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遠教授:佛教藍皮書撰寫者 用智慧點燃生命的燈盞(王志遠教授專訪)

佛教藍皮書撰寫者 用智慧點燃生命的燈盞

王志遠,又名沛溪。祖籍山東省海陽市。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書畫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雜志創刊主編、北京大學宗教學系客座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宗教藝術史》主持人,北京大通智勝景觀規劃設計院院長;主編《宗教文化叢書》、《中華佛教二千年》、《中國佛教百科》等大型圖書,出版《中國佛教表現藝術》等專著;出任香港中華佛教文化院《宗風》雜志社社長兼主編;兼任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級研修中心主任

身兼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書畫家協會副主席等多職的王志遠總是處於忙碌狀態,難得有屬於自己的空閑時間。當本刊記者再次相約採訪時,他提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他所帶的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首屆宗教博學高級研修班一行第二天要去位於鳳凰嶺的龍泉寺參訪,記者隨行參加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了解王志遠博士,並進行採訪。

春天的鳳凰嶺,鳥語花香空氣新鮮。千年古剎,寂靜肅穆。我們似乎一下子從喧囂的紅塵中掙脫了出來,靜靜地體悟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年愈六旬的王志遠教授走路輕盈,有著仙風道骨的氣質,黑亮的眼睛,像一潭泉水,散發著睿智的光芒。研修班活動告一段落後,在寺院的古橋邊隨意而坐,或許因了王教授的親和力,也或許是環境因素,我們的訪談內容雖然凝重,卻是在很輕松的氣氛中進行。

教授出生於頗具傳統色彩的中產階級家庭。但在他18歲時趕上了「文化大革命」,父母挨斗,家產被抄。年輕的王志遠橫下一條心,告別了首都和父母帶著3個同胞姐妹兄弟一起來到了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插隊。在這片大草原上,王志遠呆了12年。牧過馬,放過羊,在旗里的電影院放電影、畫電影廣告畫,經歷了生命中最艱辛的日子他還知青中最早結婚成家的人,連唯一的兒子也降生在這里

在這個茫茫大草原上,王志遠也看到遼闊,看到了人生的短暫和萬物的枯榮。這來自大自然的感悟,讓他比別人多了一些真氣、豪氣、才氣、和氣。這段經歷,想必為他的今天,做了最好的鋪墊。

文革後恢復高考,王教授一家出了3個學生,他和夫人成為大學生,兒子開始讀小學一年級。 那一年,王教授29歲,以全盟第一名的高分考取了內蒙古大學中文系。在大二准備報考研究生時,偶然的機遇,讓王志遠認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後來他考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漢地佛教專業唯一的一名研究生,如願以償,正式轉向了佛學研究,從而成為一個獻身佛學的奇人。

記者:自古以來,人們對宗教就有著一種特殊的心態,從中尋找心靈的寄託。

而您在學業上致力於宗教研究,自有您獨特的志向吧?

王志遠:宗教文化宗教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起過不容低估的歷史作用宗教是一種文化,需要我們去研究;宗教是一種文明,需要我們去傳承;宗教是一種藝術,需要我們去創作。其實宗教在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已遠遠超出宗教自身的范圍,這正是當前對宗教文化的研究和探索的意義價值

記者:請您談一下中國佛教的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作用

國家主席胡錦濤2005年9月在聯合國發表了重要講話並在2006年新年獻詞中重申:「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和諧世界」。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趨向,不可能脫離中國社會,而只能作為社會有機體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同步前進。

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和而不同。和諧目標,不是盪平天下,不是整齊劃一,不是黨同伐異,不是畫地為牢。和諧目標,是求同存異、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共同發展。因此,在一個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階段、歷史環境中,中國佛教的發展趨向必然是構建和諧中國佛教,在和諧基礎上推動發展,在發展的前提下創造和諧。我們需要的是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

佛教的興衰浮沉,關乎國家安全、民族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因此決不可以掉以輕心,或僅僅視為私事。在中國,唯一被稱為「社會財產」的財產,是佛教財產;在中國佛教信仰不受教徒登記限制的信仰佛教的術語是民族語言中至今俯拾皆是的語匯。佛教及其文化,理所當然的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每一個中國都有關心中國佛教的權利和責任

記者:請您談談宗教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所起的獨特作用

王志遠:宗教作為一種載體,保留了很多東西,具有一價值連城的古董的作用對於宗教我們過去一般人都還是感到陌生,因為幾十年了,特別是到文化大革命,就是要在中國土地上消滅宗教,在某些地區,採取的政策就是這麼做的。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宗教是消滅不了的。

如果把人生中需要的傳統文化做一個房子,那麼儒家是這個房子的大門,其他諸子百家都是窗戶,其中兩個大的窗戶就是道和佛。沒有窗戶,房子會顯得悶;沒有大門,就沒有可進出的「道」了。這些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成一個體系,就是影響中國思想傳統文化

記者:人類不能沒有宗教嗎?

