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人性光輝:《物猶如此》白話選譯

  清·徐謙  原著
  壽康學會·清涼書屋  選譯

  【歡迎佛教機構、公益團體翻印,敬請保留「壽康學會·清涼書屋  選譯」,商業出版請聯繫商丘市壽康文化研究學會www.shoukang.org】


  目錄

  漫書簡端十首
  一、孝親友
  孝象  猿拔母箭  猿抱母皮死  犢吞刀  犢藏刀  孝牛冢  犢排戶  羔卧刀  東莞五乳犬  孝義犬  都押衙犬子  稚犬斃虎  三孝犬  烏反哺  長興孝鵝冢  蝙蝠識母氣  同母牛  犬痛同懷  羽聲合刻  舁無足蟹過籪
  二、忠君盡義
  明皇象  象擊賊  定南公  粵中戰象  昭宗猿  龍泉白馬墓  河北駿馬  蜀藩白騾  二犬助戰  厓山鷳  群蜂投江三日  南坡義猴傳  安福猴  白塔山猴  瑞昌門外義猴  忽雷駁  陳平章馬  畢將軍戰馬  克勒  張行人義騾  姚氏二犬  犬殉主  黑兒像贊
  三、忠貞不渝
  比翼鳳  許氏園鶴  聞鶴墮淚  鴛鴦悲鳴  柳家燕  報恩寺鸛  雌鸛表貞  揚州署青鸞  鴛鴦投沸湯  燕冢  雁邱  雙雁樓  雁憤偕死  鎮江隨舟雁  民舍雁  銃落鳩  高郵烈鸛碑  鴿斗死  相思鳥  鄱陽烈雞  顏氏鵝
  四、慈愛幼子
  鹿慟子腸斷  鹿胎草  孕鹿哀跪  鹿母悲鳴  麈愛子  麑母隨號  猿乞子  猿號追子  猿遺乳  猿垂死乳子  老猿悼子  猿哀子不食  聞牛鳴  羊慟羔自躑  羊乞產後死  溺女感化  犬埋子骨  豚媼哭聲  狙指腹  鼠狼救子  鶴自拔氅  慈鶯一  慈鶯二  免母鸛悲傷  鳥帶箭喂雛  黃衣女乞兒命  雞囑兒女  雙鯉救子  鱔護子  魚乳  魚為子貸命
  五、撫恤孤兒
  斗谷於菟  虎憐孤苦  犬哺貓  李氏貓  貓代乳  鳥覆棄嬰  鵲替哺  來鶴寺鸛  慈雞說  雞翼雛  鵝護雛  蛛留一絲
  六、眷念故舊
  義鹿冢  象悼亡  能仁寺猴  東峰雙猿  巧哥捷兒  詩送野賓  犬戀主  貓戀主  白香山鶴  陳州鶴  三燕殉墓  蠟丸如故  鴻贖婦  景州雁  隴山鸚鵡一  隴山鸚鵡二  韓通判鸚鵡  秦吉了  徑山寺雞冢  烏郎蒼女  覓偶而來
  七、恪守誠信
  申州虎  虎赴西關約  黃耳冢  圍城犬負米  博羅犬  鶴寄詩  燕寄詩  飛奴  真定鴿
  八、清廉自持
  周藩馴虎  浯溪白驢  芮氏犬  陸氏犬  丹穴鳳  禽避食卵  審山鶴  介鳥  黃山白鷳  越王鳥
  九、護持善行
  鹿繞墳鳴  群鹿感孝  虎避孝子  虎釋孝女  虎守忠義屍  善士義虎墓  虎護高士廬  義虎傳  三馬驚逸  牛助孝子  群烏銜土  群烏集舍  庭烏哀泣  仁烏蔽樹  日南雙雁  神鷹  龜負孝子  龜負閣
  十、拯濟危難
  孫堅馬  苻堅馬  馬躍水援主  向生騾  牛斗虎  牛斗盜  伏波灘犬  義靈  平望鎮犬  楊褒犬  犬救溺  犬救火一  犬救火二  犬救火三  犬咋虎  犬斃蛇一  犬斃蛇二  燕侶營巢  鸚鵡救火  畫眉警盜  鸛吞蛇  龜濟將軍  巨魚救商  鱔救火傷  仁蜂  蟻嚙械
  十一、報恩酬德
  鹿報恩一  鹿報恩二  華容象  虎助祭  虎送新婦  病馬報恩  鄔氏犬  蕪湖犬  龕中犬  閽者犬  母犬投兔  獺賄  鼠薦卷  鼠捧珠  鶴銜珠一  鶴銜珠二  夢雉拜  雀銜環  雀獲盜  黿報恩一  黿報恩二  龍宮方  龜引路  龜授方  禹門鯉  鯉報延齡  放鯉增紀  鯉負舟  群魚解毒  定風珠  蟻入闈
  十二、復仇雪冤
  毗陵猴  金華猴  騟復仇  牛報兩世仇  牛白冤  犬斷仇頭  犬殺狄靈慶  太原客犬  范翊犬  犬魂白冤  豬道人  大鳥助鸛  小鳥助鸛一  小鳥助鸛二  鴉集鈴索  盱眙鴉  綠衣使者  鳥銜誣牒  丹陽蛙  蠅集筆端
  十三、預知徵兆
  荊州馬  慕容廆馬  牛前知  鄭韶犬  劉都督犬  潞安犬  分水犬  靈貓覆酒  燕培城  鸛留箋  蛤知不第
  十四、智慧通達
  天狐指竅  豬得舍利  豬修行  鼠聽經  念佛鳥  鶴檢書  鸚鵡警夢  鸚鵡念經  鸚鵡念佛一  鸚鵡念佛二  鸚鵡念佛三  鴝鵒念佛一  鴝鵒念佛二  雞念佛立化  明宇寺雞  鵝聽經一  鵝聽經二  鵝聽經三  鵝聽經四  萬魚念佛一  萬魚念佛二  萬魚頂經  萬螺還經  蜘蛛龕  蜘蛛塔  蜈蚣說法
  譯白手記
  ---------------------------------------


