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二十四孝》【初集卷一】

初集卷一 《二十四孝》 

  孝篇
  
  一、【虞舜耕田】
  
  虞舜大孝。竭力於田。象鳥相助。孝感動天。
  【原文】
  虞舜、姓姚名重華。父瞽瞍頑。母握登賢而早喪。後母嚚。弟象傲。常謀害舜。舜孺慕號泣。如窮人無所歸。負罪引慝。孝感動天。嘗耕於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帝堯聞之。妻以二女。歷試諸艱。天下大治。因禪焉。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故不知其他。只求可得父母之歡心。故始終不見父母不是處。人倫之變。至舜而極。然能盡愛敬之誠。則至頑如瞍。尚能底豫允若。況頑不如瞍者乎。
  
  【白話解釋】
  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華。他的父親叫瞽瞍。沒有知識。又喜歡妄作妄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的很賢德。可是早已亡過了。他的後母呢。口裡是不說忠信的言語的。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他們常常想了計策。要謀害舜。舜像孩子般的呼號哭泣。同窮苦的人沒有歸處一樣。並且以為父親母親弟弟的種種行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所以不能夠得到爺娘的喜歡。舜帝這樣的孝順行為。終於感動了上天。有一次。在歷山地方耕田。大象幫著他耕。飛鳥幫著他耘。堯皇帝得知了。就把兩個女兒給他。屢次用艱難的事情。去試驗舜帝。並不覺得怎麼樣。後來天下太平。堯帝就把皇帝位子給他了。
  
  二、【仲由負米】
  
  子路盡力。負米奉親。親沒仕楚。嘆不及貧。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李文耕謂事親之事。承顏日短。報德思長。如仲氏子者。方樂負米之歡。旋抱銜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鐘鼎而徒然。子欲養而親不待。蓋千古有同慨也。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養之及時也乎。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個賢人。姓仲。名叫由。表字就叫子路。他的家裡窮苦得很。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呀、藿呀。那一類不好的蔬菜。因為奉養爺娘的緣故。常常出去。到百里以外。背了米回來給爺娘吃。等到他的爺娘都去世了以後。他就往南方游歷。游到楚國地方。楚王就聘他做了官。他跟隨的車騎有一百輛的多。他積聚的穀米。有一萬鍾的富。坐的時候。便茵褥重疊。吃的時候。便鼎食滿前。他就嘆氣著說。我現在雖然富貴。但是要想像從前一樣吃著藜藿的蔬菜。仍舊到百里以外去背米來養爺娘。這世里斷斷不能夠再有這種日子了。叫我怎不傷心呢。孔子說道。仲由的服事爺娘。可以說是活著盡了力。死了盡著追思的了。
  
  三、【閔損蘆衣】
  
  孝哉閔子。衣蘆御車。感父救母。千古令譽。
  【原文】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妻。生二子。母惡損。所生子衣綿絮。而衣損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靷。父察知之。欲逐後妻。損啟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視損如己子。
  
  李文耕謂閔子留母之語。凄然藹然。從肺腑中醞釀而出。雖使鐵石人聞之。亦為惻惻心動。何其天性之厚且純也。卒之全母全弟全父。一家太和之氣。直從孝子一念懇惻中轉回。為子者其三復之。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個孝子。姓閔名叫損的。表字叫做子騫。生他的母親。早已亡過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後母厭惡閔損。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穿了棉呀、絮呀、做的衣裳。給閔損穿的衣裳。裡面卻是裝著蘆花的。有一次、他的父親叫閔損推車子出外。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很生氣。後來覺察了兒子是穿了蘆花緣故。便要趕出那個後妻。閔損卻對父親說。母親在此。無非我一兒子受著寒冷。倘若母親去了。可憐三個兒子都要受著孤單了。他的父親覺得閔損的說話不錯。也就罷了。他的後母。從此也感悟懊悔了。以後看待閔損。就像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
  
  四、【曾參養志】
  
  曾子養志。請與有餘。母嚙其指。負薪歸廬。
  【原文】
  周曾參、字子輿。善養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父嗜羊棗。既沒。參不忍食。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嚙指以悟之。參忽心痛。負薪歸。妻為母蒸梨。不熟。出之。過勝母。避其名。不入。學於孔子。而傳孝經
  
