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二十四悌》【三集卷二】

三集卷二 《二十四悌》 

  
  悌篇
  
  一、【周公祝代】
  周公兄病。為告三王。願以身代。祝冊深藏。
  【原文】
  周公姬旦、武王之弟。武王克商二年。有疾弗豫。周公為壇。植璧秉珪。告太王王季文王。願以身代。武王疾旋瘳。其祝冊納於金縢。後遭流言。居東。成王感風雷之變。與大夫冠弁朝服。啟金縢。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書。成王執書以泣。遂親迎周公而歸。
  
  李文耕曰。周公之孝弟。其大處在相成王制禮作樂。使文武之志事。到幾微無遺憾處。然即其告三王。身代兄死。至誠激發。足以感泣風雷。則周官周禮。豈非字字從血性中流出乎。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個周公。姓姬名旦。就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在打平商朝天下的第二年。忽然生了病。古時候的人看了玉是很貴重的。又對皇上天地祖宗面前。有稟告的事情。一定是執了珪的。於是周公就到太廟里設起祭壇。在神位前供了玉。手裡執了珪。去稟告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情願把自己的身子去代哥哥。果然後來武王的病就好了。周公這篇祝文。就藏在一個用金鎖鎖著的櫃子里。後來武王死了兒子成王即了位。有人在成王那兒說周公壞話。於是周公就離開了京城。住到東都洛邑去了。正在秋天收獲的時候。天上忽然有了大風大雷的變化。成王也有點感觸了。因此就同了大夫們著了禮服禮帽。把那個金鎖鎖著的櫃子打開來。才看到了從前周公情願把自己身子代武王的那篇祝文。成王心中大大的覺悟了。拿了祝文。流著眼淚。於是親自去把周公迎接回來。
  
  二、【伋壽爭死】
  伋壽二子。異母弟兄。先後爭死。至性至情。
  【原文】
  周衛公子伋。宣公之嫡子也。後宣公奪伋之妻。是為宣姜。生壽與朔。朔與宣姜愬伋於宣公。公令伋之齊。使賊先待於隘而殺之。壽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壽竊其節而先往。賊殺之。伋至。曰、君命殺我。壽有何罪。賊又殺之。國人傷之。賦二子乘舟之詩。
  
  李文耕謂人道至宣公絕矣。乃伋壽弟兄。於君父之命。挽之不能。逃之不忍。一則先兄以死。而冀兄之萬一不死。一則繼弟而死。而不忍弟之獨為己死。至性至情。一往不回。千載下猶足令人隕涕。
  
  【白話解釋】
  周朝衛國的公子名伋。是宣公正妻生的長子。後來宣公看了公子伋的聘妻相貌很好。就奪了來做自己的妻子。這就叫宣姜了。宣姜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名叫壽。小的名叫朔。他們兩兄弟雖是一母所生的。可是品行卻大大的不相同了。朔同了母親宣姜。在宣公面前說伋的不好。宣公就叫伋到齊國去。又預先差了個刺客。在半路上險要的地方等著。等到伋來的時候。就把伋殺死。壽得知了這回事。就去對伋說了。伋說。這是君上的命令。那裡可以為了性命就逃掉呢。壽見他哥哥不肯逃命。就把伋到齊國去做憑信的符節。暗暗地把他拿了來跑了。那末刺客。看見了符節。以為就是伋了。於是把壽殺了。伋不見了符節。也就趕了上來。看見壽死了。就說。君王叫你來殺我的。壽有什麼罪。你把殺了呢。那末刺客。才曉得他是真的伋了。因此又把他殺死。衛國的人。都替他們悲傷。就做了二子乘舟的詩。去哀悼他們兄弟兩個人。
  
  三、【伯魚十往】
  漢第五倫。友愛無兩。兄子病時。一夜十往。
  【原文】
  漢第五倫、字伯魚。峭直無私。自郡守以清節著。擢為司空。或問倫曰。公亦有私乎。對曰。昔有人與千里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吾兄子嘗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李文耕曰。按第五公之私。是何等省察法。而又訟言之。不稍匿諱。是何等克治法。世之待弟兄子姪者。苟以第五公為比。有一一處非私者耶。人能如第五公之自省自責。何患不到聖賢地位。
  
  【白話解釋】
  漢朝有個雙姓第五名倫的。表字伯魚。他的為人正直無私。做太守的時候。就清正廉潔出了名。後來做到了司空官。有人問他說。先生這樣的正直無私。有時候也有私心的事么。伯魚回答道。那裡敢說沒有呢。從前有一個人。送了一匹千里給我。我雖然謝卻了不受。但是每每朝廷里的三公有選舉的時候。我的心裡總不能忘懷這個人。不過終於不用他吧了。有一次、 我哥哥兒子有了病。我在一個晚上。去看望他有十次。回到寢室里的時候。就很安然睡著了。我的兒子有了病。我雖然不去看他。可是鎮個夜裡。終是睡不著。照這樣看起來。我怎麼可以說是沒有私的呢。
  