  ---------------------------------------

  《物猶如此》刊竣漫書簡端十首
  江西廣豐白舫徐謙,時年八十有一

  性善人萬物靈,如何讓物獨惺惺
  新翻花樣拈公案,別有傷心老淚零。

  不乏完人史冊間,貞廉忠孝考班班。
  塵封可惜拋高閣,都道青天何處攀。

  且莫驚奇且莫疑,從來萬物聖人師。
  借他對面菱花鏡,各自澄觀自諦思。

  去來六道浩無涯,改換皮毛片念差。
  不朽靈根生意盎,淤泥中綻白蓮花

  軀殼雖殊性不殊,天光靈炯現真吾。
  渾侖無物無人始,一個團團太極圖。

  不邀福報不邀名,只竭當前徑寸誠。
  此是乾坤浩然氣,千秋掩卷尚移情。

  聞風起懦志軒昂,道在天倫日用常。
  通慧終篇寄深意,齊開法眼家鄉

  未曾聞見等恆沙,會意何勞載五車。
  先我同心無限淚,漫將博物擬張華。

  子雲老矣愧雕蟲,三百詩成感慨中。
  安得琵琶聲裂帛,不同低唱綠楊風。

  世情厭故喜聞新,貴物何嘗薄待人。
  但願人人心轉善,普天孝子忠臣
  ---------------------------------------

  一、孝親友
  誰無父母?誰無兄弟動物親友愛的天性,尤為令人感動。它們的真情與遭遇,講述者為之傷心,聽聞為之落淚。

  孝象(《矩齋雜記》)
  劉時用說:我曾經看到一頭老象就要死去,它的小象取草喂它,可是老象已不能進食。小象看到這種情形,用鼻子來回撫摸母象的身體,兩眼淚如雨下。等到母象死後,小象便哭著躍起,傷心地撲倒在地上。
  鶴子點評說:滿腔的血和淚,滴滴從心坎里流出。母親的養育深恩再也無法報答,無論什麼時候想起,都會覺得滄海無盡,自己傷痛的血和淚也同樣沒有窮盡啊!
  詩曰
  乾陀萬里斷歸魂,運鼻周身半淚痕。
  血乳三年勞苦甚,何能寸草報深恩!

  猿拔母箭(《聖師錄》)
  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軍鄧芝,在打獵時射中一隻母猿。他看到猿子為母拔箭,用口吮吸流出的血,然後用樹葉塞住母猿的傷口,哀傷不已。鄧芝扔掉弓箭,嘆息道:「山間的動物還能如此哀悼自己的母親,難道人還不如一隻猿猴嗎?我從今以後再也不打獵了!」
  詩曰
  拾橡攀蘿不暫離,弓聲霹靂黑風馳。
  箭鋒洞處君休喜,看取猿兒吮血時。

  猿抱母皮死(《聖師錄》)
  吉州有一個捕猿的人,捕獲了一隻母猿和它的幼子。他把這隻母猿殺掉,然後把它的皮和幼猿一起賣給龍泉一位姓蕭的人家。捕猿人還拿出母猿的皮,給幼猿看。幼猿看到後,抱住母猿的皮又跳又叫,當下就死去了。蕭氏的兒子非常感動,為它作了一篇《孝猿傳》。
  詩曰
  孤影空庭落月凄,前宵猶傍白雲棲。
  驚心瞥見魂銷盡,覓母黃泉掩面啼。

  犢吞刀(《柳崖外編》)
  沭陽縣有位姓王的屠夫,以殺牛為業。一次,他買下母子兩頭牛,打算先殺母牛,就把它捆起來,磨刀準備宰殺。此時有人敲門,他便放下刀出去。牛犢趁著這個時候銜著刀來到鄰舍孫老漢家門前,用牛角頂門。孫家以種地為業,孫老漢聽到聲音出門一看,見牛犢口裡有一把刀,正在往下吞,還剩下一半,不一會兒就全吞了下去,朝著他哀號。孫老漢正為此感到驚異,這時王屠夫找不到牛犢和刀,也跟了過來。孫老漢問明情況,才知道牛犢之所以吞刀,是不願母牛遭到宰殺。於是他問明這兩頭牛的價錢,用雙倍的錢買下,然後過去解開母牛,把它牽了過來。牛犢見到母牛便叫起來,一邊叫一邊跪在地上。母牛也在它的旁邊卧下,從頭至尾舔著牛犢。孫老漢原以為牛犢肯定活不了,沒想到過了幾天,竟然沒什麼事。後來,母牛為孫家奮力耕田多年,那頭牛犢則繼續耕種了二十多年,直到孫老漢兒子那一輩才死。當這頭牛犢死後,有聽說過吞刀奇聞的人剖開它的肚子查看,發現那把刀在腹胃之間,被一層厚皮包著,就像新刀裝在鞘里一樣。
  作者柳崖子說:相傳有牛犢為母牛潛埋屠刀,我聽說前些年在家鄉王雅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而這頭牛犢卻為母吞刀,令人倍感酸楚。帶著感恩和依戀,兩頭牛在孫老漢家耕田力作一直到死,可以說母子都沒有辜負救命的深恩。
  鶴子點評說:像這樣驚天動地的壯舉,我僅聽說過這麼一例。當我在閱讀這個故事時,起初是感到震驚,接著是充滿敬意,接著感動得落淚,接著欣喜地起舞相慶。
  詩曰
  吞刀鑿鑿莫疑虛,叩角獨尋孫老廬。
  子母乍逢仰天慟,一時狂喜更何如。

