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二十四忠》【三集卷三】

三集卷三二十四忠》 

  
  忠篇
  
  一、【子文告新】
  令尹子文。三已無慍。舊政告新。去留隨分。
  【原文】
  周楚斗谷於菟。字子文。為令尹。緇布以朝。鹿裘以處。日晦而歸食。朝不及夕。以憂勤社稷。成王每朝。設脯糗以羞之。及出祿。必逃。當斗般殺子元時。子文自毀其家。以紓國難。三仕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孔子稱其忠。
  
  患得患失。固鄙夫所為。無論矣。乃至於三仕無喜。三已無慍。其中心坦白為何如乎。且非特無慍也。必將舊日己所行之政事。一一告諸新任。人能如子文之處處以國事為重。尚何權利思想之有哉。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楚國的斗伯比的兒子。起初是丟在夢澤地方。因為老虎給他吃奶。所以才抱回來的。楚國人的方言。乳叫做谷。老虎叫做於菟。所以把他叫做斗谷於菟。表字就叫子文。後來在楚國做了宰相。上朝時候穿著黑布做的禮衣。在家裡穿著鹿皮做的衣服。每天總要到太陽落山。才回家裡吃飯。這樣的從清早直到晚上。在朝里憂慮勤勞國家政事。楚成王每每在朝上設著干肉乾糧給他吃。但是成王要賞他俸祿。他必定逃走弗受。當初斗般殺楚文王弟弟叫做令尹子元的時候。斗子文就自己破了產來救楚國災難。斗子文做宰相。三次上任的時候。他臉上也沒有什麼喜色。三次卸職的時候。也並沒有煩惱的顏色。舊任行政的方針。一定去對新任宰相說得明明了了。孔夫子也稱美他的忠心。
  
  二、【申生憂國】
   申生被譖。死於無辜。使辭狐突。君國是圖。
  【原文】
  周晉獻公聽驪姬讒言。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盍言子之志於公乎。申生不可。曰。然則盍行乎。申生亦不可。使人辭於狐突曰。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苟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
  
  張南軒曰。申生無辜而死。不但無一怨言。而愛君憂國之心。至死不變。忠孝之道。申生其曲盡矣。許止浄謂申生曲盡忠孝。除舜以外。孰能企及。所以沒而為神。禍福晉國天帝亦惟命是聽也。
  
  【白話解釋】
  周朝晉國的獻公。聽信了驪姬枕邊的話。就要把世子申生殺了公子重耳對申生說。你何不把你原來的志向。去對君上說了。申生不肯。重耳又說。你既然不肯把這件事的是非曲直、去剖個明白。那末你不妨逃到外國去吧。申生又不肯。後來申生差了個人。去辭別狐突說。我的父親年紀老了。兒子年紀又小。國家將來正多著危難呢。你不肯出來、替我君上想著安邦定國的計劃。假使你有一天能夠出來、替君上謀著定國安邦的計劃。那末我申生就是死了。也受了你的恩惠多多了。於是行了一個最恭敬的禮死了。因為申生這樣的孝順愛國又有恭敬的禮節。所以他的謚法。叫做恭世子
  
  三、【御己農諫】
   老農御己。諫築層台。庄王罷役。民歌薪萊。
  【原文】
  周楚莊王築層台。延壤百里大臣諫者皆死。有諸御己者。違楚百里而耕。謂其耦曰。吾將諫王。其耦曰。吾聞諫人主者。皆練達之士。今子、老農耳。何諫為。御己曰。若與余並耕。則比力也。至於說人主。不與子比智矣。委其耕而入諫。楚王善之。遂解層台而罷民役。
  
  楚人之歌曰。薪乎萊乎。無諸御己。訖無子乎。萊乎薪乎。無諸御己。訖無人乎。楚人感之切骨如此。蓋苦役勞民。莫斯為甚。諫者且死。誰復敢言。而一農夫。卒能諫止之。孰謂君國事。小民無與乎。
  
  【白話解釋】
  周朝的楚莊王。造了一個很高的台。那個台的面積。差不多有一百里的大。國里的大臣、去勸諫楚王不要造這個台的人。都給楚王殺死了。這時候、有個種田人叫諸御己的。在楚國百里以外的郊野里種田。他就對著同伴種田的人說。我要去勸諫楚王了。同伴說。我曉得去勸諫國王的。一定是人情很諳練。事理通達的人。現在你不過是個老農夫吧了。去諫什麼呢。諸御己說。你同我種田。那末我們兩個人的能力是相等的。至於去勸諫國王。那我和兩個人的智力。就大不相同了。於是就丟棄了鋤頭。到楚宮裡去勸諫楚王。楚王竟贊成他的話。就不再造高台了。並且又把以前叫來做工的百姓。也都叫他們回去。
  
  四、【史鰍正君】
  史鰍直諫。生死懷忠。置屍牖下。卒悟靈公。
  【原文】
  周衛史鰍、字子魚。仕為大夫。靈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彌子瑕。史鰍驟諫不從。病將卒。命其子曰。吾生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置屍牖下。靈公往吊。怪而問之。其子以父言對。公愕然曰。寡人之過也。於是進伯玉而退子瑕。孔子聞之曰。直哉子魚。既死猶以屍諫。
  