  四、【鄭均悟兄】
  鄭均為佣。愛兄真切。兄感其言。遂為廉潔。
  【原文】
  漢鄭均兄為縣吏。頗受禮遺。均數諫不聽。乃脫身為佣。歲余、得錢帛。歸以與兄曰。物盡可復得。為吏坐贓。終身捐棄。兄感其言。遂為廉潔。均好義篤實。養寡嫂孤兒。恩禮備至。再遷尚書。數納忠言。肅宗敬重之。東巡過均舍。賜尚書祿終其身。人號為白衣尚書
  
  李文耕謂凡化骨肉。雖曰至誠。豈不貴有術哉。鄭均之諫兄。善矣。要其得力處。卻在脫身為佣。得值與兄。以身作則。所以感悟者至切也。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若鄭均之於兄。其術善。其心苦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鄭均的哥哥在縣衙門裡當了小官。常常收受了人家送來的禮物。鄭均去勸了哥哥幾次。可是他哥哥老是不肯聽。鄭均就出去到別人家去做工。過了一年多些的時候。才回來了。把做工得來金錢布帛都給了哥哥。並且說。物品完了的時候。是可以再用勞力去換來的。若是做官犯了受賄的罪。那是一生的名譽都完了。他的哥哥聽了這話。才感悟了。就很廉潔了。鄭均平生為人很有義氣。又很信實。養他的寡居嫂嫂和侄兒又有恩。又有禮。後來他做尚書官。時常把忠直的話去諫皇上那時候的肅宗皇帝很敬重他。在皇帝東巡的時候。就到了鄭均的家裡。賜他終身吃著尚書俸祿。人家都叫他白衣尚書
  
  五、【薛包析產】
  薛包親沒。侄欲分居。推美取惡。不受名譽
  【原文】
  漢薛包至孝。父娶後妻而憎包。屢逐之。廬於里門。晨昏不廢。親沒。弟子求分異。包不能止。乃分其財。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廬取其荒頓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器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數敗其產。輒復賑給。
  
  李文耕曰。包於財產。讓美取惡。視世之重財產。輕骨肉者。何啻霄壤。要其所難得者。尤在兩被父逐。戀戀不去。卒以積誠感格父母此種至性人。心目中豈復知有財產乎。惟孝友於兄弟。其包之謂歟。
  
  【白話解釋】
  漢朝有個姓薛名包的人。生性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死了父親娶了後妻。對薛包的感情不好。屢次把他出家門去。薛包就在附近的地方住下。他在早上晚上的時候。仍舊到爹娘的面前來請安的。後來父親母親死了。他的弟弟侄兒都要求分家。薛包勸不住他們。於是把家裡財產都分開了他就把老的用人分給自己他說。這班年老的人。和我一同做事。已有許多年代。你們恐怕使喚不便的。又把荒蕪的田地。破舊的房屋。分給了自己。他說。這些都是我幼小時候所治理過的。在我的心裡。是有一種特別感情的。又把破舊的日用器具。分給了自己。他說。這都是我從前用慣了的。吃慣了的。這些給了我。那末我的身體口嘴。是很安然的了。他把新的好的都分給了弟弟侄兒。後來弟侄們把家產化完了。薛包又時常去救濟他們。
  
  六、【鄧攸棄子】
  鄧攸避亂。保其侄兒。寧棄己子。人皆哀之。
  【原文】
  晉鄧攸、字伯道。石勒兵起。攸挈家而逃。賊掠其牛馬。步走。擔其兒及侄綏。度不能兩全。乃謂妻曰。吾弟早亡。惟有一息。理不可絕。應自棄我兒。幸而得存。我後當有子。妻泣而從之。乃系其子於樹而去。卒不育。時人義而哀之。其侄綏、服攸喪三年。奉祀如所生
  李文耕曰。按鄧僕射事、與魯義姑同。皆於流離顛沛中。不失本心者。雖卒以無子。為氣數之偶差。然人人義而哀之。固百世不沒矣。況其弟子綏之感義服喪。俎豆不祧者乎。
  
  【白話解釋】
  晉朝有個鄧攸。表字叫伯道。這時候、胡人石勒帶了兵來攻打中國。鄧攸就帶了家小逃難。路上遇見了強盜把他們駕車的牛馬都搶了去。他們只好步行了。一邊肩著兒子。一邊肩著侄兒名叫鄧綏的。鄧攸心裡想。這兩個孩子帶著。怎麼可以逃難。看來只能保全一個了。於是就對妻子說。我的弟弟得很早。只留存了這點骨肉。照理不可以給他斷絕的。應該把我自己的兒子丟棄了。假使徼幸我們兩人能夠保全了性命。那末我將來應當仍舊有兒子的。他的妻子聽了。沒有法子也就流著眼淚。依了丈夫的話。把自己的兒子綁在樹上。鄧攸兩夫婦帶著侄兒去了。可是後來。鄧攸終究沒有兒子。當時的人。很佩服他的義氣。又很可憐他沒有兒子。後來鄧攸死了。他的侄兒鄧綏。替伯父服了三年喪。並且對於一切祭祀。都像自己父親的一樣看待。
  
  七、【顏含侍疾】
  顏含兄疾。侍養誠虔。足不出戶。一十三年。
  【原文】
  晉顏含、字宏都。兄畿得疾。死復活。累月猶不能語。含絕棄人事。躬親侍養。足不出戶者十有三年。次嫂樊氏。因疾失明。醫方須蚦蛇膽。徧求不獲。含憂嘆累日。嘗晝獨坐。忽有青衣童子。持一青囊授含。開視。乃蛇膽也。童子出戶。化青鳥飛去。嫂病得愈。含後拜侍中。
  