  犢藏刀(《同生錄二編》)
  雲南安寧州有一位姓趙的屠夫有一次宰殺一頭母牛,把它捆綁之後,入室取桶。這頭牛的牛犢在一旁,立刻銜著刀藏在石縫里。屠夫回來到處都找不到刀,恰好他的鄰居看到,就告訴他事情的原委。屠夫聽了不信,便把刀取出放回原處,隔著窗戶悄悄觀看,果然看見牛犢再次把刀藏了起來。此情此景使這位姓趙的屠夫良心大為觸動,為自己一生的殺業感到悲悔,於是他就華山做了道士,每天拜神懺悔他還養了這兩頭二十年,在它們死後加以安葬。
  詩曰
  刀頭轉瞬血飛紅,小犢銜刀計已窮。
  二十年間隨母飯,華山消受好松風。

  孝牛冢(《井蛙錄》)
  金溪的前參政官漆尉山,曾對我說:在城南四十里有個名叫九都的地方。那裡有一戶姓黎的農家,養著一頭母牛和它的乳牛乳牛剛滿半歲。七月間,這位農戶將乳牛拴在家裡,駕著母牛在隴上耕作,耕完後把它放到附近的洲渚上吃草。中午時分,忽然烏雲翻滾,雷雨大作,母牛竟被雷電擊死。這位姓黎的農戶招集隴上的人,幫忙一起把牛埋葬在河邊。回家後,見乳牛還卧在牛圈中,不禁心存憐憫,嘆息著說道:「你的母親已經被雷電擊死在隴上的洲渚了。」乳牛聽後忽然站起,悲鳴不已。第二天,農戶牽著乳牛到野外吃草,離洲渚還有一里多,乳牛即飛奔到母牛被雷電擊死的地方,徘徊悲號不止,不吃不喝,怎麼趕也不肯走。最後只好用鞭子把它趕回家,到家後它又脫韁逃去。黎家順著印跡尋找,發現還在母牛被雷擊死的地方,邊繞邊哭,悲鳴聲晝夜不絕,最後撞在地上頭破而死鄉里人哀憐它的孝心,便把它埋葬在死的地方,為它建了墳墓,立碑名為「孝牛冢」,至今還在這是清朝順治丙申年七月發生的事。
  詩曰
  膝下初離盼未歸,昨宵含乳夢依依。
  英靈尋母河洲遍,怒蹴寒濤十丈飛。

  犢排戶(《警心錄》)
  桐廬有一戶人家,養著一頭母牛和一頭牛犢,恰好都在同一天被人買走。買下牛犢的是一位農夫,買下母牛的則是一位屠夫兩人一起趕著它們出門。屠夫牽著母牛渡過溪流,進到自己家裡牛犢則一直站在溪流這邊,望著離去的母牛,伸頭長鳴,無論農夫怎麼鞭打也不肯動。直到看不見母牛的身影,牛犢才在催促之下動身,但每走幾步仍要回頭張望。翻越兩座山嶺,穿過條條岔路,到了農夫家,將它關進了牛欄里。
  這天夜裡,屠夫燒上一鍋熱水,準備清早起來宰殺母牛。忽聽門外有牛的叫聲很是急切,那頭母牛的應答聲也同樣急切。屠夫起身出門察看,門外正是農夫買下的那頭牛犢,它擠開門走了進來,跳到母牛身旁依偎在一起,母牛不停地舔著它的脖子屠夫雖然兇悍,此時此刻也不禁惕然動心,回身用鍋里的水把火澆滅,便躺下睡了
  那位農夫見了牛犢,一連找了幾天,直到遇見屠夫才聽他說這件事兩人相對嘆息不已。農夫就將母牛按原價買下,和牛犢一起帶走了
  詩曰
  犢來已不望生還,幸母全軀返故山。
  迢遞屠門溪隔斷,夜深誰引叩柴關?

  羔卧刀(《同生錄二編》)
  邠州有位姓安的屠夫家裡一隻母羊和一隻羊羔。一天正準備宰殺母羊,把它綁在架子上。羊羔忽然兩條前腿彎曲向他下跪,兩眼淚流不止。安屠夫驚異了很久才回過神來,把刀放在地上,出去叫一個孩子幫忙一起宰殺。等他回來時發現刀不見了,原來是被羊羔用口銜著放在牆角的陰暗處,然後卧在上面。安屠夫找不到刀,開始懷疑是被鄰居走了,忽然又一轉身踢開羊羔,發現刀就壓在下面。此時他頓然醒悟,解下母羊,把它和羊羔一起送到寺廟放生。自己不久也舍下妻兒,投奔寺里的竺大師出家為僧,法名守思。
  鶴子點評說:如同傳來秋夜的鍾聲,請大家靜靜地想一想:這隻羊羔看到母羊被捆綁時,是何等的心碎。向屠夫跪地求饒時,是何等的熱血激涌。卧在屠刀上時,是何等的膽戰心驚。隨母羊送入寺中時,是何等的手舞足蹈。多麼孝順的羊羔!多麼毅然的屠夫
  詩曰
  殺機一動幾時休,羔跪屠前枉淚流。
  轉眼擘開生死路,何人刀下肯回頭。