  史鰍以直道事君。孔子嘗稱其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而蘧伯玉之潔身退藏。孔子亦稱其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夫固各有所長也。至鰍以屍諫。益見其忠君之念。沒世不忘已。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衛國的史鰍。表字子魚。在衛國做了大夫官。這時候、衛靈公不任用賢人蘧伯玉。可是很信任佞臣彌子瑕。史鰍屢次勸著。衛靈公終是不肯聽。史鰍生了病。快要死的時候。就對他兒子說。我活著的時候。不能糾正了君王過失死了以後。不可以成禮的。可把我屍首放在窗下就是了。後來史鰍死了。衛靈公就去吊喪。見了他的屍首放在窗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們這是什麼緣故。他的兒子父親遺囑。都對衛靈公說了。靈公聽了。倉猝驚遽地說。這個確是我的過失呵。於是就用了蘧伯玉。斥退了彌子瑕。孔夫子得知了這回事。就說。子魚的為人。的確忠直得很死了要用屍首去諫勸人主的。
  
  五、【樊噲鴻門】
  樊噲護主。直闖鴻門。發指眥裂。生啖肩豚。
  【原文】
  漢高祖為沛公時。與項羽會宴鴻門。羽有殺沛公意。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樊噲帶劍擁盾入。瞋目視羽。頭發上指。目眥盡裂。羽曰。壯士。賜之卮酒。一生彘肩。噲立飲啖之。羽曰。復能飲乎。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沛公欲亡去。噲力護之。遂脫歸霸上。
  
  先君曰。樊噲不愧壯士。其請沛公還霸上之語。責項王背前約之辭。貌雖赳赳。而言殊侃侃。高祖病。枕宦者卧。噲敢排闥直入極諫。可謂忠心耿耿。不避艱險之臣矣。
  
  【白話解釋】
  漢高祖姓劉名邦。起初做沛公的時候。同了楚霸王項羽。在鴻門地方一同宴會。這時候、項羽有殺沛公的意思。項羽手下的項庄。拔了寶劍舞著。他的意思也想把沛公殺了。樊噲得知了沛公的危難。就帶了寶劍、拿了藤牌、走進軍門裡去。怒氣沖沖地看著項羽。連頭發都向上豎了起來。連眼眶子也破裂了。項羽見了就說。這真是個勇敢的人。就賞給他一器酒。一隻生的豬肩。樊噲馬上就把酒飲完、肉吃完了。項羽說。你還能吃么。樊噲說。我就是死也不肯逃避。何況吃些酒。算得怎麼一回事呢。沛公覺得在這裡非常的危險。就想逃了出去。樊噲竭力保護著沛公。於是才得逃到了霸上地方自己的軍隊里。
  
  六、【許楊械解】
  許楊忠信。屢次感靈。下獄械解。道晦光熒。
  【原文】
  漢許楊、汝南人。郡有鴻卻陂。久毀。太守鄧晨欲修復其功。聞楊曉水脈。召與議之。因起塘四百餘里。民得其便。初、豪右譖楊受賂。晨收楊下獄。而械輒自解。獄吏白晨。晨曰。果濫矣。我聞忠信可以感靈。今其效乎。即夜出楊。是時天晦。道中若有火光照之。時人異焉。
  
  考鴻卻陂向為翟方進奏毀。民失其利。多至飢困。鄧晨用許楊言修復。累歲大稔。許止浄謂傳雲。民、神之主也。造福於民。自得神祐。故下獄而械自解。道晦而光照臨。晨為楊起廟圖形。聲香俎豆。宜哉。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許楊。是汝南地方的人。那地方有個鴻卻陂。已經毀壞的有許多時候了。太守官姓鄧名晨。要想修好這個畜水的陂、回復他原狀。使人民可以得著許多便利。聽得人家說許楊是曉得水脈的。於是就請他來大家商量著。就在那邊造了一條四百多里長的塘。百姓們很受到了這條塘的利益。起初的時候。汝南土豪說許楊受了賄賂。鄧晨就把許楊下在監牢里。可是鎖著他手足的刑具。常常自然會解散的。監獄就把這件奇怪的事、去對太守說了。鄧晨聽了就說。這個果然不是真有罪的呵。我曉得忠信是可以感動神明的。現在的事。就是忠信的效驗呵。當夜裡就把許楊放了出來。這時候、天色已經很暗了。路上好象有一道火光。照著他走路的樣子。當時的人。都覺得非常的奇怪。
  
  七、【班超不疚】
  班超投筆。西域立功。去妻釋邑。帝稱其忠。
  【原文】
  漢班超、字仲升。投筆從戎。立功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李邑譖超擁愛妻。抱愛子安樂外國。無內顧心。超遂去其妻。章帝知超忠。乃責邑詣超謝罪。令受超節制。超即遣邑將烏孫侍子還。徐幹曰。邑前毀君。今不可遣。超曰。內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先君曰。班定遠候、英傑也。治戎有術。深得大體。誡任尚以寬小過。總大綱。惟其措置得宜。故能久鎮西域。至被李邑所譖。帝使謝罪。仍釋邑使歸。其寬容大度。忠於為國者。概可見矣。
  