  顏畿棺開復活。氣息甚微。將護累月。猶不能語。飲食所須。托之於夢。闔家營視。頓廢生業。雖母妻不能無倦。獨含乃侍養不離。十三年之久。事父母無以過矣。宜其累葉後。有杲卿真卿之勁節精忠也。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姓顏名含的人。表字宏都。他的哥哥就叫顏畿。生了病。已經死去了。忽然又活轉來。有好幾個月不能說話。顏含就屏絕了一切人事。親自侍養著哥哥。連門外也不走出去。這樣的足足有十三年。他的第二個嫂嫂樊氏。生了病。眼睛瞎了。請了醫生給他開了一張方。要蚦蛇的膽來做葯。尋來尋去。總是尋不到蚦蛇的膽。顏含的心裡非常憂悶。這樣憂悶了好許多日子。在有一白天里。他獨自一個人坐著。忽然有一個穿青衣的童子。把一隻青袋給了他。他把青袋打開來一看。原來正是訪求不著的蚦蛇膽了。那個青衣童子走出門口。就變化了一隻青鳥飛去了。他嫂嫂的眼睛才得亮了。顏含後來做了侍中的官。
  
  八、【彥霄析箸】
  彥霄析箸。兄產盪然。置酒焚券。迎兄歸焉。
  【原文】
  晉趙彥霄與兄彥雲。親喪。同爨十二年。彥雲浪遊廢業。彥霄諫不聽。遂求分析。越五年。兄產盪然。逋負盈門。漸欲逃亡。彥霄因置酒迎兄嫂飲。告曰。弟初無分爨意。以兄不節用。敬為守先業之半。今請歸。仍主家政。即取分券、火之。出所蓄。償諸負。兄慚。遂改過焉。
  
  彥霄諫兄不聽。遂求分析。迨兄盪產。迎歸主家。如此苦心。兄能不改過乎。史玉涵曰。此等處全要純是一片惻怛至誠。才得泯然無跡。兩兩相忘。若有纖毫介介。便觸人心目。兄嫂受之。亦決不能安矣。
  
  【白話解釋】
  晉朝有個趙彥霄。他的哥哥叫趙彥雲。父母死了以後。兩兄弟同鑊吃飯的有十二年。後來趙彥雲喜歡游盪。廢棄了正當職業。趙彥霄去勸他。可是他哥哥總是不肯聽。於是趙彥霄就向哥哥要求分家。兩兄弟分了家以後。過了五年。他哥哥家產都用光了。欠債很多。來向他討債的人。差不多把門檻也踏斷了。他哥哥因為沒有法子歸還債務。就想走了事。趙彥霄就辦了酒。迎接了哥哥和嫂嫂過來吃著酒。對他們說。我起初並沒有要分家的心思。不過因為哥哥的用度。太不節省了。所以要求分家。就是給先人遺下來的產業、保存了一半的意思呵。現在就把我所保存的歸還了。仍舊請哥哥和嫂嫂。主持家裡內外的事務。說完話。就把分書拿出來。用火燒掉了。又拿出了積蓄下的錢。給哥哥償還債務。趙彥雲看了弟弟這樣的行為。不知不覺也慚愧來了。因此改了過。不再像以前的放盪了。
  
   九、【蔡廓奉兄】
  蔡廓事兄。咨而後行。起造二宅。東宅先成。
  【原文】
  南宋蔡廓。濟陽考城人。言行以禮。母喪三年。不櫛不沐。奉其兄軌如父。家事大小。皆咨而後行。公祿賞賜。一皆入於軌。罷豫章郡還。起二宅。先成東宅。與兄軌居之。後廓卒。軌致仕歸。送錢五十萬。以補宅值。廓之少子興宗甫十歲。亦能體父意。白其母卻之。
  
  諺雲。長兄如父。然能事兄如事父。家事大小。悉咨而後行。公祿賞賜。盡入於兄。殊不多覯。至起二宅。先成東宅以居兄。是愛敬之心。無處不然也。德教所及。少子年雖十齡。亦能以悌繼悌矣。
  
  【白話解釋】
  南宋朝時候的蔡廓。是濟陽考城地方的人。他的說話和行為。處處都用禮法。他的母親死了。他守了三年的喪。不梳頭。不沐發。蔡廓事奉他的哥哥叫蔡軌的。像待父親一樣的恭謹。家裡一切的事。不論大小。一定要告訴了哥哥以後。才敢做。做官得來俸祿。和皇上賞賜他的。都交給哥哥。從來沒有自己私下藏著一些兒的。後來蔡廓做了豫章的太守回來。就造下兩座房子。把東邊的一座房子先造好了。給哥哥蔡軌居住。後來蔡廓死了。蔡軌也告老回來。送給他侄兒五十萬的錢。算是房子價值。這時候、蔡廓的小兒子名叫蔡興宗。年紀才十歲。也能繼續他父親志向。對母親說了以後。就把五十萬的錢。如數還了他伯父
  