  東莞五乳犬(《孝犬傳》)
  這裡說的孝犬,是指廣東東莞縣隱士陳恭尹家的母犬所生的五條幼犬。(註:陳恭尹,字元孝,著有《獨漉堂集》。)
  這條母犬身體白色,尾部赤色,四隻腳為黑色。陳恭尹為自己的父親死於國難而心中哀痛,立誓不再進入仕途,於是隱居山中,以吟詩飲酒舒發自己的情懷,不與世人交往。這條母犬跟隨著他,片刻不離。每次出門時,它都要走在前面幾百步地方,像是一名向導。若遇上豺狼蛇虎,它就立刻返回,咬著陳恭尹的衣袂往後拽,不讓他繼續往前走。陳恭尹明白後就轉身返回,這時它又跟在後面數十步遠大聲嗥叫,像是一名護衛。每次出門都這樣,已經習以為常。到了夜裡,它就在主人廬舍前後巡視,不時地吠叫,通宵達旦也不休息。
  幾年後,這條母犬一次生了五條乳犬,都是公犬。乳犬長大後,陳恭尹把它們分別贈送給前後左右的鄰居家,它們也都能主人看守門戶,從不懈怠。剛分出去的一年多時間里,母犬每天都去各家探視乳犬一圈,好像是在訓導它們。有了食物,乳犬總是讓母犬先吃。等乳犬長大,母犬便不再前去探視,而幾條乳犬則每天早晨都聚到陳恭尹家,前來看望母犬。
  又過了幾年,母犬患上癩病,身體瘦弱,好像就要死去。這幾條乳犬每天都一起趕來,爭著給母犬舐癩,母犬的病竟然好了。每到大年初一,五條乳犬都會一起趕來,繞著母犬搖尾,好像是在為母犬賀歲。後來母犬死了,五條乳犬都哀號不止。陳恭尹憐憫這條母犬,把它埋葬在後山。五條乳犬從此每天早上都一同前去母犬的墓旁哀號,很多年都沒有間斷。
  詩曰
  劫火餘生笑種瓜,仙厖衛主守煙霞
  不慚獨漉堂前走,孝子鍾靈義士家。

  孝義犬(《聖師錄》)
  唐朝的禁軍大校齊瓊,家裡養了四條出色的獵犬,經常陪從皇上在廣闊的皇家園囿里狩獵,齊瓊總用最好的食物喂養它們。其中有一條犬在進食時,總是把食物填滿嘴中,然後出去進到茂密的草叢裡,吃完了又回來取食。齊瓊覺得很奇怪,就讓僕人前去察看這條犬究竟去了什麼地方。原來在北牆的一個枯洞里,有一條又老又瘦的母犬,身上長著瘡,非常骯髒,是這條獵犬的母親,獵犬在用口中銜來的食物喂養它。齊瓊聽後驚嘆了很久,命令僕人用一個小箱子這條母犬抬回,找來破舊的褥子給它當墊子,用剩飯喂養它。這條獵犬朝著主人尾巴,把頭低下,好像心存感恩樣子。從此以後,每當在狩獵中遇到獵物,無論擒捉追堵,這條獵犬都行動迅猛,如同一員飛將。所以齊瓊每次隨從皇上狩獵,都能獲得豐厚的賞賜。一年以後,母犬死了這條獵犬更加儘力。後來齊瓊去世,這條犬日夜都在嗥吠。停棺一個多月後,即將在郊外入土安葬,把這條犬留下看家。就在棺木入土的那天傍晚,這條犬獨自跑來,不停地向棺柩叩拜,把身下跪出了一個坑,頭上也流出了血。棺柩掩土尚未完畢,這條犬便死去了
  詩曰
  病母銜恩豢養豐,赤心報主死生同。
  豈唯孝犬人間少,更有稜稜國士風。

  都押衙犬子(《玉堂閑話》)
  秦州都押衙石從義的家中,有條母犬生了幾只幼崽。其中一隻送給了節都使琅琊公,它從小到大再也沒見過母犬。一次,節都使率領將校們一起到郊原打獵,這條犬忽然與母犬相遇,欣喜的樣子難以形容。打獵結束後,母子二犬各隨主人返回。從此以後,這條犬每天到節度使家的廚房偷偷取肉,銜到衙將家給母犬。有時甚至銜著牲畜的頭、肚、肩、脅等,擺得滿滿的,衙將家幾乎沒人知道。
  李斯義點評說:母子之情是一切眾生天性,長久分離後偶然相遇,心中的欣喜自然超乎尋常。看到這裡不禁心生感觸,嘆息不已!
  詩曰
  宋鵲韓盧蹴陣雲,乍逢母子兩欣欣。
  何勞考叔嘗羮請,不似東方遺細君。

  稚犬斃虎(《警心錄》)
  村民五家的母犬生了幼崽,才兩個月大,隨母出門,母犬被老虎所吃。趙五趕緊招呼村裡的青壯年,拿著長矛去追趕老虎。幼犬飛奔上去,緊緊咬住虎尾,老虎掙脫不掉,只好拖著它逃走。幼犬一路上被荊棘掛住,身上皮毛都快掉光了,卻始終不肯鬆口。老虎因為有拖累,行動遲緩,終於被眾人趕上,死於刀下。
  李斯義點評說:幼犬為報母仇而奮不顧身,完全出自它的天性。可見天下大奸大惡的人雖然猖狂,如果肆行暴虐,令平民百姓切齒痛恨,就一定會遭到應有的懲罰,死於非命。因此惡事不可妄為,弱小者不可欺侮,天理從來就是如此。
  詩曰
  犬銜虎尾疾飆馳,虎怒咆哮犬不知。
  雪滾刀光虎頭落,孝心天亦與扶持。

  三孝犬(《聖師錄》)
  淮安城中有一戶人家,把養的母犬殺掉吃了。剩下的三隻幼犬,把吃剩丟棄的母骨銜在一起,用土掩埋,然後伏在地上不停地悲鳴。鄰里左右的人見了,覺得這三隻幼犬很不一般,都說它們是孝犬。
  鶴子點評說:孟子曾說過:「人們若是見到自己的父母暴屍野外,被狐狸所食、蠅蚋圍繞,肯定會額頭冒出汗,轉過臉不敢正視,迫不及待地設法掩埋。」由此可以想見三隻幼犬忍著悲哀,口含母骨匆匆用土掩埋,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啊!
  詩曰
  爭相銜骨妥荒隅,伏地悲號淚血枯。
  人子愈多親愈苦,一抔何處待青烏。

