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待

白話易解】: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走半路時,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得很悲哀。

  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

  於是,趕著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後,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著鐮刀,系著白帶,在那裡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於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麼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問:「您現在並不是服喪的時候,為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

  丘吾子哽咽地說道:「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麼隱諱啊。」

  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後,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嘆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孔子很感嘆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記著此事,這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鑒啊!」聽了夫子的教導,從這以後,學生們告辭孔子而回家奉養父母的達到了十三個之多。

 

【原文】

  孔子適齊,中路,聞哭者之聲,其音甚哀。孔子謂其仆曰:「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喪者之哀矣。」

  驅而前,少進,見有異人焉,擁鐮帶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車,進而問曰:「子,何人也?」

  對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喪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覺,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聞乎?願子告吾,無隱也。」

  丘吾子曰:「吾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後,還喪吾親,是一失也;長事齊君,君驕奢失士,臣節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識之,斯足為戒矣。」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

——《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也有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麼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里,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麼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周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