  十、【崔挺世悌】
  崔挺愛弟。讓宅推田。全家行悌。啟後承先。
  【原文】
  北魏崔挺三世同居。歲飢。始析。與弟振推讓田宅。僅守墓田。挺有六子。共敦悌道。長孝芬。諸弟孝暐等奉如父。諸婦亦相親愛。有無共之。孝演孝政先卒。孝芬與弟慟哭。絕肉蔬食。初、振亡。孝芬等奉叔母。若所生家事悉咨決。財物尺寸皆歸庫。四時分賚。叔母主之。
  崔氏全家。皆敦悌道。挺愛其弟。讓宅推田。其諸子效之。則敬事叔母如母。芬喪其弟。慟哭蔬食。諸弟化之。則奉事長兄如父。夫行婦效。兄友弟恭。孝芬有子八人。半皆顯貴。蓋一門和氣所醞釀耳。
  
  【白話解釋】
  北魏時候。崔挺的家裡。本來是三代同住的。有一年。年成很荒。才分了家產。崔挺和弟弟叫崔振的。把良好的田和房屋。都推讓不要。兩兄弟只守著祖宗墳墓前面的幾畝田。一同耕著。崔挺有六個兒子兒子們也大家都很友愛。大兒子叫崔孝芬。他的弟弟崔孝暐等。看待孝芬像父親一樣的尊敬。一班媳婦也都相親相愛。你有給我我有給你。一些兒也不存私見。崔孝演崔孝政先死了。崔孝芬和他弟弟們哭得非常悲傷。並且斷絕了肉食。吃著素菜。在以前的時候。他們的叔父崔振死了。崔孝芬等一班兄弟。奉養叔母。像奉養母親一個樣子尊敬家裡的事務。都要稟告過叔母才可以決定。一切財物。就是連很瑣小的東西。也一定歸到庫房裡去。到了四季分賞的時候。就請叔母作主分派著。
  
  十一、【楊播廳堂】
  楊播昆季。寢息廳堂。終日相對。不入內房。
  【原文】
  北魏楊播、字元休。弟椿津並敦義讓。昆季相事如父子。播性剛毅。椿津恭謙。兄弟聚於堂。終日相對。未嘗入內。有一美味。不集不食。廳堂間往往帷幔隔障。為寢息之所。時就休偃。還共談笑。一家之內。男女百口。緦服同爨。庭無閑言。兄弟三人。為官皆以忠謹稱。
  
  昆季終日相對不入內。甚且以廳堂為寢息之所。不啻姜被同溫矣。李文耕謂兄弟以天合。如播與椿津。形影不離。坐立不苟。每食必集。見物必思。真時時見其天矣。世之人乃獨以人汩其天。何哉。
  
  【白話解釋】
  北魏時候。有個姓楊名播的人。表字元休。他有兩個弟弟。一個名叫楊椿。一個名叫楊津。他們兄弟三個人。都很有義氣。很肯謙讓。兄弟們大家看待著。好像父子一樣。楊播的性子很剛正。他兩個弟弟的性子。很恭謹謙虛。兄弟三個人。鎮天的在廳堂上。一塊兒住著。很少回到內房裡去的。好吃的東西兄弟三個人。有一個不到。就不吃的。廳堂上掛著門幕和帳子。兄弟就在那兒做睡卧的地方。時時在那兒休息著。或者大家談談笑笑。楊家一家裡。男男女女一共有一百多個人。五服以內的。大家還同鑊吃飯。家庭里沒有一絲兒的口角的。他們兄弟三個人。做了官都有忠直謹慎的名聲
  
  十二、【楊津敬長】
  楊津老年。猶盡弟職。假寢閣前。物不先食。
  【原文】
  北魏楊津年過六十。與兄椿並登台鼎。津猶旦暮參問。子侄羅列階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出未歸。津不先食。食則親授匙箸。味皆先嘗。椿命食始食。椿或他處醉歸。津扶持還室。仍假寢閣前。承候安否。初、津為州守。椿在京。每四時佳味。輒遣使寄。未寄不先食。
  
  觀於楊津之敬兄。恭至極點。無以復加。上下數千年間悌弟。當推楊津為第一。四時果物之微。必先寄後食。非但不寄則不食。且未寄尚不食焉。而椿亦每得所寄。輒對之泣下。宜兄宜弟。其斯之謂歟。
  
  【白話解釋】
  北魏的楊津。年紀已經過了六十歲的時候。和他哥哥叫楊椿的。一同做了三公的大官。可是楊津在每天的早上晚上。還到哥哥的那兒去問安。階下立滿了兒子侄兒哥哥不叫他坐。楊津就不敢坐。有時候、楊椿到外邊去了還沒有回家來。楊津就不敢先吃飯。在吃飯的時候。親自拿了調羹筷子送給哥哥。菜蔬先自己嘗了。然後再端上去。等到哥哥叫他吃。他才敢吃。有時候楊椿從外面回來。酒吃醉了。楊津就扶持哥哥到了寢室里。自己就在閣子里打著盹。因為這樣可以曉得哥哥酒醉之後。究竟是安適不安適的。當初時候。楊津在外邊做太守。楊椿在京城裡做官。每逢四時有好吃的東西。楊津一定差了人去送給哥哥。沒有寄給哥哥以前。他總不肯先吃的。
  
