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農
佛教凈業社,是上海著名的佛教居士團體之一。1922年正式成立後,在團結上海佛教居士界,舉辦各種佛教文化事業和慈善事業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而在上海近代佛教發展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一、創辦經過及其組織機構
佛教凈業社,系由上海佛教居士林演變而來。早在1919年至1920年間,有沈心師(輝)、王仙舟(與楫)、關別樵(絅之)等發起組織上海佛教居士林,借錫金公所為林址,以宏揚佛法、勸修凈土為宗旨。未幾,又有謝泗亭加入,林址也遷至愛文義路新閘捕房對面64號。1921年,沈心師、王仙舟、關別樵、謝泗亭等,認為上海乃華洋薈萃之區,濁惡更甚於內地,非另闢念佛道場專修凈業,不足以化引初機。於是詢謀僉同,由王仙舟、朱石僧等,與周舜卿等商議另行改組,成立世界佛教居士林;由沈心師、關別樵等就愛文義路原址,成立佛教凈業社,並聘請金懷秋主持其事。1922年,金懷秋離去,而社內規模,逐漸就緒,於是訂定《簡章》,以集合在家善信,皈依佛教,專修念佛法門,兼修教典,廣行善舉為宗旨。社務內容分為四項:甲、念佛堂,乙、閱經室,丙、學教部,丁、放生會。當時《簡章》規定,暫不推舉社長,設社董以管理事務,公推施智照(省之)為董事長,社董有姚慧證、陳聽濤、李靜、黃智海(涵之)、王完禪、簡妙曦等九人。常請諦閑、印光來社開示,平時請靜修、興慈、月禪諸法師長期宣講大乘經典。又請普陀山客師長住本社領眾念佛,常建佛七道場,每逢聖誕令節,舉行放生事宜,款項由人隨喜。由是信仰入社者日多,原有社址狹小,不足容眾。先有簡照南居士,信奉三寶,曾在其所建南園(今常德路覺園)之西,建設佛堂,題為菩提精舍。後擬將南園捐獻為功德地,但未及竣工即逝世。後簡濟善堂主人簡玉階秉承其兄簡照南遺志,實行捨出。凈業社諸居士,即將此舍讓之公共功德地,定名為佛教凈業社,時為1926 年下半年。當時有施省之、關絅之、黃涵之、狄楚青、葉譽虎、簡玉階、王一亭、江味農、聶雲台、高鶴年、聞蘭亭等40人發起,訂定《社章》,以集合在家善信,宏揚佛法,精修凈業為宗旨。明確社址為愛文義路覺園。園中佛堂、會堂、假山、石池、亭榭、樓閣等,均歸佛教凈業社所有。當時機構設置分有念佛堂、講經堂、學教部、靜修室、藏經室、閱經室、經像保存處、流通部、編輯部、蔬食部、會堂、放生會、功德堂等。組織設社董17人,同時於社董中公推董事長1人,主持議決全社一切事宜;副董事長2人,輔佐董事長,議決一切事宜。於社董中公推社長1人,主持全社一切事務;副社長2人,輔佐社長,辦理一切事務。於社董中公推各部正副主任各一人,分辦各部事務。另於社員中公推幹事若幹人,輔佐正副社長及各部正副主任,辦理各項事務。以上人員任期均為三年,連選得連任。(《凈業月刊》第六期)唯當時正副董事長、社長及各部主任名單,因文獻資料的不全,已無法得知其詳,只知關絅之曾任社長之職。
佛教凈業社遷至覺園後,曾建造大講堂樓房二層。樓上為念佛堂,供西方三聖像。樓下名香光堂,亦即講經堂,作講經集會之用。大講經堂落成時,曾請印光法師撰書楹聯,標示凈業社宗旨。本社成立後,上海佛教維持會、江蘇監獄感化會都成為該社附屬機構。
佛教凈業社成立後,曾制定《徵求社員簡章》。《簡章》規定社員資格有五種:名譽社員、永久社員、維持社員、特別社員和普通社員。各類社員,享有各種不同的待遇。
1942年9月,原社長關絅之逝世。同年10月4日進行改選,聞蘭亭被選為董事長,簡玉階、丁桂岑為副董事長。聞蘭亭當選為社長,黃涵之、趙雲韶任副社長。10月11日,董事會又推定各部主任,總務部主任趙朴初,副主任胡松年;弘法部主任周瑞華,副主任劉素峰;修持部主任袁希濂,副主任徐福雲;慈善部主任黃涵之,副主任俞靜波;學教部主任范古農,副主任李圓凈。(《佛學半月刊》264期)