  【白話解釋】
  漢朝有個姓班名超的人。表字仲升。他放棄了筆墨生涯去從軍。在外國西域地方立了功勞。於是外國國王。都差了兒子朝廷里去侍奉皇上。這時候、有個李邑在皇帝面前。說班超帶了愛妻。抱了愛子。一同在外國安樂地住著。沒有顧到自己國家的心了。班超得知了這回事就把妻子離異了。可是章帝曉得班超的忠心。就叫李邑到班超那兒去謝罪。並且命他受著班超的管束。李邑到了以後。班超並不去為難他。叫他帶了烏孫國國王兒子回到朝里。旁人見了倒有點替他不平。徐幹就對班超說。以前李邑在皇上那兒。說著你的壞話。現在到了你這裡。是不可叫他回去的。班超說。這是不要緊的。一個人只要自己覺得心裡沒有慚愧的事。那裡怕人家的說話呢。若是把他留下了以快私意。這不是忠臣所做的事呵。
  
  八、【張綱埋輪】
  張綱受命。獨埋車輪。奏劾梁冀。忠直罕倫。
  【原文】
  漢張綱、字文紀。少明經學。負氣節。順帝朝。為御史。與杜喬周舉周栩馮羨欒巴郭遵劉班八人。分行州縣。表賢良。察貪污。喬等受命之部。綱獨埋其車輪洛陽都亭。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遂劾奏大將軍梁冀河南不疑等奸惡十五事。書奏。京師震竦。
  
  先君曰。張文紀、骨鯁直臣也。因劾梁冀等無君之心。冀思中傷之。適廣陵劇賊張嬰作亂。遂出為太守。文紀單騎詣嬰壘。剴切勸諭。嬰率所部萬餘人歸降。惜任職未幾。遽而病終。不能久扶社稷耳。
  
  【白話解釋】
  漢朝有個張綱。表字文紀。幼小時候。就懂得經書。有種忠正的氣節。在順帝朝里做了御史官。同了杜喬周舉周栩馮羨欒巴郭遵劉班一共八個人。大家分頭到各州各縣去調查。各地方官吏。有賢良的、有貪污的。都叫他們舉發出來。杜喬等七個人。受了皇上這個命令以後。就到指定的地方調查去了。獨有張綱不去。並且把他坐的車輪。埋在洛陽都亭的下面。他說。州縣官吏的害人。還是小的事。朝廷里為百姓大害的、正多著呢。我們應該先解決了大的。好象豺狼在道路上害人。還去問什麼狐狸呢。於是就彈劾當時的權臣大將軍梁冀、和河南太守不疑等等、十五件作奸犯法的種種惡事。他這封奏章上到皇帝里去。以後京師的人。大家都有了怕懼了。
  
  九、【鍾雅獨侍】
  侍中鍾雅。亮直剛方。百僚奔散。獨在帝傍。
  【原文】
  晉鍾雅、字彥胄。少有才志。累遷至侍中。蘇峻既至石頭。百僚奔散。惟雅獨在帝側。或謂雅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於寇讎。何不用隨時之宜。坐待其斃耶。雅曰。國亂不能匡。君危不能濟。而各遜遁以求免。吾恐董狐將執簡而進矣。
  
  當蘇峻亂時。效忠者如俞縱桓彝。相繼死於王事。溫嶠毛寶。盡力戰於石頭。均有足多者。至若鍾雅獨侍成帝之側。彷彿嵇紹獨衛惠帝之躬。嵇紹、侍中也。鍾雅、亦侍中也。晉代先後二侍中。其揆一也。
  
  【白話解釋】
  晉朝的鍾雅。表字彥胄。幼小的時候。就很有才幹。很有志氣了。後來做到了侍中官。這時候。有個蘇峻造了反。軍隊反到了南京。朝上的百官都散了。只有鍾雅獨自在皇帝身邊護著。有人對他說。覺得可以的。我就進去。見得難行了。就退走出去。這才是古人道理。況且你的生性忠直。那班反賊來了。必定不能夠見容的。還不如隨機逃走了吧。何必一定坐著等死呢。鍾雅回答他說國家有了亂事。不能夠去平亂。皇上有了危險。又不能夠去救濟。大家各自逃了去。保自己的性命。我恐怕董狐要執了竹簡來。寫他們不忠的行為了。
  
  十、【謁之引頸】
  謁之正諫。言直志高。臨刃不變。齊帝投刀。
  【原文】
  北齊裴謁之、字士敬。少有志節。好直言。文宣帝末年昏縱。朝臣罕有言者。謁之上書正諫。言甚切直。帝將殺之。白刃臨頸。辭色不變。帝曰。痴漢何敢爾。楊愔曰。此子望陛下殺之。以收後世名。帝投刀曰。小子望我殺爾以取名。我終不成爾名也。遣人送去。
  