  
  十三、【蘇瓊釋爭】
  蘇瓊聽訟。激發天良。普明兄弟。和好如常。
  【原文】
  北齊蘇瓊累官清和太守。郡多盜賊。及瓊至。奸盜止息。民有乙普明兄弟爭田。積年不斷。各相援據。乃至百人。瓊召諭之曰。天下難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淚。諸證人莫不灑泣。普明兄弟叩頭乞外更思。分異十年。遂還同住。
  
  李文耕謂普明兄弟。汩其天性久矣。蘇瓊提出良心真處。懇款悟之。而普明兄弟一朝頓悔。正孟子所謂紾兄之臂。教之以孝弟者。而天性之良之不能終絕。於此可見矣。立教者亦急正其本可耳。
  
  【白話解釋】
  北齊時候。蘇瓊陞官到清河去做太守。那個地方盜賊很多。等到蘇瓊上任了以後。盜賊和一班作姦犯科的人。便漸漸的沒有了。清河地方百姓有個人叫乙普明的。和他弟弟為了爭奪田產。打起官司來。有好幾年了。這樁訟事還沒判決。他們各各援引做見證人的。一共有一百個人。蘇瓊就把乙普明兄弟兩個人和一班證人。都叫了來。對他們說。天下所最難得的是兄弟。最容易求到的是田地。假使得到了田地。失去了兄弟。你們想心裡覺得怎麼樣呢。說完話。眼淚就吊了下來。一班證人也都感動了。大家流著眼淚。乙普明兄弟兩個。叩了頭。請求到外面去和解了。於是分開了十年的兄弟。仍舊一同住著了。
  
  十四、【元規避水】
  元規避水。引妹與侄。子女三人。不遑保恤。
  【原文】
  陳王元規年十二。土豪劉填資財巨萬。以女妻之。母以幼弱。欲結強援。元規曰。因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可婚非類。母感而止。時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規惟一小船。倉卒引母妹並孤侄入船。自執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閣於樹杪。及水退獲全。人皆稱其至行。
  
  許止凈曰。婚姻之道。所貴擇賢尚德。而世之尚財帛。求攀援者比比。然而強宗之女。性多驕恣。甚至陵辱其夫。及其舅姑。此時悔之晚矣。董叔系援。可為殷鑒。元規幼年能見及此。可謂大雅不群矣。
  
  【白話解釋】
  陳朝時候。有個姓王名元規的人。當他十二歲的時候。那地方有個土豪。名叫劉填。家裡很有錢。要把女兒許給他做妻子。王元規的母親。因為兒子的年紀很小。就想扳份有勢力的親戚。大家幫助著。預備答應劉家的親事了。王元規說。從前聖人說過。可以親近的人才可以去依靠他。可見這是古人非常重視的。那裡可以對性格不合的人家、去結了婚呢。他的母親覺得兒子的話。說得有理。就把劉家婚事回絕了。有一回。那個地方驟然地漲了水。把房屋也漂流了去。死的人也就不可計數了。這時候、王元規只有一隻小小的船。他很匆忙地領了母親妹妹、和一個沒有了父母侄兒。上了小船。劃了去。把自己的三個兒女放在大樹的上面。等到水退了。三個小孩子。仍然好好地在著樹梢里。人家都說他有這樣的品行。所以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十五、【君良出妻】
  劉君良氏。四世同居。其妻離間。痛恨驅除。
  【原文】
  隋劉君良四世同居。斗粟尺帛無所私。大業末。荒饉。妻勸其異居。因易置庭樹鳥雛。令斗且鳴。家人怪之。妻曰。天下亂。禽鳥不相容。況人耶。君良即與兄別處。月余。密知其計。因斥去妻。曰、爾破吾家。召兄弟。流涕以告。更復同居。都人共依之。眾築為堡。因號義成堡。
  
  考何椒邱為太守。有兄弟因析居相訟。何公察之為內讒。以詩判雲。只因花底鶯聲巧。致使天邊雁影分。泣隨筆下。兄弟俱悟。乃不謂竟有令鳥斗以求分者。是巧之又巧矣。宜君良之幾墮其計中也。
  
  【白話解釋】
  隋朝劉君良的家裡。是四代同住的。就是一斗粟、一尺布、也都歸公。沒有私下藏著了的。在大業末年的時候。年成很荒。劉君良的妻子。勸丈夫家產分了。就暗地裡把庭前兩株樹上鳥窠里的小鳥。互相掉換了一下。母鳥回到窠里。認得不是自己的雛兒了。因此兩邊的鳥斗著叫著。家裡的人見了鳥這樣又斗又叫。覺得是很奇怪的。劉君良的妻子就說。天下亂了。就是禽鳥也不能相容了。何況我們的人呢。於是劉君良聽了妻子的話。就和哥哥分了家產過了一個多月。劉君良曉得一切都是妻子的反間計。就把妻子趕出去。說、你破了我的家。一方面又去叫了兄弟來。哭著對他們說明一切。於是仍舊一同居住。縣裡的人都到他那兒去住。大家築了一個小的城堡就叫做義成堡。
  