  李文耕謂凡為父母。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成立於功名者小。成立於道德者大。為子者欲學曾子之養志。必學曾子之志於道。悟徹一貫。三省其身。不然。雖多備酒肉。曲承歡笑。異於徒養口腹幾何。
  
  【白話解釋】
  周朝的曾參夫子。表字叫子輿。他的奉養爺娘。和別人不同。最能夠養他父親母親志向。每逢吃飯的時候。必定有酒有肉。將要收去的時候。一定問過他父親。這個餘下來的酒肉。送給那個。他的父親生平喜歡吃那羊棗子。後來他的父親死了。曾參就終身不吃羊棗子了。有一次他在山裡砍柴。不料家裡忽然有客人來了。他的母親因為曾參不在家裡。又沒有錢可以備辦供客的東西。弄得沒有辦法。就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指頭。好叫曾參覺悟。果然曾參在山裡。忽然心頭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陣。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裡來。有一次。他的妻子替曾參的母親一隻梨子。沒有蒸得熟透。曾參就把妻子趕出去。不要他做妻子了。後來曾參走過勝母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的名稱不好就不肯走進勝母的里門。曾參在孔夫子門下受學。孔夫子看得起他。傳了他一部孝經內容共總有十八章。
  
  五、【老萊斑衣】
  
  老萊七十。戲綵娛親。作嬰兒狀。爛漫天真。
  【原文】
  周老萊子、姓萊。佚其名。楚人。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嘗著五彩斑斕之衣。為嬰兒狀。戲舞於親側。並在雙親前弄雛。欲親之喜。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李文耕曰。恆言不稱老一語。記禮者原自體貼入微。得萊子之斑衣弄雛。乃發揮盡致矣。以舜之孺慕。參之養志。合為一人。其真愛流溢處。令人神往不盡。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個老萊子。他姓萊。遺失了他的名字。只曉得他是楚國的人氏。生性非常孝順。奉養他的父親母親。凡是吃的喝的。總是用著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自然不必說了。最難得他自己的年紀。也已經到了七十歲。但是他平常所說的話。總沒有一句說出自己的老字來。真合著禮記父母在。恆言不稱老。的那句話了。他又常常穿著五色燦爛齊整的衣裳。故意裝作小孩子的形狀。在父親母親旁邊戲著舞著。並且在雙親面前戲弄小鳥。做出孩兒頑耍的樣子。要博得爺娘的歡喜。有時候又取了兩桶水挑到堂上來。故意跌倒在地上。連那兩桶水也倒翻下來。那衣服都弄得水淋淋的。他就做出小孩兒哇哇的啼哭聲音來。他的父親母親。這時候那裡忍得住。便哈哈大笑。快活極了。
  
  六、【郯子鹿乳】
  
   郯子親老。雙目皆瞽。入鹿群中。為取鹿乳。
  【原文】
  周郯子、魯人。史佚其名天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目。思食鹿乳而不得。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之深山中。入鹿群之內。取鹿乳以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得免。
  
  王應照曰。孝子事親。必養其心志。而不徒養其口體。鹿乳異味。因老人偶然思食。蒙皮入山。本一片誠孝之心。發為機智。得乳歸奉。父母之心順。孝子之心安矣。李文耕謂為反哺至情。不亦然乎。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一賢人。叫做郯子。是魯國里的人。歷史上遺失了他的名字。他的天性非常孝順父親母親年紀老了。兩個人的眼珠子都有些病。所以心裡常常想吃鹿的乳。可是一時辦不到。那郯子知道他的雙親有這個意思。他就打定主意穿著鹿皮衣服。扮著鹿、走到深山裡。夾在群鹿的裡面。找些鹿的奶來。預備做醫治雙親眼睛的物品。不料有幾個獵人見了他披著鹿皮。當他真箇是只鹿。就左手拿著弓。右手抽著箭。想射中了這隻鹿。郯子便慌忙立起身來。趕忙盡情的告訴獵人道我不是鹿。原來我是穿著鹿皮。到這裡找些鹿的奶乳。去醫治父親母親眼睛的。你千萬不要錯認我作鹿呀。獵人聽到這話。方才曉到是個孝子。就放著弓箭不射了。於是郯子才得免了。
    
  七、【漢文嘗葯】
  
   漢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載侍疾。湯藥親嘗。
  【原文】
  漢文帝、姓劉、名恆。高祖第三子也。初封於外為代王。生母太後。帝朝夕奉養無倦怠。太後病三年之久。帝侍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所用湯藥。必先親嘗之而後進。仁孝之名。聞於天下
  
