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教授:輪回與十界

輪回與十界 

劉元春

由於業力的巨大作用而引起眾生在十界中不斷地輪回。輪回就是象車輪一樣輪轉、流轉不休。它是果報眾生善惡因的結果。善惡的行為會帶來眾生在過去,現在、未來即三世中生命形態、情態的不同和變化,因而,輪回具有「不斷變化」的意義。依據分析,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1)現實生活質量變化。生活質量的高低,既有物質因素又有精神因素,但是,期望與結果之間的相互違背所帶來的精神痛苦會是最根本痛苦眾生作善或作惡都是企求自己的幸福或滿足.但是,兩者的結果卻大相徑庭。以十善十惡為例,就可以看出其不同.比如,不殺生而仁慈護生,就能心態安詳精神愉快,不僅能使身體健康長壽,而且還能保護生態平衡和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相反,必然規律招致災難性的惡果,害人害己。不偷盜而廉潔奉公,就能心地坦然而受人尊敬,不僅不會危害社會,而且也不會損害自己。相反,必然遭到社會的唾棄及懲罰。不邪淫而作人貞潔,不僅使生活和睦,而且帶來社會安定,使身心健康。相反,既損害身心,又讓人輕賤,最終造成社會混亂與爭鬥。不妄語而為誠信,不僅是立世和成功的根本,也能社會廣泛讚揚,成為美好生活的標志。相反,必然使自己孤立和失敗。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經》里把十惡業的果報用偈語說:

殺生短促,害他損惱多;偷盜乏資財

邪淫多怨敵;妄言招誹謗,兩舌親乖離;

粗語聞惡語,綺語言失信;貪慾所求

嗔恚多恐怖邪見生惡執,飲酒心狂亂;

不施感貧窮,邪命逢欺狂;驕生卑種族,

嫉故少威德;由忿形貌丑,不問智者愚;

此果在人道,先引往惡趨;諸不善異熟,

如前所宣說;一切菩業報,翻彼而生起引文中「此果在人道,先當往惡趨」,即是說作十惡業造成現實生活質量的降低,而且在當時即是處於「惡趨」,就是立即有了人生命性質的變異,宛如輪回。這種現時現報在人生中體會是非常直接和真切的。

(2)生命的形態類別變化。佛教把一切眾生按其出生方式、生存狀態、行為特點等特徵,分為三界、四生、九有、六道、十界等等,它們之間又互相包容。其中,「九有」即包括從出生方式看的胎生(人及其他哺乳動物等,經由母胎中孕育而生)、卵生(如鳥類等,由卵孵化而生)、濕生(如昆蟲等,由潮濕氣候地質環境而生)、化生(變化而生生命);從其形體差異看的有色(即有物質形體,類如三界中的色界,無食、性慾、睡覺等欲界的煩惱,其精神層面達到了四禪天)、無色(即無物質形體,類如三界中的無色界,無食、欲、睡及又無形體煩惱);從精神心理特點看的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即排除了一切妄想)。這實際是從內在的精神外在物質所表現出的差別來劃分的。由此而來,又延續出不同的生存境界即「十界」。它包括惡劣和不理想的「六道」及較好理想的「四聖」,前者是凡夫所處於的環境和表現出的形態,後者是佛教所設立的。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人們一般理解為人死後在這六種生命形態中輪回不息。但是,佛教為人也能夠通過修行改變不理想狀態,即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種正常和理想生命狀態。在四聖中,前兩個佛教小乘修行的結果,後兩個大乘修行的表現,是最理想的結果。佛教要人們修行就是要完成從六道的超脫,而再從小乘大乘的邁進。

(3)生命的情態特徵變化。這主要是指人類現實情感因為自己的行為和環境的不同而湧現出的內在心理的和外在表情的好壞變化。因為人受自己心念的驅使而作為就帶來不同的感受,或幸福痛苦,可能剎那就有不同的體驗。比如,當身心處於最痛苦的時候就如地獄,受不良慾望支配而急於得到時就餓鬼,處於比自己力量強大的敵人面前而顫慄時就畜生,被爭鬥慾望心支使並顯示出傲慢時就如阿修羅;而普通人類平靜狀態就是人的基本特點,當慾望得到滿足而充滿快樂時就天人樣子;人聽聞真理而感到喜悅並依之行動的情態就是聲聞,人依據自己的覺悟而掌握了真理的情態即是緣覺;因為利益社會人群而喜悅就是菩薩,而菩薩智慧境界就是佛了。

這種解釋表明,佛教的十界是把人類情感表現分出十種類別即「界」,並不是指死後的或虛玄的東西

摘自《妙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