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婆媳關係典範故事

孝篇【趙婦感火】

元朝有個姓趙的孝順媳婦。是應城地方的人丈夫早已亡過了家裡很是窮苦。他就出去給人家幫工。賺些錢來養活婆婆。他遇著了好吃的東西。一定帶回家來給婆婆吃。自己老是吃粗糙的飯。他又想到婆婆年紀老了。假使有個不測。家裡窮苦。又那裡去買棺木呢。於是他就賣掉了第二個兒子。把這個錢來買一口棺木。放在家裡有一天。南鄰一個不小心。著了火。這時候、風又大得很。差不多就要延燒著趙家了他就趕緊扶著他婆婆逃出。可是那口棺木太重了。移他不動他就大哭著說。可憐我賣去了兒子。才買得來的棺木。那一位幫著我抬出來呢。這句話還沒有說完。忽然間天上的風轉了方向。於是趙家才得保全了。

孝篇【儲范織席】

 明朝時候。燕王造反。有個姓儲名叫福的。不肯跟他一同造反。於是痛哭著不吃東西。這樣的盡忠死了。他的老婆姓范。很孝順婆婆。他哭丈夫的時候。每每獨自跑到山谷里去放聲大哭。因為恐怕婆婆見了心裡難過。他的守節盡孝的行為。鄰舍個個稱贊他不錯。家裡非常窮苦。差不多連生活也不能夠維持。有一天、他到溪水邊去洗衣。看見溪旁邊有席草生著。就把他採下來。織成了席子。賣給別人。把賣席子的錢來養活婆婆。後來婆婆死了。他就在墳旁邊守墓。年紀一直活到了八十幾歲才死。自從他死了以後。那溪邊的席草。也不再生出來了

孝篇【趙王辟疫】

明朝有家姓趙的人家。媳婦姓王。他的公公丈夫都出外了。婆婆周氏聽了小姑的讒言。每每虐待他。可是王氏一切順受。沒有一句怨言。恰巧有個女鄰舍來給他婆婆解勸解勸。婆婆疑心是媳婦去叫他來的。就把媳婦逐到他娘家去。那裡曉得恰巧瘟疫流行得很大。婆婆小姑。都染著了很危險的病症。親戚們都怕傳染。不敢到趙家去問訊。王氏得知婆婆小姑有了病。連忙趕回來。在灶前跪著。割下了股肉。煎了湯給病人吃。忽然間聽見鬼說。孝順媳婦上有一丈高的紅光。有諸位神明保護。我們快走快走。以後就一點聲息也沒有了。於是他婆婆的病。也就好了起來。

孝篇【夏王糟糠】

明朝夏誠明的妻子王氏。是無錫地方種田人家的女子家裡很窮苦。又遇著了荒年。偏偏丈夫出門去了王氏日夜很努力的紡著紗。織著布。竭力辦了好的飯菜。給公公婆婆吃。自己就吃了米糠和野菜來點點飢。有一天、他的婆婆偶然走到廚房裡來。看見王氏正在吃著野菜米糠。不禁眼淚來了。後來王氏享壽到八十多歲。去世的時候。好好的並不覺得有病家裡的人。在夢裡恍恍惚惚看見有打著旗、 奏著樂的人。來迎接了孝婦去的。同里有個某貢生。每逢走過王氏門口的時候。必定在他的門外作著三個揖。表示著恭敬的意思。

孝篇【吳馮感化

明朝吳子桂的妻子馮氏。家裡很窮苦。他非常勤儉地奉養尊親。他的晚婆張氏。常常要辱罵他。可是馮氏依然很和氣地聽受罵聲。一點沒有怨恨。四鄰婦女。有要約伴來勸解他的婆婆。馮氏把他們阻止了。並且說。婆婆的所以罵我是因為我不能夠順婆婆的意思。現在你們倘若來勸解。那是表示婆婆的錯處。那未免要犯了不孝的大罪名了。吳子桂有兩個弟弟。已經都娶過親了。他的婆婆也很虐待他們。那兩個媳婦、就生了上吊尋死的念頭。馮氏委婉曲折的勸解了一番。才把他們尋死的念頭打消。並且受了馮氏的感化。也格外謹守婦道。那位婆婆因此也漸漸悔悟了。那兩個媳婦。為了馮氏有再生的恩德就把他當作母親一樣的看待。