  王應照謂三年之病久矣。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歷三年如一日。仁孝至矣。夫太後役使滿前。文帝貴為天子。以天下養。猶必躬盡子職。況平人父母。非子媳誰為服事乎。事親之道。自盡其心而已。
  
  【白話解釋】
  漢朝的文帝。姓劉。名字叫做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他沒有做皇帝的時候。高祖已經封他在代州地方。所以又叫代王了。他原來是庶出的。養身娘就是薄姬。後來才稱薄太後。但是文帝天性。生成是很孝順的。朝朝夜夜。奉養這位母親。從來沒有懶惰的意思。薄太後曾經生病。足足生了三個年頭的長久。文帝服事他母後的病。總是殷殷勤勤。看護得很周到。夜間睡的時候。眼睛也沒有閉好。衣帶並沒有解開過。所煎的湯藥。必定先要自己親自嘗過了。才進到薄太後面前、叫母後吃的。因為他有了這樣情形。所以仁孝的名聲。就傳遍了天下人人都曉得了。
  
  八、【郭巨埋兒】
  
  郭巨埋兒。雷震兒活。天賜黃金。官不得奪。
  【原文】
  漢郭巨、字文舉。家貧。子尚幼。母減食與之。巨因貧難供母。子又分甘。乃乘子出。進食。一日、子溺斃。妻惶泣。巨曰。毋驚母。子可再有。母不可復得。盍埋之。妻不敢違。遂掘坑三尺。雷震子蘇。見黃金一釜。上有字雲雲。
  
  姜履曰。埋兒事。諸儒皆非之。得林縣人所傳。始知子可再有。母不可復得之言。割慈忍愛、曲體母心者至矣。所以驚天地。泣鬼神。一釜黃金。得自凄愴之頃。而雷蘇其子。破涕為笑。孰謂皇天無眼耶。
  
  【白話解釋】
  漢朝的時候。有個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舉。家裡窮苦得很。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孫兒吃。郭巨因為家裡窮得不能夠奉養母親。現在兒子又要分母親食物。如何是好呢。於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再到母親里去進食物有一天。兒子跌在水裡死了。郭巨的妻子驚慌得了不得。哭著。郭巨說。你不要驚動了母親兒子可以再有的。母親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兒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他丈夫的話。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忽然一個霹靂。把兒子震活了。並且地里有一釜的黃金。上面有字寫著。說是上天賜給孝子郭巨的。
  
  九、【江革負母】
  
   江革避難。負母保身。亂平貧苦。行佣供親。
  【原文】
  漢江革、字次翁。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世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欲劫去。革輒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佣以供母。凡母便身之物。未嘗稍缺。母終。哀泣廬墓。寢不除服。後舉孝廉。遷諫議大夫
  
  李文耕曰。次翁之孝。於險阻艱難中。全人所不能全。然在次翁。初不敢料其必全。只盡其心力。而造次顛沛。必於是耳。孔明鞠躬盡瘁。寧俞薄鴆橐饘。正同此一副心事。忠臣孝子。所以爭光於日月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江名革的。表字叫做次翁。從小就沒有了父親。單單剩著江革和他母親同住著。那時候天下太平了。盜賊很多。江革就背了母親逃難去。他在路上。時時碰著這班作亂的盜賊要把江革擄去。和他們一同去做盜賊。江革總是流著兩行眼淚哭訴著說。我有老母在這裡。要人供養。我怎麼可以和你們一同去呢。強盜聽到這話。就發了慈悲念頭。也不忍殺他了。後來江革輾轉在下邳地方作客。窮得連衣裳鞋子也不完全了。江革就忙忙碌碌的替人家作工。賺些工錢來供養母親。凡是母親身邊要使用的東西。沒有缺少一點。後來他的母親死了。江革哭得很悲哀。住在母親的墳旁。就是睡的時候。喪服也不除去。後來有人見到他的品行不錯。就舉他做孝廉。最後遷到諫議大夫的官。
  
  十、【蔡順拾椹】
  
   蔡順喪父。世亂歲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原文】
  漢蔡順、少孤。事母孝。遭王莽亂。拾桑椹。盛以異器。赤眉賊問其故。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之。贈牛米不受。母喪。未及葬。里中災。火逼其舍。順抱柩號哭。火遂越燒他室。母生平畏雷。每雷震。順必圜冢泣呼。
  