  歷代忠臣。以殺身成名者多矣。然在忠臣。初無成名之心也。謁之白刃臨頸。辭色不變。何嘗有取名之心乎。特楊愔欲救之。故為此言耳。文宣帝亦不願自儕於桀紂。而謁之卒以成名。千古不朽矣。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北齊有個裴謁之。表字士敬。從小就有志氣和節操。喜歡說著正直的話。文宣帝到了晚年的時候。非常昏暗放縱了。當時朝廷里的臣子。沒有一個敢去說話。裴謁之就上了一封書。很正直地去勸諫皇上。裡面的話、說得非常切實。文宣帝生了氣。要把他殺了。像雪一樣白的刀。放在他的項頸上面。可是裴謁之的說話和臉色。一些也不改變。文宣帝說。你這個獃子。怎麼敢這樣呢。楊愔在旁邊說。這個獃子。是想要皇上他殺了。才好得到了後世的名望。文宣帝聽了就把刀丟在地下。說道。你要我殺了你。好求名譽。可是我偏不給你造成名譽呵。於是差了個人。把他送了出去。
  
  十一、【處俊至忠】
  唐郝處俊。諫分二朋。議後攝政。竭力糾繩。
  【原文】
  唐郝處俊因高宗觀音樂。使雍王賢主東朋。周王顯主西朋。角勝為樂。乃以推棃讓棗諫。上以為遠識。上苦風眩。議使天後攝政。處俊曰。魏文帝著令。雖幼主不許皇後臨朝。以杜禍亂。奈何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後乎。中書侍郎李義琰曰。處俊之言至忠。上乃止。
  
  先君謂郝處俊預杜禍亂。武氏雖不信任。然高宗崩後。亦未聞貶斥。其時直臣頗多。如王義方之叱李義府。王求禮、蘇良嗣、李昭德之鋤奸佞。杜景儉、徐有功、李日知之用法平恕。均公忠自矢者也
  
  【白話解釋】
  唐朝有個姓郝名處俊的。有一次、他為了高宗皇帝觀音樂。叫了雍王名賢的、管了東邊的音樂隊。叫周王名顯的、管了西邊的音樂隊。東西兩邊爭著獻技鬥勝。郝處俊見了以為這不是友弟的行為。於是就把古人推棃讓棗、兄弟友讓的故事去勸皇上皇上聽了。就說他的識見很遠大。高宗後來生著頭眩眼花的病。覺得非常的痛苦就想叫武後去代理國政。郝處俊說。這是不可以的。從前魏文帝立下了一個命令。說、無論國君如何幼小。不許皇後來代理國政。防止種種的禍亂。為什麼皇上不把國政交給了子孫。反而交付了武後呢。中書侍郎李義琰也說。郝處俊所說的話。的確是很忠心為國的。於是才把高宗的念頭打消了。
  
  十二、【仁傑直奏】
  仁傑直奏。面折廷爭。武後止拜。問以譖卿。
  【原文】 
  唐狄仁傑好面折廷爭。高宗每許之。武後僭政。亦屢屈意從其諫奏焉。後謂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譖卿者乎。答曰。陛下知臣無過。臣之幸也。不願知譖者名。每入見。武後常止其拜。曰、每見公拜。朕亦身痛。及薨。武後泣曰。朝堂空矣。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
  
  先君曰。狄梁公。忠臣也。頗有機變。所行德政。為萬姓感戴。從諫如流。選賢任能。至公無私。人且稱其天下桃李。悉在公門。雖相武氏。而時以復唐為念。故中宗睿宗。均念其功。屢為追贈。
  
  【白話解釋】
  唐朝的宰相仁傑他做官的時候。在朝廷里常常很正直勸諫皇上。高宗也常常稱許他。後來武後做了皇帝。也屢次屈服了自己的意思。聽從狄仁傑的話。有一回、武後對他說。你在汝南地方做官的時候。成績很不錯。可是當時很有說你壞話的人你要曉得他們的姓名么。狄仁傑回答道。只要你皇上曉得我沒有過失。這就是我的幸運了。至於說我不好的人。我卻不願意曉得他們的姓名。狄仁傑每次去上朝見武後的時候。武後常常叫他不要下拜。說、每見了你拜著。我身子也痛了起來。等到後來狄仁傑死了。武後也不禁流下眼淚。很哀傷的說。從此以後。朝堂里就沒有人了。上天為什麼把我國里的元老。這樣很早的奪了去呢。
  
  十三、【嘉貞言路】
  嘉貞雖貴。弗立田園。恐塞言路。不坐誣言。
  【原文】 
  唐張嘉貞歷秦梁二州都督。政以嚴辦。或告其反。按無狀。帝令坐告者。嘉貞曰。恐塞言路。且為未來之患。帝以為忠。遷中書令。嘉貞雖貴。不立田園。有勸之者。答曰。近世士大夫。務廣田宅。為不肖子孫酒色費。我無是也。子延賞。孫宏靖。皆同平章事。時號三相張家。
  