建國以後,該社又經過改選,公推黃涵之為社長。
該社因南園勝地,社宇寬敞,清凈莊嚴,滬上佛教界常在此舉行法會,同時國內外知名佛教界人士蒞滬弘法,亦常藉此為歡迎會場。如1927年成立的江浙佛化聯合會,曾將會址設在佛教凈業社內;1930年在此舉行善導大師1250年遠忌紀念會;1935年11月,第九世班禪曾在此建立菩提學會;1936年4月,上海佛教界在此發起丙子息災法會;1938年4月,上海佛教界在此舉行第九世班禪追悼會;1940年在此成立第九世班禪紀念堂,由榮增堪布主持;1948年,能海命清定在此建立金剛道場,作為專修格魯派密法的場所。
(一)建立佛教圖書館
佛教凈業社為了更好地宏宣佛法,特地在社內樓上開闢一佛教圖書館,廣搜中外佛教典籍,建立閱覽設施。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於1935年10月正式開幕。是日到館參觀、慶賀的緇素及各界人士達數百人。該圖書館為上海居士界所建立的二大佛教圖書館之一(另一為世界佛教居士林佛學圖書館)。由於所藏佛書較多,設備比較完善,開放以後,前往借閱佛書者絡繹不絕。此後還曾建造館址,於1937年工程圓滿,並定名為佛教凈業社法寶圖書館。該館的建立與開放,對提高廣大佛教居士的佛學水平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成立凈業蓮池海會
凈業蓮池海會,由趙雲韶、鄭灼臣、薛鴻江、丁樂山等人倡議發起,於1946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在開幕之日,入會者即逾數百人。當時公推趙雲韶主持其事,薛鴻江、丁樂山分別管理會務。該會規定,每月逢一、七、十五以及佛菩薩聖誕日為開展活動之期,會員雲集專心持名念佛,求生凈土。此外,該會還經常舉行各種法會。由於該會會址屋宇軒敞,園內花木茂美,空氣新鮮,加上各種布置,如亭、台、樓、閣、天橋、假山、九曲橋、湖心亭、放生池等,均經匠人細心經營,應有盡有,實為清涼勝境。因此,自成立後,道風日著,名聞遐邇,緇素歸從,如星拱月。一年後會員驟然增加至一千三百餘人。1947年10月1日,該會舉行成立一周年紀念,特在《覺有情》第九卷第一期舉辦《凈業蓮池海會周年紀念特刊》,興慈、覺澄、揚東、慧舟、定淳、羅鴻濤、王春生、李旭堂、寬道、劉化瑩等,均撰文作詩以資紀念。凈業蓮池海會的建立,既滿足了勤修凈業的居士們在宗教生活方面的需要,也擴大了佛教的影響,為近代上海佛教的復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上海佛教凈業社於1926年5月創辦了社刊,定名《凈業月刊》,由顧顯微擔任編輯工作。前後共出了30期,內容分為論說、著述、警策、文苑、專錄、雜錄等,於1928年10月停刊。
1931年,凈業社又出版了一種《佛教英文雜志》,為不定期刊物,由名譽社員黃茂林主編。該刊為我國國內首創的英文版佛教雜志,主要向當時在華的歐美人士宣傳佛教。內容有佛教的讚美詩(偈語)、禪堂生活、皈依佛法、坐禪筆記等。主編黃茂林學通內外,尤精於英文,曾英譯多種佛經,傳播歐美。後來又發心研究梵文,遠赴錫蘭(今斯里蘭卡)等地實地學習,不幸於1933年在吉隆坡因游泳溺海身死,《佛教英文雜志》也就隨之而停刊。
此外,1936年11月出版發行的《佛教新聞報》(三日刊),報社社址也設在佛教凈業社(覺園)內。該報專載佛教新聞,以發揚佛學,護持正教,提高佛教徒的地位,改善佛教徒的生活,弘揚佛教大同主義為宗旨。創辦人為妙性法師,原為報界巨子,後遁入空門。前後共刊出23期,1937年1月即停刊。
(四)成立難民收容所
