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菩薩戒弟子」開創了「貞觀之治」


皇帝菩薩弟子」開創了「貞觀之治」
──唐太宗佛教

深刻的烙印,特殊的關係

太宗少年時代佛教的影響已經廣泛地滲入到各階層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李氏這個大貴族家庭也不例外。公元六0六年,九歲的李世民患目疾,他的父親李淵曾親自到長安草堂拜佛,以求保佑。李世民疾愈後,李淵即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內供奉。這些在李世民的心靈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後來他始終念念不忘兒時的這段經歷,曾親自撰詩讚頌草堂祖師鳩摩羅什,表達對前代高僧的崇敬和追念。

共法鼓而同宣,與梵音而俱遠

太宗俱足「信、願、行」,他繼位後,立即宣布廢止限制佛教發展的詔令,開始「度僧立寺,廣事弘持」,為佛教振興頗費心血。貞觀三年,為報母恩,舍舊宅通義宮為尼寺,以後又陸續修建了不少佛寺。同年下令恢復隋朝設在大興善寺的譯場,命印度和尚波頗主持譯經。中國沙門十九人助譯,命大臣房玄齡、杜正倫、蕭累等監護勘定,此外,太宗又在宮廷內外大興佛事,或為超度祖先和陳亡將士孤魂,或因風雨失時,命僧尼誦經行道。事後都要大量布施。並先後為皇後六宮授戒。貞觀六年太宗詔請華嚴宗初杜順進宮。下殿親迎。賜號「帝心」。宮廷上下對杜順禮敬如佛。

禮敬玄奘,相見恨晚。

貞觀十九年正月初七日,玄奘大師印度求法歸來,抵在長安太宗與之「談敘時俗。從卯到酉(早上五時到晚七時)不覺時延」。玄奘條陳所需優給。甚至對大功臣尉遲敬德的愛子窺基。也應玄奘的請求,特賜其出家。跟隨玄奘學佛譯經。窺基由被迫出家到最終成為玄奘的得意門生。並和玄奘一起創立了唯識宗。太宗法師德業淵博,儀表絕倫,因此想請法師還俗來當宰相,被奘師婉拒。因此太宗皇帝學佛出家更為景仰,贊嘆道:「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

太宗還延請全國高僧數人,徵集綴文、字學、證梵學者和筆受、書手以及一些大臣等。在玄奘所住弘福寺內建立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國立譯場。所譯之佛經「展轉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稟未聞之義」。又親撰佛教《大唐三藏聖教序》。稱頌佛教「微言廣被。拯含靈於三途;遺訓避宣。導群生於十地」。以後太宗佛教愈發護持情深。應玄奘之請。一次就度僧尼一萬八千五百餘人。為長孫皇後新建慈恩寺。請高僧五十人入住。別造譯經院。玄奘移住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後妃等於安德門樓親執香爐臨送。儀式非常隆重。觀者數萬人。唐太宗直到臨終仍和玄奘談論佛法。問因果報應西域先聖遺跡。深以「相見之晚。不得廣興佛事」為嘆。

佛教的興盛,帶來了國豐民安的「貞觀之治」

太宗佛教信仰和扶持政策。開創了中國佛教的興盛時期。貞觀年間。全國寺數已達三千七百十六所。「天下僧尼,數盈十萬。」佛經翻譯規模宏大。佛教宗派相繼創立。佛教興盛之因。結出了「貞觀之治」之果。為官的信奉佛教、深信因果而勤於政治、廉潔奉公;對民眾輕搖薄賦。休養生息。客觀上安定社會秩序。緩和國內外階級矛盾公元六二九年,天下豐收,斗米三錢,夜不閉戶,行旅不帶食糧,一年斷刑二十九人……全國處死刑的不過二十九人。朝野上下政治清明、民風淳樸、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八方來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貞觀三年的十二月間,太宗皇帝又下詔,為指揮作戰的七處戰場遺址,建立七所佛寺,在他「行陣所立七寺詔」一書中說:「紀信捐生,丹青著於圖像,猶恐九泉之下,尚論鼎鑊,八維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於是在他倡議已來,交兵作戰,死亡慘重的地方,為敵我雙方義士兇徒,隕身戎陣者,各建寺剎,延招僧侶。讓那些死難的亡魂,聞到晨鐘暮鼓之聲,能夠變炎火於青蓮,易苦海甘露

正如《大乘無量壽經》所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這正是佛門弟子理想的人凈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