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居士: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十二、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

十二、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

有位文學家說,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個聰明的人。在凈土門中,有許多古德時賢充滿智慧的金玉良言,讀之令人茅塞頓開,有『勝讀十年書』之感。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這些智慧的花朵,並以之作為自己進修的基石,做一個聰明念佛人。

夫稱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是二者,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晉·慧遠大師

(編者按)思專,即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無絲毫其他的雜念存在。慧遠大師中國凈土宗初祖,他的這個『思專想寂』慈訓,乃是念佛法門的精要所在,足為千秋萬世後學之指南。

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凈業,不可不修

——後魏·曇鸞大師

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漸漸鳩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唐·善導大師

當於凈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

——唐·少康大師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佛祖

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宋·延壽大師

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予見新生後學,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沸騰,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明·蓮池大師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禪離想,念佛專在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凈想,是以毒攻毒,變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憨山大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准。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世情淡一分,佛法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清·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凈土故也。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

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清·行策大師

在此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凈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茫茫大夢中,長夜誰能寤。反戀夢中歡,將醒還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錯是百錯。做得勝如前,依然空么羅。造了夢中業,從苦又入苦。勸君早回頭,直走西方路。萬緣都放下,勤修凈業課。日夜望還鄉,一心求覺悟。豁然心地空,即是凈土彌陀忽現前,原來是這個。

——清·實賢大師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除,全依於心,故心重能使業強。今以重心而修凈業,則凈業強。他日報盡命終,定生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同是一夢,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苦,何若夢受極樂之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展轉沉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漸至大覺者也。夢雖同,而所以夢者,實不同也,可概論乎?

——清·際醒大師

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既有真心切願,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矣。

當恪守凈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民國·印光大師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凈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

行人世間事盡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多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金剛經由始至終解答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是雲何安住其心?』一是雲何降伏其心?』在凈宗就很簡單雲何安住其心阿彌陀佛雲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學佛慈悲念佛人要大悲心,對一切眾生慈悲,否則與極樂世界不相應。

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無有厭足,道業難以成就往生凈土必有障礙。只要對於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即可隨時往生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業決定受報。與其造惡業,不如造善業;與其造善業,不如修凈業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曾發四十八願,我們的願力若與四十八願相同,可說阿彌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作為我自己的四十八願,就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凈空上人

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語錄;至於在家居士,如古時之王龍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農、方倫居士等,對凈土法門,亦有許多精闢的見解和寶貴的指示,特錄於下,以饗讀者:

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凈土決定往生

——王龍舒居士

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彭二林居士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有趨向真如妙用。何以故?真如清凈心,佛念是清凈念,同是清凈,得以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殊勝方便。

——江味農居士

修禪要無心無境,所以在禪定中,不管見何境界皆是魔事。修凈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見境界,凡所見與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見與所念不符者,皆是邪。但還要知道:縱使所現之境,確為佛境,然若執之過甚,則亦成魔。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遠公一生,三見聖相,而亦不理不說,此正所以教後人:勿因貪戀、欣喜、分別、執著,而失念著魔也。所以與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穩定凝重,何況不符。

念佛是做無生工夫錯了,實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目的是要離此娑婆,生在極樂國,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離濁世,生凈土想。倘若誤認為:念佛是求無生那是自破其法,把凈土的效用,連根掘起,可知這一錯非同小可,而必須加以糾正。

不念佛時,並不覺得有念頭念佛時,反而覺得念頭多者,這些念頭,並不是念佛後才生起的,乃是本來就有,經念佛才發覺耳。一切眾生,平日胸中,皆有無妄想,憧憬未來,作生死根本,作三惡道根本,而主人翁向來迷於塵境,總不覺得。一旦經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覺悟,精勤念佛,方才發現妄想眾多,擾亂心體。此後若繼續精勤,念佛不輟,則彼妄想,自漸次消滅,終得圓證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時,但著重一字,便等於六字俱在。大概:急念時,應著重『阿』字,緩念時,應著重『陀』字,則心自定,試之!

有相有語的念佛,是念應身佛,無相無語的念佛,是念法身佛。應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應身佛,是為凡夫而說之法。法身無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聖者而說之法。經中說:『端坐念實相』,這實相便是眾生自性諸佛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莊嚴皆是虛妄,未離生滅。可知教念應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過,學者不懂得實相念法身佛,還是照舊念應身佛,先做到往生極樂國再說。

禪與凈土關系密切,兩宗行人功夫粗淺者,每見禪凈不同處,因僅見一邊說無,一邊說有也。功夫精微者,則見禪凈相同,蓋深知極樂四種凈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禪家的最高境界,而禪門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凈土。不同是見其中途,相同是見其終點,造詣既異,故見解亦異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於佛,怎麼說無住生心呢?須知凈是凈,禪是禪,這兩門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處,凡夫住六塵而生心,住於貪嗔痴煩惱而生心,故其生處為三界六道念佛人住於佛而生心,故其生處為佛國凈土,境雖不同,其有生則同。生佛國的最後,還要把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無生無滅,無為無相涅槃,這不但是往生以後的事,也是過三賢十聖以後的事。心中有一佛存在,這是凈土宗境界,並不是禪宗境界

——方倫居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