孝篇【崔唐乳姑】

 唐朝有個山南西道節度使。名叫崔琯。他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紀很大。嘴裡的牙齒已經完全脫落了。崔山南的祖母夫人。每天先梳好了頭。洗好了手。就到堂前拜見了婆婆。再上堂來給婆婆吃著自己的奶。所以長孫夫人雖然沒有牙齒。不能夠吃飯。可是好幾年來。依舊是很康健的。有一天 、忽然生起病來。於是家裡老的小的。都走到他的房裡面去。他就對大家說。恨我沒有東西。可以報媳婦的恩。但願子子孫孫的媳婦。個個像我媳婦一樣的孝敬。那就好了。後來博陵地方姓崔的人。做尚書做州郡官的。有好幾十個人。論起天下做官的人家來。總要推尊崔家是首屈一指的。

悌篇【陳王堂前】

宋朝陳安節的妻子王氏供養翁姑。非常孝順。又能夠撫育孤兒。救濟同族。所以鄉里中人很敬重他。都叫他為堂前。就是慈愛母親的意思。從前王氏嫁到陳家來的時候。小姑還很幼小。王氏就教養著小姑。到了成年。添備了很豐厚的妝奩。給他出嫁。後來公公婆婆死了小姑回家。要求分父母遺產王氏就把家中所有的東西都給了小姑。那知小姑丈夫把拿了去的財物。全數用光了。王氏買了田造了屋去安頓外甥。並且教養著他。後來外甥死了。他又撫養教訓外甥兒子。有幾家親眷窮得沒有飯吃的。王氏就拿出錢來教養他們。給他們婚嫁。受著王氏恩惠的。竟有三四十個人。後來他的子孫都能繼承他的教訓。五代同居。並且個個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很友愛。在乾道年間。表揚他的滿門。

悌篇【少娣化嫂】

    宋朝時候。有一女子姓崔名少娣。嫁到蘇家去做媳婦。他的丈夫弟兄共有五個。已經娶了四個嫂嫂。家庭裡面很不和睦。每天有拚命和爭鬧的事情發生。崔氏初嫁到蘇家來的時候。人家都替他擔憂。可是崔少娣對待四位嫂嫂。很有禮貌。看到他們需要物件使用的時候。每把自己所有的去送給他們。婆婆差嫂嫂們去料理家務的時候。崔少娣每每爭先去做他說我是來得最後的媳婦。應該格外效勞的。他在嫂嫂沒有吃過以前。不肯先吃。他有時聽到嫂嫂們的怨言。少娣老是笑著。一句也不說。有底下人到他那兒來搬弄是非的。就用家法把他打了。有時年幼的侄兒。把尿流在他的衣上。他也一點沒有可惜衣服的意思。這樣的做了一年多的媳婦。四位嫂嫂都懺悔了。大家說著。五嬸嬸是個大賢大德的人。我們比了他。真不是人了。於是大家都和睦了。

信篇【陳婦一諾】

漢朝時候。有一個姓陳的孝婦。是淮陽地方的人。年紀十六歲的時候。就出嫁了。沒有生得兒子。他的丈夫應當出門從軍去的時候。托著陳孝婦奉養自己的母親到老。陳孝婦就一口答應了。後來他的丈夫在外面死了、不得回來。陳孝婦就紡紗織布。奉養婆婆。一些兒沒有懈怠。但是婆婆哀憐他年紀太輕。將要把他另嫁。陳孝婦說。拋棄了託付的說話。是沒有信。違背了死故的丈夫。是沒有義。就要自殺。他的婆婆怕起來。就不敢再叫他嫁人了。他就終身奉養婆婆。他的婆婆活到八十四歲才死。陳孝婦就賣了田地房屋來安葬婆婆。漢 文帝聽得了。就下了聖旨。賞給他黃金四十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