  姜書鑒曰。人子於丁艱之際。躬當大事。處常且難。不幸遇卒變。惟有出萬死一生之計耳。君仲母柩逼於火。抱而號哭。辟患不為。非天性激發乎。至諴感神。火越他宅。所全者大。拾椹猶其餘事耳。
  
  【白話解釋】
  漢朝有個蔡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服事母親。非常孝順那時候正逢著王莽的變亂。年歲又荒。沒有飯吃了。他就拾了桑樹上結的果子去供奉母親。用一個器皿裝著黑的桑子。又用另一個器皿、裝紅的桑子。赤眉賊見了很奇怪。就問他這是什麼緣故。蔡順說。黑的奉養母親。紅的自己吃。赤眉賊聽了。也很可憐他的孝順。就送他牛蹄和白米。蔡順不肯受。後來母親死了還沒有安葬。忽然那個地方起了火。火勢直逼到他家裡來。蔡順就抱住了母親靈柩大哭。果然奇怪。火就跳過蔡家。燒到別人家去了。他又因為母親生平最怕天雷的聲音。所以每逢著有雷聲的時候。蔡順必定繞著墳、哭著喊著。
  
  十一、【姜詩出婦】
  
   姜詩夫妻。孝奉甘旨。舍側湧泉。日躍雙鯉。
  【原文】
  漢姜詩事母孝。妻龐氏尤孝。母嗜魚膾。又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往汲之。值風歸遲。母渴。詩責遣之。妻寄止鄰舍。紡績市珍羞。使鄰母往遺。久之。姑遂召還。舍側忽湧泉。味如江水。每日躍出雙鯉。取以供膳。
  
  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為孝。婦能養者也。故堂前得一孝婦。勝得一孝子。范書錄詩妻。旨深哉。其言赤眉賊經詩里。弛兵而過。曰、驚大孝不祥。遺以米與肉。受而埋之。詩亦卓行君子也。泉魚之瑞、宜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單名叫詩的。很孝順他的母親。他的妻子龐氏。孝順他的婆婆。比他兒子還要好些。真是個能盡婦道的。姜詩的母親喜歡吃魚膾。又喜歡喝大江里的水。可是那江水離他的家裡有六七里路。虧得龐氏不怕勞苦。每每提了汲桶去汲那江水。挑回家裡。供給他婆婆喝。有一回。碰著了大風。回來得遲了些。母親渴了。姜詩就責著妻子把他出了。龐氏就住在鄰舍那兒。用了紡織得來的錢買了好的飯菜來。叫鄰舍的媽媽送去給他婆婆吃。過了好久。他婆婆仍舊叫媳婦家了。後來姜詩房屋的旁邊。忽然湧出了泉水。水的滋味。竟和江水一樣。並且泉里每天有兩條鯉魚跳出來。他們便可拿來做魚膾。供給母親做下飯吃
  
  十二、【黃香溫凊】
  
   黃香九歲。母喪父存。溫衾扇枕。奉侍晨昏。
  【原文】
  漢黃香、字文強。江夏人。年九歲喪母。哀毀逾禮。鄉人稱其孝。家貧。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日寒冷。以身溫其被席。父疾。侍奉尤極其誠。太守劉護表而異之。後舉孝廉。官至尚書令。
  
  王應照謂九齡幼童耳。以常情論。則扇枕溫衾諸事。猶是父母愛子之所為。若子於父母。焉知此哉。卓哉文強。既知思母。又能孝父。九齡人能恪供子職。凡老大而不知孝。與孝而不盡力者。胥愧死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孝子。姓黃名叫香的。表字文強。是江夏地方的人。他年紀才九歲的時候。便死掉了母親。黃香卻哀毀過禮。所以一鄉里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贊他孝順的。他的家裡又很窮。於是黃香自己做著勤勞艱苦的事情。一心服事他的父親。盡他的子職。到了夏天的時候。天氣很熱。黃香就把扇子去搧涼父親所睡的枕席。到了冬天的時候。天氣很冷。黃香就用自己身子去溫暖父親所睡被頭。父親有了疾病。黃香的事奉。格外的誠心。當時江夏的知府官叫做劉護的。聽到有這樣的孩子。非常讚美他的孝順。便替他表奏上去。請朝廷里旌揚他的孝行。後來黃香舉了孝廉。官做到尚書令。
  