  律例誣告反坐。嘉貞既被誣告。玄宗令坐告者。理所當然也。乃以恐塞言路止之。其忠不可及矣。至不立田園。步武孔明之法。許止凈謂嘉貞不為子孫立田園。而子孫相繼為相。正可謂善立田園也。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個張嘉貞。曾經做過秦州梁州兩個地方的都督。他行政的方針是很嚴厲的。有人在皇帝面前說他反了。皇上就差人去考察了一下。並沒有造反的罪狀。皇帝要把那個誣告的人辦了罪。張嘉貞就說。若是把那個人辦了罪。恐怕將來沒有人、敢在你皇帝面前說話了。後患是很大的。所以還是饒了他吧。皇帝以為張嘉貞這一番話。很是忠心為國。就把他升做宰相了。張嘉貞雖然貴了。可是他不家裡置立產業。有人去勸他。他回答道。現在做官的一班人。只曉得買了良田。造了大屋。那裡知道將來這都是給那不好子孫。做了酒色花費的用途啊。所以我無論如何。是不肯這樣做的。後來他的兒子名叫張延賞。孫子名叫張宏靖。都做到副宰相大官那時候的人把他們叫做三相張家。
  
  十四、【韓休峭鯁】
  韓休為相。玄宗無歡。言之必盡。帝退乃安。
  【原文】
  唐韓休性峭鯁。及為相。守正不阿。甚允時望。玄宗嘗獵苑中。或大張樂。必視左右曰。韓休知否。已而疏至。嘗引監。默不樂。左右曰。韓休為相。陛下無一日歡。何不逐之。帝曰。吾雖瘠。天下肥矣。蕭嵩順旨。吾退不安。韓休力爭。吾退乃安。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
  
  韓公為人峭直。不幹榮利。蕭嵩薦休志行。遂拜黃門侍郎同平章事。初、嵩以休柔易。故薦之。休臨事或折正嵩。凡時政得失。言之未嘗不盡。宋璟聞之曰。不意韓休乃能如是。所謂仁者之勇也。
  
  【白話解釋】
  唐朝韓休。生性正直。等到做了宰相對於一切事情。只從國家利害上面著想。並不肯顧全私人的情面。因此他在當時候很有好的名譽。玄宗皇帝有時候在宮裡面的園子里打獵。或者鋪張了音樂隊聽著。他一定問著左右的人說。今天的事情。韓休知道不知道。果然過了一回兒。他勸諫皇上的奏章到了。有一次、玄宗對著鏡子。心裡很不高興。一聲也不響。左右的人就說。韓休做了宰相。你皇上有一歡喜的時候了。何不把他逐了出去呢。玄宗皇帝就說。他做宰相。雖然我是很瘦。可是天下百姓都是很胖的了。蕭嵩很順從我的意旨。我當時雖覺得高興。可是回去一想。就令我心裡不安。韓休雖然竭力反對我我當時雖覺得煩惱。可是回去一想。就令我心裡很安然了。我的所以用韓休做宰相。就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我個人呵。
  
  十五、【張巡殺妾】
  張巡食盡。堅守睢陽。羅雀掘鼠。殺妾為糧。
  【原文】
  唐張巡守睢陽。被尹子琦久圍。城中食盡。巡謂許遠曰。瞧陽、江淮保障。若棄之去。是無江淮也。不如堅守以待。羅雀掘鼠充飢。鼠雀盡。巡出愛妾。殺以食士。城中莫有叛者。城陷。巡西向再拜。與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皆被殺。李翰為之傳。表請追贈。官其子孫
  
  先君曰。張瞧陽。名將也。行兵不依古法。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器械取之於敵。未嘗自備。守睢陽時。以寡擊眾。以弱制強。保江淮以待救兵。慷慨激勵。與城同亡。其聲名與許遠輩。均可千古不朽矣。
  
  【白話解釋】
  唐朝安祿山造反的時候。張巡守著睢陽城。被尹子琦圍住得很長久了。城裡面的糧食都吃完了。張巡就對許遠說。睢陽城是江淮一帶地方的保障。若是放棄了睢陽。那就是放棄江淮了。還不如我們兩個人。很堅地守著。等候救兵。食糧沒有了。就網著鳥雀。掘著老鼠吃了充飢。等到鳥雀都完了。張巡就把自己所寵愛的小老婆殺了兵士們吃。因此城裡的人。沒有一是有投降賊人的心腸。後來城頭攻破了。張巡就朝著西方拜了幾拜。和南霽雲雷萬春等一共三十六個人。都被殺死了。李翰給他做了一篇傳。到皇帝里去。請求追封他的官爵。並且把他子孫也封了官。
  
  十六、【廷玉何悔】
  唐蔡廷玉。不軌不從。忠義何悔。下獄從容
  【原文】
  唐蔡廷玉、昌平人。德宗時。朱泚為幽州節度使。謀不軌。廷玉在幕府。不從。被囚歲余。出之。泚曰。而今亦悔乎。廷玉曰。導以為逆。即悔。勉以忠義。何悔之有。復系之。問曰。能省過否。不爾且死。廷玉曰。不殺我。公得名。殺我。我得名。泚不能屈。待之如初。
  