王志遠:不是說離開宗教就活不下去,而是只要活下去就離不開宗教宗教可以和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更進一步的說宗教可以為社會主義社會做出貢獻人類具備文明的那一天開始,就有宗教宗教在當時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今天,宗教在很多國家,仍然是文明的標誌。我們經常的要從西方或者說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我們忘記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在那些國度裡面不是孤立存在的,那些國度還有一個大的人環境,大的宗教背景,他們平常可以去學科學技術文化,而禮拜天要去教堂做彌撒,要接收一種宗教的熏陶,在精神上和信念給他們慰籍和引導。事實證明,如果沒有一精神上的信仰上的依託,僅僅掌握科學技術,那麼培育出來的人就會人品低下,道德淪喪,要出事的。

記者:曾經讀到過一份關於您的簡介,驚嘆!您有著如此豐富的經歷,為中國宗教事業出了突出的貢獻,取得這麼多常人難以相像成就,還發明了幾項國家級專利。

王志遠:我曾有一個奮鬥目標:就是到陝西省法門寺建一座中華佛教文化城。我要把這座佔地3000畝的文化城辦成一個可把佛教的歷史和知識時間與空間兩個方面作全面展示的大舞台,這是一個空前規模的大項目。我從1992年就著手這方面的准備工作,1993年《中華佛教文化城》申報國家專利,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開佛教文化專利知識產權第一例;1994年發明《佛教文化陵園》獲得國家專利;1995年起我擔任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文化藝術研究室主任,同年發明《「神聖中華傳統文化建築群及其總體布局》獲得國家專利。

記者:您的祖籍是山東省海陽市,卻是在北京出生長大。最近聽說您正在籌備要為家鄉規劃幾個項目,為什麼對家鄉有著這樣濃厚的情感呢?

王志遠:雖然我在北京出生長大,但受父輩的影響,對家鄉有著很深的感情。從我記事起,就看到家裡牆上掛著一幅家鄉嘴子後村的全景照片那是我表叔在20世紀40年代用舊式旋轉相機拍攝的。家鄉的山水房屋,早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前幾年回到了家鄉,非常親切。一直有為家鄉做些什麼的想法,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決定要為家鄉兩個項目第一個項目是,我的祖籍海陽市盤石鎮嘴子後村東側,是春秋時代守衛齊王陵園的「佐定山城」,經過策劃,准備恢復重建。一是把山城開發建設成為古堡式的旅遊景點;二是以山城為基點,建設成為專門拍攝齊國故事的影視基地;三是對村莊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改造,把佔地近五千畝的兩個村莊建成巨大的山城葡萄酒莊園,徹底改變家鄉的面貌,讓鄉親們過上富裕的生活。第二個項目:在海陽市鳳城恢復建設「天後宮」,建成後的「天後宮」將成為海陽市乃至全國的一個亮點,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風格上,都將更具特色,具有「靈、蘊、獨、精」的特點,成為中國海岸線上一個地標式建築。

記者:聽了您對家鄉的規劃,很期待。對您由衷欽佩,祝早日實現這兩個宏偉的目標

我有幸欣賞過您的一些書畫作品,自成一體,風格獨特,清新高雅,以中國禪意畫家今世達摩」美名享譽各界。1993年後,您為各地著名佛寺題寫楹聯匾額書法作品被海內外多處收藏,多次發表並收入書法集。曾主辦《中日佛教書畫大展》,《首屆中國宗教書畫巡迴展》。被中國藝術家聯盟網列入名家欄目,設立書畫藝術館。在宗教事業上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書畫藝術創作方面,也很有建樹,感覺不可思議。您18歲就去了內蒙草原插隊,是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書畫藝術的呢?

王志遠:我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習書畫。父親是書畫收藏家,家裡藏有許多各朝代知名書畫家的作品,牆壁上琳琅滿目,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影響。7歲那年父親把我送到他的朋友彭八百先生家中習字,彭八百是中國著名書法家,當時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後來又跟著北京畫院院長著名國畫家王雪濤學習繪畫。由於習字學畫開始就師從名師,眼界比較開闊,為從事書畫藝術打下了較好基礎,受益一生。當年在內蒙插隊7年後,就是憑著一卷書畫作品,我才在旗里的電影院找到一份畫電影廣告畫的工作

記者:您進行書畫創作與宗教研究工作有沖突嗎?

王志遠:文化藝術都是相通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包括宗教藝術研究,宗教與書畫藝術相輔相成。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修養,對名家作品的觀賞學習,對祖國山水的熱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書畫創作,能夠在不知不覺中,讓一個人的書畫作品從風格到品位,都具有一定的高度。具有不與別人雷同的獨特風格,是我的追求。一個具有寬闊胸懷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才能創作大氣磅礴富有內涵的作品。

記者:「石蘊玉而山暉,水含珠而川媚。」您的書畫藝術得到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終於孕育出獨特的清新高雅自成一體的風格,成為中國書畫業的一枝奇葩,我知道很多人是十分欣賞的。

王志遠:一位好友在採訪我之後,送給我這樣兩段話:

我到過南非的好望角,站在山頂上,可看到兩大洋交匯的壯麗景觀。深藍色是印度洋,淺藍色是大西洋,讓我驚奇的是,巨洋交匯,無聲無響。走一片藍,浪一片綠,好望角全都看見。

天下萬物:比地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的胸懷,比人的胸懷更廣闊無垠的是文化傳統傳統文化是大西洋的水,太平洋的浪,印度洋的涌。

記者:正是因為有了大批你這樣無私奉獻的專家學者才能夠讓祖國的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我們為擁有這樣的山東老鄉驕傲和自豪!

感謝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專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