  十三、【董永賣身】
  
  董永家貧。賣身葬親。天遣仙女。織縑完緡。
  【原文】
  漢董永、性至孝。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往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同至主家。令織縑三百疋、乃回。一月完成。主大驚。聽永歸。至槐陰會所。婦辭永曰。吾織女也。天帝感君之孝。令我相助耳。言訖。凌空而去
  
  王應照謂父死則葬。理之常也。孝子當貧乏無措時。賣身為之。亦求心之安而已。償工之日。仙女忽逢。織縑一月。已清債累。此時賣身窮人債主不得役之。且不能學之。於以知久停親柩者之罪大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董名叫永的。天性非常孝順家裡很窮苦。他的父親死了。沒有錢籌辦喪葬。董永就出賣自己的身子。把賣得的錢。葬他父親。等到葬了父親以後。便去償還賣身錢的工價。走到路上。忽然逢著了一個女子他說自己情願和董永結為夫妻。便一同到了債主家裡去做工。債主吩咐他織本色的重絹。滿了三百疋。抵過了賣身的錢。方才准他回家。那裡曉得董永得了女子的幫助。不消一個月工夫。就統統織成功了。債主非常奇怪。就准董永回去。到了那槐樹下。就是從前和女子相會的地方。那個女子就辭別了董永說道。我就天上的織女。天帝為了你的孝順感動了他。所以叫我來幫助你的。說完話。就騰上天空去了
  
  十四、【丁蘭刻木】
  
   丁蘭喪親。刻木奉養。張叔擊之。像亦悒怏。
  【原文】
  漢丁蘭、河內人。早喪父母。刻木像。事之若生。鄴人張叔假物。蘭妻卜筶。木像不許。叔醉詈木像。且擊之。蘭歸。見木像色不懌。詢知之。即奮擊張叔。吏至。捕蘭。木像為之流涕。郡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詔圖其形。
  
  思親不見。而刻木事之。此不得已之極思也。而思慕之誠。木亦通神。忽而不懌。忽而流涕。非孝子精誠所致乎。至於為親像被擊。而奮擊張叔。只知有親。而不以身犯法。宜郡之嘉其孝而上其事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丁的人。單名叫做蘭。是河內地方的人。他的父親母親早已亡過了。丁蘭就把一塊木頭。雕刻著他父親母親形像。供在堂上。早晚敬奉他。和生前一樣。有一天。鄴的地方有個叫張叔的。來向丁家裡東西。這時候。卻巧丁蘭不在家裡。丁蘭的妻子。就向著木像面前問筶。木像不肯允許。張叔剛剛是吃酒醉了。就生了氣。罵著木像。並且又打了木像好幾下。等到丁蘭回到家裡。看見了木像的臉色。似乎很不高興樣子。問他妻子。才曉得這個緣故。丁蘭就用力去打張叔。衙門裡的差人來捉丁蘭了。木像的眼睛裡。竟水汪汪的流下眼淚來。地方官很佩服他的孝感神明。就奏明皇上皇上下詔。叫把丁蘭的形像畫上去。
  
  十五、【陸績懷橘】
  
   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原文】
  漢陸績、字公紀。吳郡人。其父康。曾為廬江太守。與袁術交好。績六歲時。於九江見術。術出橘待之。績懷其三枚。及歸拜辭。橘墮地。術笑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情到真處。小節亦關至行。況六歲之兒。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談也。今人席間懷果。欲娛其兒。夫一樣懷歸。盍易愛子之心以愛親。懷物與兒。識者賤之。懷物奉親。人皆敬之。奇哉陸郎。可以為法矣。
  
  【白話解釋】
  漢朝末年間時候。有個姓陸名績的。表字公紀。是吳郡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名叫陸康。曾經做過廬江地方知府。和袁術很要好。陸績年紀還只有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袁術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裡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拜謝了一回。不料這三個橘子。撲陸的從袖子里跌到地上。袁術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了小客人。竟暗地裡藏了主人橘子。不防他人笑你來偷橘子么。陸績便雙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親的性子。很喜歡吃這些東西。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想起帶幾隻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大大的希奇。
  
  十六、【孟宗哭竹】
  
   東吳孟宗。抱竹而哭。冬月筍生。母疾平復。
  【原文】
  吳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喪父。母老疾篤。思筍煮羹食。時冬節將至。筍尚未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以奉母。母食之而病癒。人皆以為至孝所感
  