  烏反哺(《禽經》)
  慈烏是烏鴉的一種,又稱為孝烏,長大後都要銜食喂養自己的母親,嘴小而白色。
  鶴子點評說:《運斗樞》說:「慈烏屬陽性,稟受天地的仁和之氣,所以會反哺自己的母親。」秉性仁愛自然孝順母親,這完全出於它們的天性
  詩曰
  為雛銜食羽毛摧,雛長酬恩老漸催。
  愛日無多休錯度,何能反哺到泉台。

  長興孝鵝冢(《寰宇記》、《人譜類記》)
  唐代天寶末年,長興的一個姓沈的人家養了只母鵝,在孵化幼鵝時腸子漏出而死。所孵化的幼鵝聲聲悲鳴,什麼東西也不吃,啄來破舊的草席蓋在母親身上。又銜來茅草,陳列在前面,像在做祭奠一樣,然後向天悲鳴而死。沈家覺得很不尋常,就把它裝殮在一個盒子里埋葬了,後人稱為「孝鵝冢」。
  李斯義點評說:剛孵出不久的幼鵝,就知道孝敬自己的母親,那麼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又該怎樣呢?曾見有人一邊飲酒食肉,開著玩笑,一邊研讀《禮經》,自以為灑脫,其實是完全沒有人心。這些人要讀到這則故事,真應該羞愧而死
  鶴子點評說:母親去世,竟然如此的悲切。不知母親若在世,又該是怎樣的依戀啊!
  詩曰
  事死何如及事生,仰天泣血涕縱橫。
  為兒捨命身難贖,泉下誰聞慟母聲。

  蝙蝠識母氣(《警心錄》、《昨非庵日纂》)
  眉州的鮮於氏,為了配葯方,將一隻蝙蝠碾成碎末。在和葯的時候,有幾只小蝙蝠圍聚在上面,眼睛還沒有睜開,只因為聞到母親的氣味而來。鮮於氏一家不禁為之落淚,立誓從今以後再也不動物配葯,還要多做放生善事。由於所發的善心特別殷切,葯還未服,病就痊癒了。
  詩曰
  藐孤雙睫未曾開,哪識遙尋母氣來。
  縷縷斷魂猶戀子,葯鐺煙外影徘徊。

  同母牛(《異譚可信錄》)
  家在宣城的王氏兄弟二人不和,分家後還是常鬧矛盾哥哥家的母牛生下一牛犢,賣給了一個親戚。後來這頭母牛又生下一牛犢,然後母牛就死了。前面生的那頭牛犢親戚把它賣給了弟弟弟弟便把它放在牧場里,和哥哥家的牛犢一起吃草。到了晚上兩頭牛犢一起住進哥哥家的牛欄里。弟弟想把自己的牛犢牽走,卻怎麼也拉不出來。從此以後,兩頭牛犢輪流在兩家過夜,從不分離,好像知道自己是同母所生哥哥弟弟說:「牛犢兄弟都能這樣,難道人還不如動物嗎?」弟弟感動地哭了,從此兄弟二人友愛如初。
  鶴子點評說:兩頭牛犢依依不捨,這是動物天性中的靈光在閃動。兄弟情誼怦然而起,這是人性中的靈光在閃動。
  詩曰
  愧殺操戈共室人,相傾相軋忽相親。
  看渠兄弟溫存意,也似姜家布被春。

  犬痛同懷(《建寧志》)
  咸溪有個人叫童鏞,家裡養了兩條狗,一條白狗,一條花狗,同為一母所生。兩條狗都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後來白狗忽然失明,沒法再到狗圈裡進食。主人便鋪上草墊,讓它卧在屋檐下面。花狗每天把飯銜過來喂它,晚上躺在它的一旁守候。白狗死後主人把它埋在山麓間。花狗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去繞上幾圈,像是在哭悼。然後卧在白狗的墓旁,總要過很長時間才離去。
  鶴子點評說:作為父母的親骨肉,兄弟間的手足之愛彌足珍貴。這條花狗在白狗活著的時候照顧它的飲食死後又能竭誠盡禮,真無愧於兄弟的情義!
  詩曰
  釜中豆泣更燃萁,犬性纏綿乃若斯。
  含飯傷心黃土隔,夕陽孑影下山遲。

  羽聲合刻(《因樹屋書影》)
  有一位在福建做官的人帶著兩隻鸚鵡回到江西兩隻鸚鵡朝夕相依,像親兄弟一樣。他把其中一隻送給了陳右驊,另一隻則送給了韓人谷。陳、韓兩人原本就是關係很好親戚,經常相互來往。兩隻鸚鵡每次陪同主人見面的時候,總是互相問候「哥哥好」,非常融洽。可是沒過多久,陳右驊養的那隻鸚鵡在書齋中被一種奇怪的動物搏殺。陳右驊非常痛惜,便將它安葬,請韓人谷賦詩哀悼它。詩寫好後,韓人谷拿著詩前來拜訪,他養的那隻鸚鵡知道了這個消息,便不停地在架上跳叫著:「哥哥死!哥哥死!」哀傷不已,並且不再進食,過了一天也死了兩位好友因此廣為徵集名家詩章,追念這兩隻鸚鵡江西、三吳一帶有名的文人都很感動,寫下了不少詩文。兩人將這些詩文匯集成書,名為《羽聲合刻》,鄧左之為此書作序。原來動物之間的情誼,竟也如此的深厚。
  鶴子點評說:相見時互相問候「哥哥好」,說不盡分別後的眷戀之情聽聞噩耗時哀叫「哥哥死」,說不盡此時撕心的哀慟!
  詩曰
  同來閩嶠樂如何,誰料參商飲恨多。
  旅雁分飛雲水斷,幾曾芳訊到哥哥