  余家遠祖蔡仲。受成王之命曰。惟忠惟孝。爾乃邁跡自身。克勤無怠。以垂憲乃後。載在周書。圖傳家乘。故我蔡氏用式祖訓。歷朝來忠臣孝子。代有聞人。史冊昭垂。不可勝數。茲敬錄一則以概之。
  
  【白話解釋】
  唐朝蔡廷玉。是昌平地方的人。在德宗皇帝的時候。有個朱泚。在幽州地方做了節度使就想造反。這時候蔡廷玉正在他的手下。不肯跟了他謀反。於是朱泚就把他關在監牢里。過了一年多。把蔡廷玉放了出來。對他說。你現在改悔了嗎。蔡廷玉說。假使勸你做了謀逆的事。那當然是改悔了的。現在我你是忠義。這要什麼改悔呢。朱泚聽了。又把他幽禁了。又問他道。你覺悟自己的過失嗎。否則是要把你殺死的呵。蔡廷玉說。你不殺我。那是你有了好的名聲。你殺了我。那是使我有了好的名聲。朱泚終於不能屈服他。仍然和從前一樣的看待他了。
  
  十七、【韓琦撤簾】
  韓琦為相。奏對方嚴。請後還政。厲聲撤簾。
  【原文】
  宋韓琦為相。喜慍不見於色。仁宗崩。英宗年幼。曹太後臨朝。兩宮交構。琦決大策以安社稷。琦欲太後撤簾還政。乃取十餘事稟上。上裁決悉當。琦即詣太後覆奏。後每事稱善。琦因求去。後曰。相公不可去。我當居深宮耳。遂起。琦即厲聲命撤簾。簾落。猶見後衣也。
  
  韓公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或曰。公所為誠善。萬一蹉跌。身家不保。琦曰。人臣盡力事君。死生以之。至於成敗。天也。聞者悚服。王安石創新法。議開邊。琦上疏力諫。上曰。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韓琦做了宰相。他的面上從來不表現出喜怒的顏色。仁宗皇帝死了。這時候、英宗皇帝的年紀還很小。於是由太後代理國事。可是英宗和曹太後的兩方面。很多搬弄口舌是非的事。韓琦心裡想這總不是國家幸福的事。要決定一個計劃安定國家。那非把曹太後請回深宮不可。於是就拿了十幾件事稟到皇帝里去。英宗判決都很適當。韓琦就到了曹太後那兒去覆奏。說、這都皇上判決的。曹太後件件事都稱贊他判得很好。韓琦就向太後要求罷官回去。太後說。宰相那裡可以回去呢。還是我應當回到深宮裡去。於是就立起身了。韓琦就馬上大聲的說太後已經退位歸政了。把聽朝的簾子收了去。那簾子收落的時候。還看得見曹太後衣服哩。
  
  十八、【富弼防意】
  富弼論事。忘杖獨行。家書不啟。防意如城。
  【原文】
  宋富弼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受命使契丹。聞一女卒。再往。聞一男生。皆不顧。得家書。未嘗發。輒焚之。曰、徒亂人意。上屢遷屢辭。以司空致仕。深居不出。謝客。常令二蒼頭掖之以行。一日。與邵雍論天下事。喜甚。不覺獨步下堂。雍戲曰。忘卻拄杖矣。年八十薨。謚文忠。
  
  先君鄭國公始終勞謙。有仁人之量。名聞夷狄。遼使每至。必問其出處安否。言不妄發。當其敢言。奮不顧身。忠義之性。老而彌篤。須臾未嘗忘朝廷。至其屢疏君子小人之辨。尤為千古不易之定論。
  
  【白話解釋】
  宋朝有個姓富名弼的人。他平生的說話很謹慎。立意很堅定。所以他在坐屏上寫著八個字。說、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有一次、皇上差他到契丹國去。他剛剛聽得家裡的一個女兒死了他不去理會。第二次差他到契丹國去的時候。家裡生了一個男孩子他也不去理會。收到了家裡來的信。他從沒有拆開來看。就把家信放在火里燒了。他說看了徒然擾亂人的意思。皇上屢次要給他陞官。他老是辭謝了。後來做到了司空。就告老回來。住在家裡不走出來。謝絕了一切來看望他的客人。常常差了兩個底下人。在兩旁扶著他走。有一天、同了隱士邵康節先生。談論著天下的事務。心裡非常歡喜。不覺獨自一個人走到堂下來。康節先生笑著對他說。呵、你這番忘卻了拐杖了。後來年紀活到八十歲的時候才死。謚法叫做文忠。
  
  十九、【昌世迎駕】
  司理昌世。迎駕入城。盡忠為國。衣詔殊榮。
  【原文】
  宋何昌世、字正卿。高宗南渡時。任台州司理。時虜勢猖獗。官吏望風遁去。昌世守職。迎駕入城。上問曰。卿見為何官。曰。台州司理何昌世也。慰勞再三。翦御衣尺許。書雲。朕南渡以來。事力未辨。獨汝能盡忠為國。可執此為照。特改宣教郎。除大理寺丞。終司農少卿。
  
