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乘佛法的思想

  五乘佛法思想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人道”的完成;而佛教其實也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教有“五乘佛法”,所謂“五乘”,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五乘佛法”是佛陀為了教化眾生,依不同根性的眾生所施設的五種不同層次的實踐法門也就是說,對方是什麼根器,佛陀就施予什麼教化,因此在“五乘佛法”里,佛陀為“人乘”性格者說受持三皈五戒,可脫離三途而生人道;為"天乘"性格者說修十善法,可生天界;為"聲聞乘"性格者說修四諦法,可脫離三界而成阿羅漢;為"緣覺乘"性格者說修十二緣起法,可脫離三界而成辟支佛;為"菩薩乘"性格者說行六度法,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得無上究竟的成佛果位。

  在中國有儒、釋、道三教,在西方也有耶穌教、回教等。佛教講"五乘佛法",正好將世界五大宗教融會於五乘中,給予一個合理的定位。如:儒家講三綱五常,提倡人際的禮節與人倫的和諧,近於佛教以持守五戒圓滿人品道德的"人乘"思想;耶穌教與回教提倡生天,講究博愛與堅守十誡,此與佛教十善業,以追求天堂之樂目標的"天乘"相通;老莊道家講返璞歸真清凈無為、任性逍遙,等於佛教聲聞、緣覺乘之出世思想,所以佛教道家歸納為聲聞、緣覺乘。

  佛教的"五宗教觀"把世界性的宗教給予一個合理的定位,以尊重其存在的價值,但佛教與他們最大的差別是,佛教有一個“菩薩乘”,也就人間佛教的“菩薩道”思想。所謂“菩薩道”,就是有人天乘”的入世精神,也有聲聞緣覺乘”的出世思想,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把入世出世統一調和起來,就是大乘菩薩道。

  在多元化的人間,各宗教均扮演著導人向上、向善的角色,或為身教,或為家教,或為含容各門學科的心靈教育。人間佛教重視當下的凈土,致力於解決人間各種的問題,因此無論站在人乘、天乘,或是聲聞、緣覺乃至菩薩乘,佛教都對凈化社會人心、維護人倫秩序,乃至對國家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建設,提出貢獻,例如:幫助生產、開發交通、保護生態、利濟行旅、文化建設、安住軍民、興辦教育、醫療救濟等。

  由於佛教一直以服務社會、奉獻人群為職志,所以能被社會所接受,這就人間佛教人間教主張"人成即佛成",因此佛陀施設"五乘佛法",也在表明出世聖法的根基是建立在修集人天乘為基礎,能夠把"人"做好,進而發"菩提心"實踐"菩薩道",如此才能完成"佛道"。這就如同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也得從小學讀起;再如我們今天來到湖南,假設湖南是學佛的最終目標(代表一個凈土世界),現在從上海出發,經過南京江西也不靠站,而直接開往湖南(成佛目標);但不能不經過南京江西也就是說,成佛可以直接實踐大乘佛教法門,但是也一定要經過人天乘、聲聞、緣覺乘的過程來完成自己。

  由於佛教是五乘共有的真理,佛教不光是出家人所特有的修行准則,而是世間大眾共有的人生指南;尤其佛教徒在擁護國家方面,如東晉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佛法難立",佛教擁護國家政策,最終的目標就是要關懷世道人心,使眾生有所依歸,因此佛教應該普遍化於每個家庭,應該為每個人所接受。古代的大德為了達到此理想,禪宗則提倡化禪機於耕作之中的農禪生活,凈土宗更是大事傳播三根普被的凈土思想,忙人閑人都可以修念佛法門。

  過去禪宗寺廟為基地,凈土宗以社會大眾基礎,所以禪凈融和了僧信的關係。現在我們提倡"人間佛教",就是以菩提心為起步,以菩薩道為目標,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把人我的關係看成是分不開,是一致的,因此把五乘佛法調合起來,就是"人間佛教"。

  綜合所論,佛教雖然方便將佛陀一代教法分為五乘,為的是不捨棄任何根器眾生,但是慈悲濟眾的菩薩乘。才是佛教所致力弘揚的法門;進而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權教五乘,趨入實教一大乘的佛道,這才是最究極的境界,也才是中國文化的主旨所在。

  在人間佛教思想理念中,只有"中國化",沒有"去中國化",所謂“大海不厭細流,泰山不辭土壤”。人間佛教以“菩提心”為中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精神,像儒家的“仁道”、道家的“無為”、耶教的“博愛”、穆斯林的“真主”,如果彼此能夠再相互融和,共同往和諧目標邁進,未來必定能為中國文化的內涵,增添亮麗絢爛的光彩。

  總結今天的主題,我認為人佛教是包容“五乘”的宗教,是尊重融和的宗教,人間佛教愛國愛教的宗教人間教主家庭就是佛堂社會就是道場、有心人都可以成為信徒;人間佛教不但融和了諸子百家,甚至融和了過去的中印思想,把傳統與現代緊緊地結合,現在更涵蓋了世界所有文化的精髓。因此,中國文化唯有融入人間佛教精神意蘊,未來舉世文化將無能超越其上,這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星雲法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