1927年,上海佛教凈業社成立了一個難民收容所。先是因連年戰爭,人民流離失所,江浙一帶的難民從四面八方擁進上海,於是有成立難民收容所之議。時有凈業社社員吳存甫等居士,商之於靜安寺方丈谷雲和尚,借得該寺屋宇十餘椽,於大庭張蓋席蓬,地面高鋪竹木,作為收容之場所。未幾,避難人即陸續前來,三四日間,共收容了500餘人。後因人滿為患,又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21號左右租屋二所,作為凈業社救濟婦孺第二收容所。當時在閘北火車站附近,戰火特別激烈,收容所曾派遣救護員,分頭乘坐汽車,於槍林彈雨之中,冒險前往救護,搶救出多人。收容所在辦理過程中,收容了不少無家可歸的難民,受到各界的好評。
(五)建立凈業教養院
上海佛教凈業社於1940年5月成立了凈業教養院。先是上海國際救濟會辦理結束,該會難民收容所原有孤兒80餘人無法遣散,即與上海佛教凈業社相商,欲將孤兒移送至凈業社,於是就有凈業教養院的建立。教養院先由關絅之任院長,關逝世後由聞蘭亭繼任。具體負責是該院副院長趙朴初。到1943 年止,該院先後收容流浪兒童240餘人。院內實行工作讀書並重的原則(類似現今的半工半讀學校),設有七個工場,即竹工工場、藤工工場、結網工場、成衣工場、養兔工場、皮鞋工場和西服工場等。院生每日上午受課三小時,下午分別在各工場勞動四個半小時。院生除由院內供給膳食、衣服外,每月還根據每人的勞動成績,分別發給獎金,以便院生向院內消費合作社購買生活必需品。全院經常在院的兒童約有一百人左右。其組織,設總隊長一人,下設九個小隊,每小隊各設有小隊長二人。另外,還設有分菜、洗衣、糾察的專職幹事各二人。所有買菜、燒飯、洗衣、睡眠、整潔、維持秩序等事,皆由兒童自理,師長僅處於輔導地位。在院學習、勞動表現良好、成績優異的兒童,出院後陸續被介紹到社會上各公司、工廠,服務和表現都較好,得到社會上各方面的好評。
(六)舉辦慈善事業
凈業社成立後,辦有許多慈善事業,其中主要有施診給葯、施衣、施米、施棺木以及災民救濟等。如施診給葯,聘有中西醫若幹人,為貧病者診病,對實在無力購買藥品者,實行免費供給。冬令施衣,每年向貧窮者發放棉衣褲。1926年,凈業社曾發放棉衣數百套,同時還將棉衣200套交閘北慈善會,請他們代為贈送。冬令施米,於每年冬季,或開粥廠施粥,或發放米票。1926年冬,凈業社曾備款五千元,委託王一亭交滬南慈善會代為購米散發。同時還補助南京、蘇州等處粥廠經費1600元。
(七)啟建盛大法會
1936年5月,在上海佛教凈業社內啟建了規模宏大的丙子息災法會。該法會由上海佛教界知名人士王一亭、太虛、圓瑛、朱子橋、屈映光(文六)、江味農、范古農、趙朴初、簡玉階、關絅之等229人和14個佛教團體聯合發起,同時建立了由163人組成的理事會,推選王一亭為理事長,朱子橋、屈映光為副理事長,湯住心、朱子橋、關綱之、簡玉階分任法務組、財務組、文書組、庶務組主任,並設有常務理事70人。法會以挽回人心、潛消劫運為宗旨。由五位大師主持此次法會的法事,其中持松阿闍黎任東密主座,修尊勝佛頂法;榮增堪布任藏密主座,修大威德息災大法;覺拔堪布修大威德五部大法;能海大師講演《菩提道次第論》;常惺大師講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法會於11月28日圓滿,會期內每日參加之緇素約二、三千人。這次法會,講經三座,修法五壇,歷時五個多月,乃上海近代佛教史上空前的一次大法會。
同年11月,上海佛教凈業社和菩提學會又聯合發起啟建了上海護國息災法會。它以弘揚凈土、勸發悲心、護國息災為宗旨。同時組成理事會,公推王一亭為理事長,朱子橋、屈映光為副理事長,並設常務理事若幹人,主持法會一切事務。又於菩提學會成立辦事處,下設法務、宏揚、文書、會計、庶務、招待等六組,各設主任一人,分別由湯住心、黃涵之、饒聘卿、朱子橋、關絅之、馮仰山擔任。又另設副主任和幹事若幹人。法會於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八時凈壇,二十二日上午三時半,在覺園佛教凈業社起香行課,為期七天,與會的善男信女不下二千餘人。海上名流、這次法會的主要負責人王一亭、屈映光、簡玉階、關絅之、黃涵之、胡厚甫、竇存我、馮仰山等均親臨參與念佛。上午由圓瑛法師領眾熏修,下午由印光法師登座開示法要。一連七日,於二十八日圓滿。此次法會活動的情況,曾由華光電台公開播放。