  十六、【嗣立自捶】
  嗣立兄笞。求代以己。其母不從。遣奴自捶。
  【原文】
  唐韋嗣立、字延構。與其兄承慶異母。性友悌。母每笞承慶。嗣立輒解衣求代。母不聽。即遣奴自捶。母為感悟。人比之為晉時王覽焉。及嗣立為萊蕪令。太後召見曰。卿父常言有兩兒堪事陛下。卿兄弟在官。誠如卿父言。朕以卿代兄。更不用他人。即日拜鳳閣舍人。
  
  李文耕謂韋母之虐前子。以非己所生耳。然母子之天固在也。延構認真同氣之愛。懇切纏綿。母之介介者。遂無所用。延構之感其母。謂動之以天可也。要之骨肉之間。除自責外。亦更無別法矣。
  
  【白話解釋】
  唐朝的時候有個韋嗣立。表字延構。和他哥哥叫韋承慶的。是兩個母親生的。韋嗣立生性友愛。當他母親打韋承慶的時候。韋嗣立老是解開了衣服。代著哥哥母親打。母親不去理他。他就叫了底下人來打著自己。他的母親見了兒子年紀雖小。竟有這樣的友愛。也就覺悟了。當時的人。說他和晉朝時候的王覽一樣的友愛。後來韋嗣立在萊蕪地方縣官太後把他叫到朝里。對韋嗣立說。你的父親常常說著。有兩個兒子可以服事皇上。現在你們兩兄弟做了官。品行很好。果然你父親所說的話是不錯的。現在我叫你代了你哥哥官職。不再用別人了。於是馬上叫他做了鳳閣舍人的官。
  
  十七、【崔沔慈愛
  崔沔母卒。敬姊愛兄。倍慈其侄。厚待諸甥。
  【原文】
  唐崔沔有至性。母失明。不脫衣而侍者三十年。當美景良辰。必扶持宴笑。令母忘其苦。母卒。愛兄姊幾於母。慈甥侄甚於子。所得俸。悉以分惠。曰、風木既悲。無由展我孝思。計親所垂念者。惟此四五人。吾厚待之。庶九泉稍慰也。後官至中書侍郎。子祐甫。復為賢相。
  
  李文耕謂事親之道。不在志上體貼。便都成皮膚事。蓋老年人有多少不出苦惱。有多少說不盡心事。為子者不能體其志之所欲然。而會其情之所必至。使之愉怡和平。忘苦釋慮。何貴乎有子哉。
  
  【白話解釋】
  唐朝崔沔。生性非常孝友。他的母親瞎了眼睛。崔沔就不衣服地侍奉著、有三十年。每逢天氣清明的時候。他就扶持了母親。吃著酒。大家談談笑笑地。叫母親忘記了他的痛苦。後來他的母親死了。他看待哥哥姊姊母親一樣。對外甥侄兒。比較對自己的兒子。還要加倍的愛護。他所得來俸祿。就都分給他們了。他說父親母親既然死了。沒有地方可以盡我的一點心。計算起來。父母所記掛著的人。就是這四五個人了。我待他們好。那麼似乎可以稍慰我父母在泉下的心呵。後來崔沔官做到中書侍郎。他的兒子叫崔祐甫。也做了一個很有名的宰相
  
  十八、【德秀乳孤】
  德秀嫂亡。遺孤期月。抱乳湩生。能食湩竭。
  【原文】
  唐元德秀、字紫芝。少孤。事母孝。母亡廬墓。兄嫂亡。遺孤期月。德秀晝夜哀號。抱其子。而以己乳含之。涉旬日。乳湩流。至其子能自食時。乳湩乃止。天寶中、任魯山令。天下重其行。稱曰元魯山。房琯每見德秀。嘆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卒謚文行先生。
  
  李文耕曰。哀遺孤而遂有乳。至誠所感。殊不可以常情測。許止凈謂德秀刺血寫經以盡孝。為貧而仕以成慈。至見其眉宇。能使人名利心都盡。可見粹面盎背氣象。宜天下高其行而不名也。
  
  【白話解釋】
  唐朝的元德秀。表字紫芝。幼小就沒有了父親。服事母親。非常孝順母親死了他就在墳旁邊搭起茅房子住著。後來他的哥哥和嫂嫂都死了。遺下了一個侄兒才是周歲的孩子。元德秀沒有法子想了。日夜很悲哀地哭著。抱了侄兒。把自己的乳頭給他含著。過了差不多十天的時候。他的乳頭里竟流出了乳汁來。等到侄兒自己能夠吃飯的時候。他的乳汁才沒有了。天寶年間。在魯山地方做了縣官天下的人敬重他的品行。都叫他元魯山。那時候宰相房琯見了元德秀。就嘆著說。一看見紫芝的眉宇。使人爭名奪利的心都沒有了。元德秀死了以後。他的謚法。就叫做文行先生。
  
  十九、【杜衍避劍】
  杜衍少時。兄劍砍之。既封公爵。恩禮無虧。
  【原文】
  宋杜衍、字世昌。母改適錢氏。年十五。二兄遇之無狀。至引劍砍之。傷腦。出血數升。其姑匿之。僅得免。乃詣其母繼父不容。往來孟洛間。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資用稍給。舉進士。乃封祁國公。長兄猶存。待遇甚有恩禮。二兄及錢氏子孫。受其蔭補者數人。
  