  脾胃既衰。飲食無味。偶思一物。宛似異常甘美。急欲得而食之。此病人常情。況老而病篤乎。無如時當冬月。筍從何來。宗之哭竹。非乞靈於竹也。而竹亦效靈。情到至處。不可以恆理測度者每如此。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吳國有個孝子。他姓孟。單名是一個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他年紀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單單剩著一個母親。年紀已經是很老了。並且生的病症。又是非常厲害。卻常想要鮮筍煮羹吃。這時候冬至節將要到了。筍還沒有生出來。孟宗沒有辦法。可以得到這個鮮筍。他就跑到竹林中。雙手抱著毛竹。不覺兩行眼淚簌簌的落下來。竟大大的哭起來了。那裡曉得他有了這樣的孝心。竟能夠感動了天地。一忽兒地下就裂開了。尖尖的露出幾枝筍出來。孟宗就拿回家裡來。做了筍羹。給母親去吃。等到吃完。他母親的病症。就居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說這是孟宗至孝的感動。
  
  十七、【王裒泣墓】
  
   王裒泣墓。為母畏雷。蓼莪廢讀。慨念哀哀。
  【原文】
  魏王裒、父儀。為晉文帝所殺。裒終身未向西坐。示不臣晉。母畏雷。每聞雷。即奔墓前。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懼。嘗攀墓前柏樹號泣。淚著樹。樹為之枯。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必三復流涕。門人盡廢蓼莪篇。
  
  李文耕曰。王偉元聞雷泣墓。事之如生。淚著樹枯。痛之欲死。哀哀父母之詩。宜其不能卒讀也。不能卒讀蓼莪。因而門人盡廢。情之剴切感人至矣。若用情不足者。又當日與之讀蓼莪而念劬勞。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魏國有一孝子。姓王名叫裒。他的父親名叫王儀。是被晉文帝殺死的。所以王裒終身不肯向西面坐著。表示他是不肯給晉朝做臣子的。他母親在世的時候。膽量是很小的。所以生平最怕天雷的聲音。等到死了以後。王裒把他母親用衣衾殮了。就埋葬在山林里冷靜的地方。一碰著風雨天氣。有雷聲隆隆響的時候。王裒就不避風雨。飛風般跑到墳前。淚涔涔的拜哭著說。兒子王裒在這裡陪伴母親母親不要怕呀。母親不要怕呀。有一次。王裒攀了墳前的柏樹號哭。眼淚落到樹上。那個柏樹竟就枯了。王裒讀詩經每逢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幾句。一定流著眼淚。反反覆覆的玩誦。因此他的門弟子。就廢去了蓼莪篇不讀了。
  
  十八、【王祥剖冰】
  
   王祥至孝。繼母不恤。剖冰求魚。雙鯉躍出。
  【原文】
  晉王祥、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祥奉命愈謹。母嗜生魚。時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雀數十。飛入祥幕。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
  
  李文耕謂王休徵繼母之變。幾同井廩。所少者一傲弟耳。乃求鯉求雀守柰。至難輒易。誠孝格天。而母亦徐化。不又一底豫之瞽瞍乎。世有不能化其繼母者。特誠孝之未至耳。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大大有名的孝子。姓王名叫祥。早已沒有了親生的母親。他的後母朱氏。原來不喜歡他的。並且常常到他的父親面前。絮絮聒聒。造了幾句歹話。去說王祥的不好。王祥卻是奉命愈加謹慎了。他的後母很喜歡吃著新鮮的魚。但是那時候。天氣很冷。河水都凍成堅硬的冰了。怎麼可以得到魚呢。王祥便脫下衣裳。預備剖開冰凍去求魚。忽然冰凍自己消解了。有兩尾鯉魚跳出冰上。王祥就拿到家裡。烹調起來供給後母吃。後母又想吃烤黃雀忽然間又有數十隻黃雀。飛到王祥的帳棚里來他家裡有株丹柰樹。結了果。後母叫他守著。逢著有風雨的時候。王祥每每抱了樹哭著。這些丹柰彷彿也有知覺。竟不至跌落下來的。
  
  十九、【吳猛飽蚊】
  
  吳猛八歲。家無床帷。恣蚊飽血。恐噬親肌。
  【原文】
  晉吳猛、字世雲。豫章分寧人。年八歲。事親至孝。家極貧寒。榻無帷帳。每當夏夜。任蚊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敢驅之。惟恐其去己而噬親也。後遇至人丁義。授以神方。屢著靈異。宋政和中。封真人
  
