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為聖賢,寬以待人是智者

  向來“大智若愚”被人們認為是做人智慧中的至高境界,能夠以“難得糊塗”的心態看待冷暖,用低調態度為人處世,方能在人生的舞台中立於不敗之地。而人之所以能夠做到“大智若愚”,往往與寬容心態不開。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才能不突顯自己的鋒芒;能夠包容他人的優點,才能將自己的智慧隱藏於心,讓自己時時處處都心態平和。

  有位哲人說過:寬容乃是智者的表現,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明白“讓一分為高,寬一分是福”的道理寬容不僅是對他人的恩惠,也是對自身的善待。

  孟嘗君曾被齊王驅逐出境,那些曾經與孟嘗君交好的人因其失勢都與他斷了聯繫,這讓孟嘗君很氣惱。他將這些人的名字一一刻在木板上,以便讓自己銘記於心

  後來,孟嘗君又因得勢而被召回朝中。他在邊境遇到了齊人譚拾子,譚拾子便問他:“你是不是對那些在你得勢時親密,失勢時疏遠的人恨之入骨?”

  孟嘗君點頭稱是。

  譚拾子勸說道:“其實,你大可不必如此,這世上的人就像集市一樣,早晨總是比晚上要多些,這並不是因為人們愛早恨晚,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不同而決定行動。因此,大多數人都是富貴就靠近誰,誰貧賤就遠離誰,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不要再恨那些人了!”

  孟嘗君聽後覺得在理,便把刻在木板上的那些名字全部削掉了。孟嘗君寬容了那些勢利的小人,為自己贏得了一份心靈的祥和,也因此樹立了聲望,鞏固了地位。

  理解和寬容是最大的財富,理解多一些,心靈的隔膜就會少一些;寬容多一分,內心平靜就會添一分。

  世界本就由矛盾組成,任何人或事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如果一遇到不愉快就錙銖必較,抓住不放,非但撫不平自己心中傷痕還會將自己和別人一同捆綁在仇恨之上,讓爭鬥和傷害無休止地進行。

  人,穿梭於茫茫人海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紛擾和磕絆。誰對誰錯,誰是誰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在遇事時懷一顆寬容之心去體諒和包容他人。退讓一步,給對方一個台階,也為自己拓寬了道路,何樂而不為呢?

  一位老師學生:“你們有厭惡的人嗎?”學生們有的輕輕點頭,有的默不作聲。於是,他就發給學生每人一個袋子,然後對他們說:“你們回家之後,各自去找一些石頭心中有一厭惡的人,就將一塊石頭裝進自己的袋子中,然後,每天都帶著裝有石頭袋子到課堂中來。”

  學生聽了,都回去照著做了。在此後的每天,都會看到他們背著輕重不一的袋子來上學。

  一個月去了學生袋子里的石頭越裝越多,有的自己都提不動了。於是,忍不住問老師:“為什麼每天都要提著這些石頭來上學?石頭這麼重,背著實在是辛苦啊!”

  老師笑了笑,說:“如果覺得累,明天就丟掉袋子吧,不必背著來上學,也不要再往裡邊添加石頭了。”

  學生都很詫異,不明白老師這麼做的意圖。

  老師繼續解釋說:“你們袋子里的每塊石頭代表著一個厭惡的人厭惡的人越多,你們所要承擔的重量也就越多自然就會覺得越累。所以,試著去原諒和包容他人吧,這樣你們的心靈才會越來越輕鬆。”

  在生活工作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讓自己厭惡的人和事,甚至一個與自己意見不一的人或者一件小事都會讓我們覺得反感和氣憤,於是,我們就會像那些學生一樣將石頭裝進自己的袋子。結果,事情並沒有因為我們為自己加重負擔而改變多少,反而讓自己覺得疲憊不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