要明白。「夢感」中更是不勝枚舉,但有一種惡夢與怪夢,或有夢魘,此是護法示警,或修不如法,或戒行不凈,故於夢中示現;另一種是邪惡乘虛而入,就是前世寃家相擾,自應提高警惕,修善力行而不退,不祥之事,自可遠離,無論何夢,皆屬虛幻,不能執著,乃是多生之善惡種子,獨頭意識的活動所表達之作用。還有一種五陰魔來擾,或山魅精怪迷惑,諸般異相,不必驚懼,此是妄心惡種異動,但持戒、念咒、起行空觀,或誦《金剛經》,則可破之。蓋妄心的偏執,造成了似是而非的顛倒夢想,因錯認外在世界諸法假相為實有,故起惑造業,皆由妄心為禍源,以諸不正業之表達,而成為輪回之因。

再說,聖者心的表達,多由真心的無漏智觀照所成,所有表達之形像皆成為一種表法的象徵。譬如釋迦佛於修習外道時,苦行六年,過尼連禪河,沐浴其中,乃表示洗外道之染、去外道之執。又如牧羊女供佛羊乳,表示開不得已之方便。又釋迦游四門見四苦,悟眾生城流轉門出入,難逃生、老、病、死之輪回相。至於釋迦入滅何以在雙娑羅樹之間,此又表破邊立中之不生不滅中道。此在在表達了聖者的心,啟示世人,悟入佛法,度還彼岸佛陀身口意所作,全然是一真法界所流露,舉手投足皆是法要,端在眾生悟不悟了!諸佛菩薩手印、身印皆以身表心,佛菩薩咒語法語皆以口表心,佛菩薩的觀照、形像皆以意表心,如是身、口 意清凈無染,乃由無始之因地,即以戒、定、慧不斷熏修,合心清凈無染,自表光明遍照,碩大無涯。

再就凡夫言,凡夫心的表達,無論身口意,在意識的反射上,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於表達時,身犯三業——殺、盜、淫;口犯四業——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意犯三業——貪、嗔、痴。再由內惑外塵所染,此心寧否?故所表達之一切,勾心鬥角,五毒並用,做奸犯科,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凡夫俗子未悟入佛知見前,行為污穢,形像陋缺,各具業形,各懷業心,百千萬劫,未曾離身,此死、彼生,業心相隨,彼死此生,形影不離;據此表達:身由業心所表,無非殺伐強暴,予取予奪。口由業心所表,無非巧言奪理,口劍唇槍。意由業心所表,無非犯罪意識為善巧裝。由是可知心之表達,凈染之不同,猶如天地之別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