  舁無足蟹過籪(《闡義》)
  松江幹山人沈宗正,每年深秋都要在池塘設下蟹籪(一種捕蟹用具,狀如竹簾,橫置水中以斷蟹的通路),捕蟹來吃。一天,他看見兩三隻螃蟹相互擠靠著往前走,感到很奇怪,走近了一看,原來是一隻螃蟹八條腿都沒了,無法行走,另外兩隻螃蟹正抬著它翻越蟹籪。他不禁感嘆道:「人是萬物之靈,可是兄弟朋友之間還要相互爭斗,甚至趁對方危難加以排擠陷害。想不到這些微不足道的水族動物,同輩間卻有如此的情義!」於是就令人拆除蟹籪,從此再也不螃蟹了。
  鶴子點評說:動物真性到了極處,可以感動人心。人的真性到了極處,可以感動天地
  詩曰
  欲行且止倩誰扶,一蟹蹣跚八腕無。
  安穩中流向前去,餘生相傍老菰蒲。
  -----------------------------------

  二、忠君盡義
  充塞天地正氣,同樣被物類所擁有。它們的剛毅忠勇,在文字間躍躍欲動。掩卷沉思,慷慨激昂,彷彿英靈化作清風陣陣拂過。

  明皇象(《警心錄》)
  唐玄宗在位時,常在御樓宴請群臣,每次都要讓幾頭大象前來禮拜,表演舞蹈,舞步合於音樂的節拍。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從長安逃亡到蜀地。叛賊安祿山令人把這幾頭舞象趕到洛陽,設下盛大的筵席,宴請各方首領和使節。他讓人把舞象帶進宴會的場所,欺騙來賓說:「這些大象南海奔來朝見我,就是因為我有天命,即使異類也要向我禮拜舞蹈。」於是便命令大象起舞。大象個個憤怒不已,瞪著眼睛,紋絲不動。安祿山惱羞成怒,就下令把它們全給殺了
  李斯義點評說:這群舞象不順從逆賊欺騙各方首領,這與安祿山在凝碧池宴請部下,強迫皇宮中的梨園樂師演奏,他們一邊演奏一邊潸然淚下,又有什麼不同呢?當時樂師雷海清不勝悲憤,把樂器扔在地上,向西朝著唐玄宗逃亡的方向慟哭。安祿山大怒,下令把他綁在試馬殿前加以肢解。可見人動物的忠君情感都是相通的,即使觸怒叛賊而被處死,也毫無懼怕!
  詩曰
  裂眥刀頭死若生,象魂泣拜錦官城。
  慟心凝碧池頭宴,不獨錚錚雷海清。

  象擊賊(《滇黔紀游》)
  馬隆州有一座「義象冢」。明朝天啟年間,水西地區的安氏叛亂,率眾進犯馬隆州。雲南全省戒嚴,巡撫派陶土司去平定叛亂。陶土司有一大象,天色將晚的時候,它埋伏在山澗中,用鼻子吸進大量的泥水,然後突然躍出,咆哮著向前飛奔,鼻子里噴著泥水,一直沖進叛軍的陣地,叛賊個個驚駭異常。這頭大象猛地捲起一個叛賊,把他扔到空中,墜地而死。陶土司軍中的將領趁勢率領部隊出擊,大獲全勝。到天亮時召集軍隊發現大象已中毒箭而死。當地人敬仰並感激大象的英武,將它安葬在南山,每年春秋都要祭掃,至今都沒有改變。
  鶴子點評說:《左傳·曹劌論戰》說:「彼竭我盈,故克之。」這頭大象是多麼具有智謀和勇氣!雖不幸中箭而死,然而它丹心耿耿,英靈長存,什麼都無法傷害!
  詩曰
  隻身辟易萬貔貅,血食南山春又秋。
  鼻卷賊頭齊破膽,風雲長護馬隆州。

  定南公(《聖師錄》)
  明朝時廣西的一頭大象皇上所寵愛,封為定南公。吳三桂投降清兵後,鎮守雲南,日益驕橫。他想把這頭大象押解到京城,獻給清朝皇帝大象卻昂著頭去頂那些押解的人。養象人想方設法安撫勸說,它還是不肯屈服。吳三桂氣得大怒,下令把它殺掉。可是刀箭都不能傷害它,最後只好用火炮把它炸死。
  詩曰
  粉骨飛灰不顧身,象奴苦勸象彌瞋。
  赤心只有蒼天鑒,愧爾承恩拜爵人。

  粵中戰象(《懸榻編》)
  清朝初年,南方還有少量殘存的明朝軍隊,繼續抵抗清兵。一次,清兵廣東擒獲了一頭戰象,讓它投降,它表示拒絕。威脅要殺死它,它卻點頭接受。清兵調集了三百支火槍,環繞著它射擊,槍彈把它全身都打爛了,可它死後仍然屹立著沒有倒下。
  徐仲光贊道:多年身披鎧甲征戰沙場,以奮勇殺敵為天職。如今地絕天窮,正是永別的時刻。雖然不能向君王叩頭盡禮,讓槍彈洞穿胸口也無所顧惜。就讓這堅強挺立的頭顱,警示那些屈膝投降的懦夫。
  詩曰
  斷頭無憾效孤忠,戰象斑斑浴血紅。
  屹立乾坤留浩氣,火槍煙里化清風。

  昭宗猿(《聖師錄》)
  唐昭宗特別寵愛一隻猿猴讓它隨著大臣一起上朝,還賜給它紅色的官袍。後來朱溫弒君篡位,建立後梁,仍下令讓這隻猿猴跟著大臣上殿。沒想到它上殿後徑直走到朱溫的座前,跳起來向他奮力搏擊。朱溫氣得大怒,立刻下令把它處死。
  鶴子點評說:朱溫背棄了君主的深恩,陰謀篡奪皇位。這隻猿猴以身殉難,沒有辜負皇上的厚愛。當時的唐朝宰相張文蔚之輩,卑躬屈膝,又該何處容身啊!
  詩曰
  乾坤澒洞罷朝參,恩渥難酬淚暗含。
  也忝玉皇香案吏,堂堂豈肯事朱三?