(八)開展講經活動
凈業社所設講經堂,經常聘請一些高僧大德前來講經說法。據不完全統計,1926年2月曾請興慈講《楞伽經》,11月請諦閑講《念佛三昧寶王論》,1927年8月請靜修講《清觀音經》,1941年9月請緣至講《華嚴普賢行願品》,1942年9月請蘭溪講《地藏經》,1948年6月請清定講《菩提道次第》,9月請能海講《華嚴普賢行願品》等。此外,每逢舉行盛大法會,亦延請大德講經。如1936 年5月啟建丙子息災法會時,有能海宣講《菩提道次第》,常惺宣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同年11月啟建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時,有印光宣說《凈土法要》等。講經活動的廣泛開展,對提高廣大居士的佛學水平,起有一定的作用。
除此以外,上海菩提學會於1935年11月在覺園上海佛教凈業社舉行成立大會,此後有一些活動也曾在凈業社開展。菩提學會是在第九世班禪倡導下建立起來的。1934年,班禪在杭州舉行時輪金剛法會後,即倡導組織溝通漢藏文化、弘宣佛法的學術團體。同年7月在上海成立菩提學會籌備委員會,選出王一亭、屈映光、黃涵之、關絅之、圓瑛、太虛等籌備委員,推定王一亭為籌委會主席,圓瑛、史量才為副主席。同時設立譯經處和蒙藏學院。成立大會那天,到有各地發起人代表榮增堪布、段棋瑞、許世英、王曉籟、屈映光、朱子橋、聞蘭亭、圓瑛、太虛、許靜仁等二百餘人。主席團由榮增堪布、段棋瑞、許靜仁等組成,公推段祺瑞擔任主席,宣布成立菩提學會的目的是雲集各地研究佛學之人士,共同闡揚和探討中外佛學之真諦。會上選舉第九世班禪大師為正會長,諾那呼圖克圖和印光為副會長,安欽呼圖克圖和榮增堪布為導師,段棋瑞為理事長,王一亭、屈映光、湯薌銘、朱子橋等一百零八人為理事,許世英、丁桂樵等四十八人為監事。其後擬訂《章程》,規定菩提學會以弘揚佛法、利樂眾生為宗旨。其工作計劃大綱為迎請大德、建立道場、辦理學院、選送學人、翻譯經論、重理大藏、纂輯要典、刻印宣揚、營造法具、利濟世間等十項。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該會又分設總務部、教學部、編譯部、財務部、事業部等,各設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其編譯部所設譯經處,由湯住心任主任,先後共譯出《菩提正道菩薩戒論》、《菩薩戒二十頌》(月宮著)、《三十唯識釋論》(安慧著)、《西藏文典》、《大威德金剛一尊略軌》、《咕嚕咕勒佛母成就法》、《遷轉心要》、《光蘊遷轉法》、《加持舌法》等。
三、地位與作用
上海佛教凈業社,作為上海佛教居士團體之一,其地位僅次於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它所舉辦的佛教文化事業和慈善事業,雖不如居士林那麼規模巨大,入社的人數也沒有居士林那麼多,但由於它的所在地覺園,房屋寬暢,園內亭榭、樓閣、假山、石池等環境優美,不僅許多盛大法會均在該社舉行,而且國內外知名佛教人士來滬講經說法,也均以該社作為歡迎場所和下榻之地。特別是在溝通漢藏佛學文化方面,它起有重大作用。如九世班禪來滬,常以該社作為弘法場所和棲息之地。九世班禪逝世後,並在此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後又在此成立紀念堂,建立金剛道場,作為專修格魯派密法的場所。因此,在上海近代佛教發展史上,特別是西藏佛教在上海的弘揚,上海佛教凈業社可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佛教居士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