  一司理耳。而能於虜勢猖獗。官吏皆遁之時從容獨力迎駕入城。其盡忠為國何如耶。況當南渡之秋。宋室存亡。危於累卵。設非孤忠接駕。則江山半壁。能否偏安。且難逆料。其翦衣詔之也宜矣。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的何昌世。表字叫做正卿。高宗皇帝南渡的時候。在台地方做了司法官。這時候、金兵的勢力非常強盛。一班怕死官吏。老早就逃了去。只有何昌世很安定地守著他的官職。高宗逃到台州。何昌世就去迎接皇上進了城。高宗就問他。你現在做了什麼官。何昌世回答道。我就是台州的法官何昌世。高宗大大的慰勞了一番。就把龍袍翦下了一尺多長。寫了個字。說、我自從到了南方以後。一切辦事用力的人。都沒有認識。你能夠這樣的盡忠報國。特地用這個做了護照。升你做了宣教郎。後來又做了大理寺丞。最後做了司農少卿的官職
  
  二十、【秀夫負帝】
  秀夫報國。鞠旅勤王。崖山負帝。投海而亡。
  【原文】
  宋陸秀夫、鹽城人。元兵執恭宗。益王衛王走溫州。秀夫追從之。至福州。奉益王即位。王殂。群臣欲散。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古有一旅一成中興者。乃立衛王。徙居崖山。迨崖山破。秀夫驅妻子先入海。即負帝投水。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陸丞相君臣播越海濱之際。猶儼然正笏立如治朝。且日書大學章句以勸學。時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淚。衣盡浥。左右無不悲慟。皇路已傾。負帝投海。世稱其為海底忠、與石頭孝並傳佳話。
  
  【白話解釋】
  宋朝末年。有個陸秀夫。是鹽城地方的人。這時候、元朝的兵士。把恭宗皇帝去了。益王衛王就逃到溫州去了。陸秀夫也跟著追了上去。到了福州地方。奉了益王做皇帝。後來益王死了。一班臣子覺得當時元朝的勢力很強就想大家趁此走散。陸秀夫說。度宗皇帝有一兒子在著呵。況且從前時候。有隻剩五百個人、十里地方、竟成功了中興事業的。於是把衛王立做了皇帝。居住在廣東海中崖山地方。後來崖山又給元兵攻破了。陸秀夫就把自己的老婆兒子們。先叫他們投了海。然後自己背了皇帝投在海里死了。宮裡的人和一班臣子。跟著死的人很多。後來屍首在海面上浮起的。有十多萬。
  
  二十一、【絳山瘞燼】
  完顏絳山。既忠且信。奉命焚軒。瘞君餘燼。
  【原文】
  金哀宗自縊。權點檢斜烈等從死。遺言焚幽蘭軒。火方熾。城破。眾皆遁。奉御完顏絳山獨留。元兵入。執問故。曰。吾君終於是。吾候火滅灰寒。瘞其骨耳。兵曰。若狂者邪。命且不保。能瘞而君邪。曰。果瘞吾君。雖寸斬不憾矣。兵以告其帥。曰。此奇男子也。許其瘞而免之。
  
  完顏絳山明知元兵之不能遺己也。徒以人各事其君。君有天下十餘年。功業弗終。身死社稷。不忍使其暴。露遺骸。與士卒相等耳。落落數言。竟得畢葬餘燼。再拜號哭。將赴汝水死。彼軍士且救之矣。
  
  【白話解釋】
  金國的哀宗皇帝。因為元朝的兵把京師快要攻破了。於是就自己弔死了。代理執掌侍衛扈駕的官。叫斜烈的一班人。就跟了哀宗同死。將要死的時候。遺命把哀宗弔死的房屋、叫幽蘭軒的用火燒了。火頭正是很盛的時候。城頭攻破了。敵兵走了進來。一班人都逃去了。只有做奉御官的完顏絳山。獨自留著不走。元朝的兵士就把他捉住了。問他為什麼不逃走呢。完顏絳山說。我的皇帝就是死在這裡的。我要等著火燒完了。灰冷了。再去收葬他的屍首兵士說。你是個有神經的人嗎。到現在的時候。性命都也保不住了。還能夠葬什麼皇帝的屍骨嗎。完顏絳山說。果然能夠達到了我安葬了皇帝屍骨的願望以後。就是把我一寸寸的割死了我也有什麼恨的。兵士就把回事去對元帥說了。元帥說。這真是個男子。答應了他去葬哀宗的屍骨。並且免了他的罪。
  
  二十二、【紹宗生奠】
  紹宗聞寇。大書壁間。命妻生奠。一去不還
  【原文】
  明易紹宗為象山縣錢倉所千戶。倭登岸剽掠。紹宗大書於壁曰。設將御敵。設軍衛民。縱敵不忠。棄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為臣。書畢。命妻孥具牲酒生奠之。訣而出。密令游兵間道焚賊舟。賊驚救。紹宗格戰。追至海岸。陷淖中。手刃數十賊。遂被害。朝廷勒碑旌之。
  