  王應照謂父母育子。為之揮蠅。為之驅蚊。癢則搔之。寒則裹之。恐驚之而不敢高聲。稍不安。則直欲分痛。愛子情深。何不可作恣蚊飽血觀也。惟孝子還以報親。且寓愛物之意。此其所以有仙格也。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孝子。姓吳。單名叫猛的。表字世雲。他是豫章分寧地方的人。年紀才只有八歲。服事他的父親母親。已經是非孝順了。因為他家裡很是窮苦。所以他們的床上。都沒有掛著蚊帳。一到了夏天晚上的時候。蚊蟲很多。嗡嗡的飛來。叮在他的皮膚上面。便任憑他飽吸自己的血液。雖然叮他的蚊蟲很多。吳猛總不用手去驅趕他的。這是什麼緣故呢。你們仔細的替他想想。一定是恐怕這蚊蟲。丟掉了自己的皮膚不叮。必然飛去叮著父親母親皮膚了。後來吳猛碰著了一個有法術的異人。名叫丁義的。給了他神方。屢次有靈異的表現。後來在宋朝政和年間。得封做一個真人
  
  二十、【黔婁嘗糞】
  
  黔婁為令。父病棄官。禮斗祈代。嘗糞心寒。
  【原文】
  南齊庾黔婁、字子貞。新野人。為孱陵令。到任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易病痢。始二日。醫者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憂之。每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易卒。居喪過禮。廬於冢側。
  
  李文耕曰。以心驚而知父疾。已見至孝冥感。而斷然棄官。毫無瞻顧。至嘗糞驗疾。吁辰祈代。則憂思之迫切。而不可解矣。凡此至性至情之所為。總不可於世情中覓求見解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齊有一個姓庾名叫黔婁的。表字就叫子貞。是新野地方的人。剛才做著孱陵縣縣官。上任不到十天。忽然覺得心頭好似小鹿一般撞。撲撲的驚跳起來。額角上的汗珠子。也簌簌的流下來。他知道家裡一定不好了。就立刻丟了官職。回到家裡。這時候。他的父親名叫庾易的。已經生了痢疾。才只有兩天工夫。他便慌忙請醫生醫治。醫生說。要曉得病的好不好。只要嘗了病人的糞。便自然會明白了。若是糞味苦的。就很容易醫治的了。庾黔婁便立刻把父親的糞。嘗了一嘗。不料氣味是很甜的。因此心裡覺得很憂愁。每天到了晚上。他便叩頭拜禱上天的北斗星。請求把自己的身體。替代父親的死。後來庾易死了。庾黔婁居喪過禮。並且在墳旁搭了草舍住著。
  
  二十一、【壽昌棄官】
  
   壽昌離母。歷五十年。棄官尋覓。骨肉團圓。
  【原文】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壽昌屢求不獲。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還。行至同州得之。母年七十餘。壽昌乃迎歸。並迎其同母弟妹共居焉。
  
  王應照謂髫年別母。莫審行蹤。碌碌塵途。心常抱疚。縱富貴兼全。但念天下有無之人。五十年來。腸一日而九回矣。一旦棄官。入秦求訪。觀其與家人訣別之言。誠穿金石。宜其得以天倫重聚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姓朱名叫壽昌的。年歲才七歲的時候。他生身的母親劉氏。因為他的嫡母常常妒忌他。把劉氏出嫁到別地方去了。從此他們母子倆就隔絕了。好久不相見面。足足過了五十個年頭。朱壽昌屢次訪求。可是總尋不著。等到神宗皇帝的時候。朱壽昌已經做了官。因為想念著母親。便丟掉官。專誠到陝西地方去找。他和家裡的人分別時候。說道。我今兒到那裡去。倘若不能夠找尋我的母親我就發誓。不再回到家裡了。後來日行夜宿。走到了同州地方。停了幾天。果然機會湊巧。竟碰著了母親這個時候。他母親的年紀。已經七十多歲了。朱壽昌便歡天喜地的把母親接了回來。並且又迎接了同母的弟妹。到家裡一同居住著。
  
  二十二、【庭堅滌穢】
  
   宋黃庭堅。官居太史。親滌溺器。不以為恥。
  【原文】
  宋黃庭堅、字魯直。一字山谷。又號雙井老人。洪州分寧人也。元祐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穢器。不使婢妾為之。未嘗一刻有缺子職。蘇東坡嘆其詩、獨立萬物之表。
  
