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
值此末法蒼茫,去聖甚遙,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芸芸眾生,無以適從。有者,趕經懺,參法會,渾渾噩噩,不知所以。甚者,怠忽職守,致夫妻失和,家庭不睦。有者,盲修瞎煉,追求偶像,散財失身。甚者,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殊不知,家中即道場,修行念佛,貴在一心,四大假合,業已足夠,何需外求。
員林陳思儀居士,初學佛時,懵懵懂懂,隨波逐流,人雲亦雲。除念佛、誦經外,亦多參加法會,東奔西跑,常不在內。對家人鮮少關懷,疏於照顧。其同修,生性傳統保守,對她經常外出,極為反感。初則偶有齪語,漸至格格不入,倆人經常吵架,貌合神離。同修因而借酒澆愁,濫交損友,夜不返家。對其學佛,百般阻撓。學佛之人,家庭何以沉淪至此,諸位見聞,宜細思量。
某日,在蓮社禮佛,思及命運多舛,悲從中來,心起懺悔:『弟子思儀,業重如山,障深似海,學佛歷程,多有阻礙。雖誦經念佛,仍不得同修支持,致夫妻失和,諸多事端。我佛慈悲,指引迷津,除念佛誦經外,有何法門,消業最速。'禮佛畢,至善知識蘇腦居士處,抒發心中怨懟,言談之間,談及蓮因寺後山,上圓下因老法師,理事無礙,見解道地,專事念佛放生,或可上山求法。遂央請竹山葉居士,代為連絡。
首次上山,見師慈眉善目,法相庄嚴,心生歡喜。秉明來意後,師規諫勸導,囑要放生,安分在家,相夫教子,念佛禮懺。但思儀居士對於法會,尚不能舍,依然故我。及至第三次上山,師乃疾言厲色,怒道:『你要好好在家念佛修行,不要到處亂跑,法會可以放棄,如此,夫妻關係自能修好。'
聽師言後,彷如當頭棒喝,頓時明白,自此之後,斷絕外緣,專持念佛、誦經、放生。並全心照顧家人。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思儀居士誠心懺悔,得佛菩薩加被指引,心燈朗明。
放生三月,突作一夢,夢境如後:
自身處在一座森林中,山路彎延,幽腸小徑,兩旁樹木,蒼翠茂密,高聳入天。心欲上山共修,走至山頂,見一佛寺,眾多居士,共處念佛。念佛畢,掛念同修不悅,急欲返家,但見上廣下欽老和尚,立身牆前,囑一居士,將我攔下。初見老和尚,以為高僧大德,高不可攀,心中忐忑。老和尚抄著閩南口音,說:『留下用齋,齋畢再走。'聽其一語,如沐春風,全身舒坦,原來老和尚,親切和譪。
齋時,老和尚開示,並在身後黑板,寫下放生二字。殷殷囑付:『你要好好護持放生,不用煩惱同修問題,你業障深重,要多放生,亦有人同你一般,同修會改變。'夢醒後,腦中宛如醍醐灌頂,智慧開啟,從此心中篤定,全力護持放生。
自首次謁見上圓下因老法師,至今已屆三載。期間,思儀居士律己甚嚴,除誦金剛經數千部,大悲咒數萬遍外,每日念佛,每月放生,時時提醒,行止坐卧,不忘念佛。用心體會同修的感覺,用智慧與同修溝通。現今,其同修已不再阻礙,夫妻互相尊重,家庭和樂,融融泄泄。前者家庭崩離,後者家庭圓滿,何以天淵懸殊若此,放生功德之殊勝矣。
談及感應,思儀居士謙稱,一心在佛,憶佛念佛,自能感應。舉一例證,某日在佛前誦大悲咒,誦至心靜處,突然耳中,淅瀝作響,彷彿急流湧入,頓時全身清爽,涼透心脾。她明白,是觀音慈悲,甘露灑凈,福慧增長。
論雲:『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一念容忍,即是無量福田。'
思儀居士,假放生長養慈悲,解怨釋結。以容忍相待同修,由定生慧。誠可說放生播下慈悲種,心中常開智慧花。此實證,足堪借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