  龍泉白馬墓(《聖師錄》)
  龍泉有一座「白馬墓」,裡面安葬的是明朝開國功臣胡深的坐騎桃花馬。當年胡深領兵征討陳友定,不幸在一次突圍中遇害。他的坐騎飛奔回家,在家門外聲聲悲嘶,隨後便氣絕身亡。胡深的夫人被它的忠義所感動,便將它安葬,立碑名為「白馬墓」。
  詩曰
  奔回匹騎一門驚,繞墓飛沙怒未平。
  月夜騰空風鬣動,長嘶猶趁舊屯營。

  河北駿馬(《懸榻編》)
  明朝末年,四處流竄的叛賊攻陷了黃河以北地區。縣令丁運泰被抓住後大罵叛賊,被殘酷殺害。他的坐騎是一匹駿馬,叛軍將領騎著它進入縣衙,到了廳堂前,它突然大聲嘶叫,抬起前腿像人一樣站立,然後狂奔起來無法控制,撞到牆上死去。
  徐仲光贊道:原本可以求生,也知道沒有自己的責任。痛悼主人慘遭殺害,怎忍心忘記生前的鞭策?主人屍首已經殘缺不全,自己悲憤的心卻如岩石般堅硬。這樣的馬和它的主人,在黃河之北悲壯赴義。
  詩曰
  觸死衙前怒尚嘶,令君與馬赤心齊。
  願為厲鬼先驅賊,萬顆頭顱踏作泥。

  蜀藩白騾(《聖師錄》)
  明朝末年,張獻忠率領軍隊攻入蜀地。蜀王帶著子女、宮人,投井而死。蜀王平日所乘的白騾在井邊徘徊,最後也跳到井裡以身相殉。多年後,附近打柴的人在天陰時,常常看見王宮的故址上,有白騾在蔓草間出沒。
  詩曰
  無聲躑躅有餘悲,宮井苔花好護持。
  莫遣銀床秋雨塌,此中碧血尚淋漓。

  二犬助戰(《警心錄》)
  南宋紹興二十九年冬,在撫州宜黃縣有一個大盜謝軍九,糾集上百人到處殺人搶劫,負責治安的李縣尉一家大小都被他們殺害。當時李元佐知縣正好有事去了郡城,縣尉便派遣手下的兵士前去討伐。都頭劉超走在前面,王宣緊隨其後。半路上與盜匪相遇,劉超帶著部下逃跑了。王宣率領的兵士還不到盜匪的一半,他們大聲叫喊著鼓舞士氣,在黃山下與盜匪們激烈鏖戰。王宣養著兩條狗,每次出門都帶在身邊,此時也大聲咆哮,咬死盜匪二十人,盜匪們終於敗退。王宣率眾退到山上休息。一會兒盜匪又回來了,因為擔心死去的同夥被官兵認出連累自己,便砍下他們的頭帶走。王宣遠遠看到了,生氣地說:「這些盜匪被我們殺死,要是他們的頭都被取走,我們以什麼憑證去領賞呢?」便率領兵士下山,與盜匪再次激戰多時,反被盜匪所擊敗。王宣與兩個兵士奪得三顆盜匪的人頭,沿小路穿過農田向西飛奔,在穿越一片秸稈時陷到泥沼中,被盜匪們追上,三人慘遭殺害。兩條狗守護著他們的屍體,直到散去的兵士再次聚集過來。部下將事情經過稟報縣尉,等李元佐知縣返回,向遇害的三人家屬發了優厚的撫恤金,下令備好棺材前去收屍。這時兩條狗還一直佇立在原地,一整天都沒吃東西,看見家人到來就搖著尾巴相迎,領到屍體前。等到主人王宣安葬後,這兩條狗也死去了
  詩曰
  莫雲用犬猛何為,追賊如風肉亂飛。
  可惜功成銜恨死,戰場駐馬客歔欷。

  厓山鷳(《聖師錄》)
  南宋末年,宋軍殘部兵敗厓山,忠臣陸秀夫背著祥興帝跳海身亡。當時御船上有一隻白鷳,奮力拍打著翅膀,聲聲哀鳴,帶著鳥籠一起墜入大海
  詩曰
  海哭天哀戰血紅,更無人到倩開籠。
  茫茫精衛無窮恨,都付崩濤慘霧中。

