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

星雲大師寬心:發心

  一個有神通師父,可惜沒有度人的心。某次外出,跟在他身後的徒弟偶然想:“眾生如此多苦多障,我應該要救度眾生。”師父有“他心通”,知道徒弟發了大心,立刻停下來說:“包袱給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把包袱師父師父包袱在後面跟著,想:“慚愧啊!這種救度眾生的心,我還發不起來;我這徒弟了不起,他發了菩薩心。應該讓他走在前面,我這師父甘願為他包袱!”

  又走了一段路,前面有一水塘,成千上萬的螞蟻被水圍困,徒弟忽然又想:“唉!就連這水塘里的螞蟻我都沒辦法救度他們,哪裡能度天下眾生呢?”走在後面的師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心意,就說:“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後面去!”

  《般若心經》開卷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也一再強調“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自己未度,先來度人,這是菩薩發心”。上面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發心力量是很大的。

  人們所想到的,多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學校、我要有很好成績、我將來要有好的職業我要優秀、我要成功。滿腦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獲得、如何擁有,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我”重要。佛學在基本上就是要我們“先具有度人的發心,先有別人,後有自己”。

  人們不但應該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更要知道除我以外還有別人;不只有人,還有眾多的十法界眾生;不光是知道我們現在幾十年的歲月,更要知道時間的無限、生命久遠也不光知道我們中國,還要知道有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你要把心擴大起來,大得如虛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眾生我心眾生,三千大千世界我心內的世界,所以覺悟聖者本心以外,沒有眾生,沒有聖果。我們講發心,用現在一世間觀念叫做立志向年輕的時候先學習立志,一有了志願,可以說無事不辦,一有了發心也可以說無事不成。我們要自己開探自己的能源,將我的智能、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貢獻給大家。發心,發什麼心?

  一、發慈悲心,人我無間。

  慈悲佛法的根本,沒有慈悲,任何學說都可以視同魔說。我們經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和方便是每一個人所應實踐的佛法。人與人之間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諧相處;把慈悲推廣到一切眾生身上去,物我無間,任何生命要他人的愛護和關心。現在社會所提倡的愛心運動,其實就是佛教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關係的不二法門

  二、發信願心,常隨佛學

  我們要有信心要有願心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因為佛法大海,唯信能人。“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不要以為青年人只講知識,還談不到信仰;其實不可小視信仰,不管哪一種宗教、哪一種學問,都必須要有信仰。無論從信仰里信好信壞,都會有一定效果。我把信仰分成幾個層次最好的當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邪信,信錯了很危險。不信也不好,不信什麼都沒有。迷信不信還好一點,你不要以為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禱告祈願有什麼意義,其實那種人格的崇高、心地善良仍然是值得贊美的。迷信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說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說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緊。所謂迷信,不知為什麼要信的叫做迷信信仰沒有意義的叫迷信。但另一方面,所謂信仰不講條件,沒有要求,只是一味心甘情願地為所信的奉獻一切,這也可迷信,“為主義犧牲”,“為傳教殉難”。假如一定要問為什麼,可能力量就差了。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們不必辯論,反而為自己歡喜,覺得很好,我還能找到迷信。當然,佛教並不是倡導迷信,而是要正信。正信,一定要信實實在在有的對象,一定要信清凈圓滿聖賢,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們的大力者。因為真正有信願的人,才能常隨佛學

  三、發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發心中最高的大心。所謂有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不可小視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可以說成佛有餘。

  菩提心青年的熱,有青年的力,可以說菩提心就是青年純潔的心。青年人有百折不撓的勇敢,有悲天憫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發無我心,擴大完成。

  眾生執我,所以沒有辦法解脫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對待;信願有我,信願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無法完成。“要學佛法無我”,此無我,並非要我們毀滅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擴大自己,完成自己。

  佛光菜根譚

  每日說一些歡喜的話,

  每日做一些利眾的事,

  每日讀一些益智的書

  每日度一些有緣的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