  王應照謂溺器之滌。自有婢妾為之。惟孝子不以官職之顯。失其子職之常。溺器且為親滌之。其他子職。尚有不盡者乎。李文耕謂山谷所為。彷彿石建。皆樂供子職。不以貴顯閑其心者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一個大詩家。姓黃。名叫庭堅。表字魯直。別號山谷。還有一別號。叫做雙井老人他是洪州分寧縣的人。元祐年間。做了太史的官。天性卻很是孝順的。自己雖然做了貴官。顯名天下。可是侍奉母親。卻極盡誠意。每逢母親的事務。他必定親自去做。無論怎麼樣。總是不怕勞苦的。每天晚上。一定要自己替母親洗著便桶。他家裡僕役很多。卻不叫他們去做。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服勞奉養。全是做兒子自己應盡的職分。那裡可以叫他人分了自己的孝順呢。所以他總沒有一刻兒。不盡自己的職務的。他又喜歡做詩。並且做得很好。蘇東坡稱贊黃庭堅的詩。說、獨立萬物之表。
  
  二十三、【李忠辟震】
  
  李忠事母。地震山移。民廬盡毀。至孝獨遺。
  【原文】
  元李忠、晉寧人。幼孤。事母至孝。大德七年八月。地大震。郇保山移。所過居民廬舍。皆摧壓傾圮。被壞房屋一萬八百區。人民壓死。不可勝數。惟將近忠家。分為二行。五十餘步復合。忠家獨全。
  
  地震而至山移。大劫也。況被災之區。有一萬八百區乎。廬捨生命。所傷無算。惟至孝者所居無恙。歷觀孝子傳。辟疫辟水辟火辟風辟雷。竟至於闢地震山移。觀止矣。人亦何樂而不盡孝哉。
  
  【白話解釋】
  元朝時候。有一孝子。姓李。單名叫一個忠字的。他是晉寧地方的人氏。從小時候。就早已沒有他的父親了。單單剩著他一個母親。仝他住在一塊兒。可是李忠服事他的母親。卻是非孝順的。到了大德七年八月里。這個時候。忽然逢到大大的地震。有一座郇保山頭移過去。所過各處地方百姓房屋。都倒的倒掉。壓的壓下。一時間被壞的房屋數目。竟有一萬零八百個區域。因為這場大災難壓死的人民。數也數不清楚了。可是那座郇保山。說也奇怪得很。飛散過來。到了將近李忠家裡的時候。忽然分做兩行。再過了五十幾步。那座郇保山再合了攏來。所以只有李忠的家裡是保全的。
  
  二十四、【實夫拜虎】
  
  實夫歸省。虎銜其衣。拜請畢養。竟得全歸。
  【原文】
  明包實夫、事親盡孝。明經力學。館於太常里。歲暮歸省。途遇一虎。銜其衣。入林中。釋而蹲。實夫拜請曰。將啖我耶。命也。奚憾。吾有父母年七十餘。能容我畢養。吾苟存。終還汝啖。虎即捨去。後人名其地為拜虎岡。
  
  孝既無災不可辟。更無物不可格。不論禽獸鱗蟲。草木花果。一切有情無情。均可由一片肫誠。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物類至於虎。凶暴已甚。而歷代孝子免於虎者。指不勝屈。於戲、奇矣。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姓包名叫實夫的。服事他的父親母親。非常盡孝。並且明暢經書道理。盡力在學問里頭。後來在太常里的地方教書。到了年底下。包實夫回家去省視他的父親母親。半路上忽然碰著了一隻老虎。銜住了他的衣服。竟把包實夫拖到樹林里。老虎把他放下了。蹲著。包實夫就拜著老虎問道。你將要吃我么。那是我的命運註定的。我有什麼恨呢。但是我還父親母親兩個人的年紀。都是已經七十多歲了。倘若你可以應許我終養了我的父母那時候假使我還存在世上。那末我一定自己來送給你吃。你看可以不可以呢。那老虎聽了包實夫、這一說話。就舍了包實夫竟自去了。後人就把那個地方。起了名字叫做拜虎岡。
  
  【緒餘】
  夫孝、德之本也。說文、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經雲。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試觀烏鳥反哺。羔羊跪乳。禽獸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