  李文耕曰。祁公遭歷艱危。天玉成之。而將降以大任者也。然亦殆極矣。非祁公其孰承之。世人小有忤。輒藏怒宿怨。思藉手一快意。以此遇恆人且不可。 況骨肉乎。然君子固有以知其所成就樹立矣。
  
  【白話解釋】
  宋朝杜衍。表字世昌。他的母親改嫁到錢家去了。當他十五歲的時候。他的兩個哥哥待他沒有人道有一次、用劍把他砍了一下。傷了腦子。流出了好幾升的血。他的祖母給他躲了起來。才得免了。於是杜衍就到了母親的那兒去。但是他繼父不肯收容他。只得在孟洛等地方漂流著。沒有歸宿。這時候、有個富人里氏。看中了他。就把女兒嫁給他做妻子。從此以後。用度才得寬裕了。後來中了進士。等到杜衍封了祁國公的時候。他的長兄還活著。他待長兄很有禮貌。後來他的兩個哥哥以及錢家的子孫。靠著他做的人有好幾個
  
  二十、【九思留弟】
  九思留弟。不與鄉人。命妻易乳。攸敘彝倫
  【原文】
  宋陸九思、字子疆。舉進士。其幼弟九淵之始生也。鄉人有求抱養為子者。父母以子多。欲許之。子疆力以為不可。是年。子疆適生子渙之。乃謂其妻曰。我子付田婦乳之。爾可乳小叔。其妻忻然從之。九淵既長。事兄嫂如事父母。及守荊門。嘗往迎之以侍奉焉。
  
  曹桂妻杜氏。以己女託乳於族母。九思則以己子寄乳於田婦。且杜氏不哺其夫弟。則曹祀絕。而九思則其弟甚多。鄉人求之。父母欲許之矣。乃竟命其妻易乳以留之。宜九淵之事兄嫂如父母焉。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陸九思。表字子疆。中了進士。當他最小的弟弟陸九淵初生下來的時候。鄉里的人。有要想領他去做螟蛉子的。他的父親母親。因為自己的兒子太多了。就要答應他們。陸子疆竭力以為是不可以的。才把父親母親念頭打消了。在陸九淵生的那一年。剛巧陸子疆也生了一個兒子。名叫陸渙之。於是陸子疆就對妻子說。我們的兒子。可把他寄到種田人家去。你可自己給小叔吃著奶。他的妻子也就歡喜的答應了。陸九淵長大了。服事哥哥嫂嫂。像服事父親母親一樣的尊敬。後來在荊門地方做官。把哥哥嫂嫂都迎接了去。並且侍奉他們。
  
  二十一、【德珪代斃】
  德珪代死。夜半潛逃。弟為歸葬。廬墓悲號。
  【原文】
  宋鄭德珪、與弟德璋。友愛性成。德璋為仇家陷以死罪。會逮揚州。德珪哀弟被誣。佯謂曰。我往則奸狀白。即治行。德璋追之。道中相持頓足。爭就死。德珪夜半逸去。德璋復追至廣陵。則德珪已斃於獄。德璋慟絕數四。負骨歸葬。廬墓。每一悲號。烏鳥皆翔集不食
  
  廬父母墓者宜矣。廬兄墓者似乎過情。廬墓而禽鳥獻瑞者多矣。廬墓而烏鳥聞其悲號。皆翔集不食。千古一人而已。然德珪乃代德璋之死者也。是德璋廬其墓。不為過矣。德珪至性。德璋亦至情也。
  
  【白話解釋】
  宋朝的時候。鄭德珪和他弟弟鄭德璋。非常友愛。有一次、有個仇人把一件犯死罪的事、去誣害鄭德璋。官廳里就要把鄭德璋捉到揚州去。鄭德珪很可憐他的弟弟受了人家的陷害。就假對弟弟說。還不如我代了你去吧。我去了以後。這件冤枉的事、就可以明白了的。於是鄭德珪就馬上去了。鄭德璋那裡肯叫哥哥代罪呢。就追了上去。在半路追著了。兄弟兩個人抱住了頓著足。大家爭著去死。在半夜裡的時候。鄭德珪就去了。鄭德璋醒來不見了哥哥。馬上追到揚州去。到了揚州。他的哥哥已經死在監牢裡面了。鄭德璋哭死了幾次。就背了他哥哥屍首。回去安葬。自己在墳旁邊蓋了一間茅屋住著。他每次向他哥哥墳前悲哭的時候。半空中的烏鳥兒。都飛起來旋轉著。並停住了不去食物吃。好像替他悲傷的樣子
  
  二十二、【扈鐸祈斗】
  扈鐸事伯。如事所生。從弟有病。祈代心誠
  【原文】
  元扈鐸早孤。育於伯父。及壯。事伯父所生伯父年老而無子。鐸為買妾。產一女。妾不慧。熟寐壓女死。伯父卒。妾遺腹生一男。鐸懲前失。嘗自抱哺。同其卧起。弟偶有疾。鐸乃於夜間稽顙星斗。哀禱曰。鐸父子間可去一人。勿喪我弟。使伯父無後。明旦、弟愈。
  