  盡忠報國者多矣。至大書於壁。自命妻孥生奠以訣。則上下數千年未之有也。其以衛民為心。仁矣。密令游兵間道焚舟。智矣。追賊海岸。陷淖中猶刃賊數十。勇矣。其妻攜孤入奏。勒碑旌之。不亦宜乎。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易紹宗在象山縣裡。做著錢倉所的千戶官。這時候、日本強盜。上了岸來搶劫。易紹宗就在牆壁上面寫了幾個大字。說、設將御敵。設軍衛民。縱敵不忠。棄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為臣。寫完了以後。就叫妻子們備了牲酒生祭了他。又和家人訣別了。暗地裡差了游兵從冷路里過去。把日本強盜的船。用火燒了。強盜知道了。非常的驚慌。就回去救護。易紹宗就和強盜大戰。追到海岸邊。一個不小心。就陷在泥塘的裡面了。還親手殺死了幾十個日本強盜。於是易紹宗也就給他們殺死了朝廷就把他這番忠義的事跡。刻在石碑上面。拿來表揚他的忠義
  
  二十三、【鍾同感馬】
  鍾同幼歲。志入忠祠。上疏死諫。馬亦先知
  【原文】
  明鍾同幼入吉安忠節祠。見所祀歐陽修楊邦乂諸人。嘆曰。死不入此。非夫也。景泰間、官御史。因上疏論時政及沂王事。策馬出。馬伏地不肯起。同叱曰。吾不畏死。爾奚為者。馬猶盤辟再四乃行。同死。馬長號數聲。亦死。英宗復辟。贈同大理寺丞。謚恭愍。祀忠節祠。
  
  許止凈謂趙襄遇刺。過橋馬驚。侯景將敗。馬卧不起。至鍾公之馬。初欲救主於生前。終竟殉身於死後。方諸烈士。何以加焉。殆亦公忠義之氣。有以相感者歟。斯人斯馬。足以愧天下懷二心以事君者。
  
  【白話解釋】
  明朝有個鍾同。他幼小的時候。走到吉安縣地方的忠節祠里去。看見祠里所祭祀著的歐陽修楊邦乂等幾個人。就非常佩服。他嘆息著說。我若死了以後。不入這個忠節祠。那就不是丈夫了。景泰年間。鍾同做了御史官。為了上奏章到皇上那兒、去討論時政、和故皇太子沂王的事。就要騎了馬出去。可是那頭馬伏在地上。不肯起來。鍾同喝著說。我並不是怕死的人你這樣的做什麼呢。那頭馬盤旋了好幾次才走。奏章上了去。果然鍾同就得了死罪。鍾同死了以後。那頭馬也長叫了幾聲就死了。後來英宗第二次重做皇帝的時候。追封鍾同大理寺丞。謚法叫做恭愍。入祀忠節祠里。
  
  二十四、【楊爵泰然】
  楊爵瀕死。處之泰然。既釋復逮。呼婦屏前。
  【原文】
  明楊爵官御史。直言極諫。下詔獄搒掠。死而復甦。爵處之泰然。帝扶鸞宮中。感乩仙語。立出之。未逾月。復令東廠追執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與共麥飯畢。即就道。尉曰。盍處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婦曰。朝廷逮我。我去矣。觀者為泣下。後以大高元殿災。詔急釋之。
  
  許止凈曰。世宗昏庸暴戾。以姦邪為腹心。嫉忠良如寇讎。明之亡。蓋基於此矣。爵等幸得神佑。至再至三。不然、已先張經楊繼盛而為冤死鬼矣。臨終而大鳥至。爵或伯起之再來歟。
  
  【白話解釋】
  明朝有個姓楊名爵的人。做御史官的時候。用了正直的話去勸諫皇上皇帝生了氣。就把他下了監牢。動了刑具把他打得死去。後來才活了轉來。可是楊爵的心裡。非常安泰。一點兒也不憂慮有一天、皇帝在宮裡扶乩。給乩仙的話感動了。就把他放了出來。沒有到一個月的時候。又叫內監掌權的辦事衙門裡。把他仍舊捕了來。這時候楊爵回到了家裡。只有十天工夫。來捕他的校尉來了。楊爵同他一共吃了麥飯。就預備去了校尉說。你有什麼家事。何弗處置好了。然後我們再去。楊爵就立在屏風的面前。喊著妻子對他說。朝廷里來捉我。我現在去了。旁觀的人。都替他們流著眼淚。後來宮裡的大高元殿有了火災。才下詔把楊爵釋放了。
     
  【緒餘】
  孔子曰。忠焉能勿誨乎。又曰。忠告而善道之。此皆教人以善之義也。王曾原忠篇雲。忠之義大矣。忠之理微矣。忠者、中心也。中於道而合乎心之謂也。中不合道。則理有倚偏。道不中心。則道有未盡。故不偏不倚之謂中。中道中心。忠名乃定。忠之義無所不包。大而格天地。感鬼神。光日月。壯山河。固社稷。衛生民。小則敦孝悌。和夫婦。信朋友。睦宗族。化鄉鄰。厚風俗。且不特為人宜忠。而自為亦當忠。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