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他人的不理解,方顯真氣度

包容他人的不理解,方顯真氣度

  有個和尚頭腦聰明,也總是願意與智慧的人交流。一旦遇到學識淺薄、理解力差的人便會十分焦躁、不耐煩。

  每次,當師兄弟向他請教兩遍以上還不解時,他就會不耐煩地斥責對方:“你真笨!怎麼還不明白啊?”

  為此,師父批評了他很多次。然而他每次都只是嘴上承認了錯誤,但是遇到同樣的事情時還是壓不住自己的怒火。

  一日,小和尚帶著寺廟裡的狗下山去打柴。這隻狗十分機靈,每次都與小和尚為伴,日子久了,它們便如好朋友一般。

  剛過了晌午,小和尚已經打了一大捆柴,高興地準備回寺廟去了途中路過一條小溪,小和尚覺得有些累了就想放下柴擔到溪邊喝點水,洗一把臉。

  洗完臉之後,小和尚想拿汗巾擦臉,卻發現汗巾還掛在那邊的柴擔上。於是他就指著柴擔,示意讓狗去替他拿汗巾。狗隨即跑到了柴擔邊,抽出了一支木柴叼到了小和尚身邊。小和尚得很有趣,又示意狗去拿汗巾,並用手比劃呈方形,嘴裡念著:“拿汗巾來,我要汗巾。”

  於是,狗又跑到了柴擔邊,但還是叨來了一根木柴。小和尚笑得更開心了,這次他拿一塊石頭丟到了汗巾上,然後對狗說:“看,我是要那個汗巾,你去拿汗巾來。”狗再次跑過去,依舊叼了一根木柴過來。而且搖頭晃尾,似乎在炫耀自己的聰明能幹。小和尚見狀,不禁哈哈大笑。

  回到寺廟之後,小和尚覺得有趣,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師父

  師父聽後問他:“你跟師弟們講道理,他們聽不明白,你就會發脾氣。可是你讓狗替你拿汗巾,狗聽不明白,你為什麼反而覺得有趣呢?”

  小和尚想都沒想便答道:“因為狗是畜生,它聽不懂人話是正常的。可師弟他們跟我一樣,都是人,他們應該聽得我說道理啊。”

  “那你認為什麼是應該的呢?每個人天生的悟性各有不同,悟性好的人,不是他的功勞;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過錯。就算是悟性相同,後天所處的環境不一樣也會造成理解力的差異。出身高的人自然受的教育也高,這並不是他的功勞;出身低的人,受到的教育少,也不是他過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這麼大的差異你要按照什麼標準去判斷誰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更何況,天道無常,人世變幻。今天你可能比他強,但未必明天他就比你差。今日你瞧不起他,明日若是他看不起你的時候,你心裡感受又是怎樣的呢?”

  小和尚聽到這裡,低下頭慚愧地說:“師父,我知道錯了。”

  師父捋著胡須說道:“其實你的錯並不在於你總是責備師兄弟,而是在你沒有用佛的眼光去看待事情。”

  小和尚聽得又有糊塗了,忙向師父討教。

  師父說:“你不妨好好想一想,為什麼同樣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你對狗可以一笑了之,對師兄弟們卻要大發雷霆?其實,他們都是世間生物,從生命上講並無太大差異,而變化的是你自己。你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比一隻狗的智慧得多,因此你可以包容它的錯誤。而你覺得師兄弟同你的智慧是同一個檔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們的錯誤。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們犯錯就不會發怒,因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詩經·黍離》中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人之相處貴在知交,但即便是知己也不見得能夠時刻心意相通,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心領神會,更何況是一些萍水相逢的泛泛之交了。

  人們在判斷事情的時候,常常會有舉棋不定、拿不準主意的時候,當雙方的觀念想法不一樣時,對於那些不理解我們的人,生他的氣,與之大聲爭辯往往會適得其反,無形中就為自己樹立了敵人

  了解我們的人自然會尊重我們的想法與選擇;而對於那些因為不了解我們而妄下評論的人也不必氣惱,一笑了之方能顯出真氣度。

金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當佛祖轉世成為忍辱仙人的時候,有一天在清幽的山林打坐參禪,恰逢一位國王帶領後宮中美麗的嬪妃們到野外來遊玩。國王與嬪妃在林間玩得累了,就坐下來休憩。當時有幾位嬪妃趁著國王休息的時候,就在林間漫步,無意間看到了坐禪的忍辱仙人。幾位嬪妃出於好奇,走上前與仙人攀談起來。忍辱人心中以佛法為重,他趁此時機與各位嬪妃講起了佛法中斷除貪、嗔、慾望道理,幾位嬪妃聽得十分著迷。

  過了一段時間,休息好了國王發現身邊少了幾位嬪妃,就率領侍衛一起去尋找。當他來仙人講法地方時,看到自己漂亮的嬪妃都圍繞在一陌生男子周圍,心無旁騖地聽他說著什麼,一時之間心中無名火起,不由分說地抽出身上寶劍就指著仙人怒斥道:“你竟敢如此大膽,以妖法魅惑我的嬪妃,該當死罪!”無辜的仙人面國王的冤枉,並沒有著急或生氣,而是心平氣和地向他解釋自己只不過是在宣講佛法而已。國王根本就不仙人的解釋,只是一味地認為他是魅惑女子的妖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拿著劍向仙人砍去。

  即便如此,忍辱仙人依然沒有埋怨國王的無理取鬧,他知道國王只是沒有明白事情真相,不了解自己因而誤會了自己,所以才有如此沖動的舉動。

  因此,即便當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還懷著一顆慈悲之心主動發願:“希望我將來得道後,可以度化大王脫離苦海!”忍辱仙人因為能忍無嗔,無論何時始終心懷慈悲,最終將一場惡緣化為了菩提的善緣。

  之所以會有對我們產生種種的誤解或是心生埋怨,正是因為這些人並不是真正了解我們的為人,往往是憑藉他們自己的想像以及片面印象而輕率地作出結論。這樣的事情在任何人身上都會發生,不要因此而妄自菲薄,失去了前行的信心也不要埋怨這些因為不了解而批評自己的人,把他們的話當做是參照物,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只有能夠包容他人的過錯和不理解,才能結善緣,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