  周公兄疾。告三王。願以己身代之。而兄瘳。卜勝榮兄病。禮北辰。乞減己年延之。而兄痊。扈鐸且願以己身代其弟。元代去周已遠。而竟有卜扈二人。效法周公。謂非宋儒學說。深入人心。所涵濡者厚耶。
  
  【白話解釋】
  元朝的扈鐸。幼小時父親死了。所以扈鐸是在他的伯父那裡養大了的。到了壯年。服事伯父。像父親一樣。他的伯父年紀老了。還沒兒子。扈鐸就給伯父買了一個小老婆。果然不久就生了一個女孩子。可是小老婆生性很笨。在一晚上睡熟了的時候。把女孩子死了。後來伯父死了。遺腹生了一個男孩子。扈鐸恐怕他的母親把他死了。所以親自抱著他。哺東西給他吃。同了他一同睡倒。一同起來。有一回、弟弟偶然有了病。扈鐸在夜裡向星斗叩著頭。哀哀地禱告著說。鐸父子二個里頭可以死一個的。不要死了我的弟弟。叫我伯父斷絕了後代。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時候。弟弟的病果然好了
  
  二十三、【鄭湜爭獄】
  鄭湜兄老。願自服辜。與濂爭獄。太祖知誣。
  【原文】
  明鄭湜、濂之弟也。其家十世不異爨。被人妄訐。謂其家與胡惟庸交通。湜兄弟六人。湜獨詣吏請行。濂先在京。湜至。濂迎謂曰。吾家長。當任罪。湜曰。兄老。吾當服辜。二人爭赴獄。太祖聞之曰。我知鄭門無是。人誣之耳。俱召入。勞而宥之。詔賜酒食。擢湜為福建參議。
  
  李文耕曰。按惟庸之獄。株連者多不免。誣及鄭氏。危矣。乃湜濂弟兄。爭任罪不少避。豈非知有骨肉而不知有禍患哉。世之弟兄。於小利害。遂私意避就。抑獨何也。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姓鄭名湜的人。就是鄭濂的弟弟他們的家裡有十代了。還沒有分過家。有一回、被人家誣害了。說他們家裡。是和叛逆的胡惟庸有來往的。鄭湜一共有六個兄弟。只有鄭湜獨自到了官廳里。請求把自己解到京城裡去。這時候、鄭濂本來先住在京里。鄭湜來了。鄭濂就去迎接他。並且對他說我是一家之長。那當然是由我去任罪的。鄭湜說。哥哥年紀老了。應當由我去服罪的。兩個人奪著到監牢里去。後來他們這樣的情形。給太祖皇帝曉得了。就說。我曉得鄭家決不會有這樣的事情。一定是人家誣告他們的把他兄弟兩人都召了來。慰勞了一番。免了罪。送酒食給他們。並且命鄭湜做了福建參議官。
  
  二十四、【黃璽尋兄】
  黃璽尋兄。萬里遠行。夢中得句。傘柄留名。
  【原文】
  明黃璽兄伯震。商十年不歸。璽求之。行萬里不得。禱南嶽廟。夢神授以纏綿盜賊際。狼狽江漢行二句。一書生曰。此杜甫舂陵行詩也。舂陵即今道州。盍尋之。從其言。一日入廁。置傘道旁。伯震過之。曰、吾鄉傘也。視其柄。有餘姚黃璽字。方疑駭。璽出問訊。則兄也。
  
  萬里尋親者。且不多覯。況萬里尋兄乎。夢中所得之詩。幸遇人而示其地。傘柄所鐫之字。因入廁而現於途。其兄卻於此時經過其地。不先不後。種種適逢其會。巧合機緣。間不容發。謂非神明提挈乎。
  
  【白話解釋】
  明朝餘姚地方有個姓黃名璽的人。他的哥哥叫黃伯震。到外邊去做生意。有十年了。還沒有回到家裡。黃璽就去訪求哥哥走了有一萬多里的路了。可是仍舊尋不到哥哥。於是黃璽就到南嶽廟里去禱告。做夢的時候。看見神人給了他兩句詩。說、纏綿盜賊際。狼狽江漢行。他醒來以後。仍然不懂是什麼意思。後來有個讀書人。對他說。這兩句就是杜甫舂陵行的詩呵。舂陵就是現在的道州地方你不妨到那邊去尋吧。於是黃璽就依了他的話。到道州地方去尋訪哥哥有一天。他走進廁所里去大便。把傘子放在外面。剛巧黃伯震走過來。看見了傘子。就說。這是我們故鄉地方的傘子呵。再去看傘子的柄上。有餘姚黃璽四個字寫著。他心裡正在疑惑驚駭的時候。黃璽恰巧從廁所里走出來。看見他這種情形。就問他姓名。原來就是自家的哥哥
  
  【緒餘】
  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又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教以孝。所以敬天下為人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為人者也。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夫子之教弟子。孝之外即在於弟。故責原壤以幼而不遜弟。長而無述焉。是悌也者。在家則謂善於事兄。出外則謂善於事長。舉凡年長於我。分長於我。職長於我者。固無論已。推之德行長於我。學問長於我。皆長也。悌道實包括師傅及長官言之。故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