  群蜂投江三日(《聖師錄》)
  明朝正德年間,在鎮江的北固山下,有一蜜蜂簇擁著蜂王出遊。忽然遇到一隻兇猛的大鳥,把蜂王抓住吃了。群蜂長時飛鳴著不走,隨後便一隻只投入江中。後面聞訊趕來的蜜蜂絡繹不絕,也都紛紛投江而死,前後持續了三天的時間相國楊一清,號邃庵,見此情形,便讓家僕把蜜蜂打撈起來掩埋,立碑名為「義蜂」,並作了一篇祭文悼念它們。
  徐仲光贊道:蜂王蒙難,起自草率的出遊。身為左右陪從,為臣罪該萬死。大鳥的兇殘撕裂心肺,滿懷哀痛投向滔滔的江水。往昔齊王田橫自刎身亡,屬下五百義士紛紛自殺。群蜂的盡忠效死,也是同樣悲壯。
  [附錄] 《亦復如是》記載:有位姓姚的人,擅長養蜂,每年收穫蜂蜜達數千斤,因此成為小康之家。我曾去過他家,他告訴我說:「蜜蜂每天要朝拜蜂王兩次就像潮水起落一樣,非常準時。遇到風雨將至,朝拜的時間就會推遲。以此預測天氣的陰晴,總是很準確。」
  那天我正和姚先生一起觀看蜂巢,恰好牆角被雨水沖塌,把一個蜂箱壓壞。我看見裡邊所築的蜂巢,中間位置有一個高台,像桃李那麼大。有一隻蜜蜂比別的都要大,身上青黑色,獨自在高台上。姚先生說:「這就是蜂王。」我說:「看來王元之的《蜂記》中說的:『營巢如台,擁王而行。』句句都是紀實。《化書》上記載:『蜂有君臣之禮。』確實是如此啊!」姚先生說:「蜜蜂不過是一種昆蟲,怎麼可能懂得這些呢?」
  我說:「觀察一下螞蟻就可以知道,它們居住時有等級,出行時排著隊。古人說:『螞蟻君臣之義,所以蟻字的右邊是一個義字。』蜜蜂螞蟻同樣是微小的物類螞蟻既然懂得君臣之禮,蜜蜂也一樣會懂。何況任何動物都有靈知,如駱駝知道泉脈,老馬認識道路,燕子每逢一旬的戊日和己日便不再銜泥築巢,蝙蝠在庚申日的夜裡隱伏不出,鶴知道夜半時分,雞知道天亮的時辰,喜鵲築巢必背對太歲的方位,鼉在夜間按更鼓的時刻鳴叫,嘉魚知道在一旬的丙日出穴,鼠類能像人一樣拱手而立以示敬意,狐狸善於聽冰層下的水聲以確定能否通過,蜃龍吐氣變幻成樓閣。更奇特的是,歲蘭總在正月初一這天開放,梧桐樹和棕櫚樹知道閏月。草木無情之物,尚且有靈知,何況動物的靈知就更不奇怪。不過因為秉受天地之氣有偏,其所了解的僅限於此,不能進一步擴充,因此成為低等動物人類卻是萬善具備,無所不知,因此說人為萬物之靈。若是不斷擴充自己的良知就能成為聖人。若是良知不斷受到物慾的蒙蔽,就會喪失自己原有的本性,越來越接近動物,甚至有時連動物都不如,那就實在是太危險了!」
  詩曰
  萬蜂爭擲浪花堆,三日江雲慘不開
  諫獵書曾回漢武,侍臣惜乏馬卿才。

  南坡義猴傳(宋曹《會秋堂文集》)
  建南楊石袍先生告訴我說:在吳越一帶,有一個須髯捲曲的乞丐,在南坡搭了個茅草屋。他養了一隻猴子,教它在盤鈴的伴奏下表演木偶戲,在集市上演出以維持生計。乞丐每次得到食物,都與猴子分享。無論嚴寒酷暑都與猴子在一起,彼此相依為命,如同父子一般,這樣過了十多年。後來乞丐又老又病,不能再帶猴子去集市表演了。猴子就每天跪在路邊,向行人乞食來養活他,過了很久也從不改變。乞丐死後猴子悲痛地環繞著他的屍體,像人子喪父一樣捶胸頓足。哀悼之後,又在路邊跪下,垂下頭凄聲叫著,伸手向路人要錢。不到一天,討來數貫錢。它把這些錢用繩穿起來,到了集市上,在賣棺材的店鋪前不肯離去,於是店主便賣給它一副棺材。它還不肯走,看見有挑擔子的人,就上去牽拽他的衣服。挑擔的人便幫它把棺材抬到南坡,收殮乞丐屍體,將他埋葬。猴子又在路邊跪著乞食,來祭奠主人。然後到四周的野地找來枯柴,堆在墓的一旁,取出以前使用的木偶放在上面,點火焚燒。最後長啼幾聲,便跳到烈焰中燒死了。路過的人無不驚嘆,被它的忠義所感動,於是將它安葬,稱為「義猴冢」。
  詩曰
  事生事死費躊躇,腸斷南坡舊草廬。
  烈火焰中魂冉冉,彩霞天半擁飆車。

  安福猴(《曠園雜誌》)
  清朝康熙九年庚戌冬,天上直下大雪。從十月份到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下得更大,路上行人很多都在雪地上失足,甚至因此喪命。安福縣有一個戲猴乞討的人,擔了兩隻簍子,登上縣裡的狗爬嶺,寒風凜凜,衣衫單薄,沒有上去就凍死在半山腰。當時他所養的猴子看看沒有辦法,就四處張望,發現前方有三個行人正往另外一條路上走,急忙跑過去拽住他們。這三人掙脫不了,就問猴子:「你有什麼事想說嗎?」猴子便向他們叩頭。他們讓猴子帶路,走到半山腰,看見路上有一個死人,擔的簍子扔在一邊。三人驚嘆道:「要是不趕快離開,恐怕後面的人懷疑我們是兇手那就麻煩了!」猴子向他們不停地哀號,他們只好說:「你有什麼事,我們盡量幫助你。」猴子拿出死者鑰匙,打開簍子取出三兩銀子,平分給這三個人。他們說:「是想用來買棺材嗎?這恐怕做不到。」猴子使勁搖頭。又問:「是出錢讓我幫你主人掩埋了嗎?」猴子連聲應諾。於是這三人用力挖了一個土穴,正要抬著屍體掩埋,猴子讓他們停下,又取出擔上的十片草席,從簍中拿出幾斤棉花。他拿出八片草席,把棉花分出三分之二,交給這三人用來裹屍。他們都感動得紛紛落淚,一一照它的意思辦理。封土完畢,對猴子說:「我們想把你帶回去養著,你願意嗎?」猴子一聲不吭,繞著主人的墳堆走了三圈,哀叫著用頭撞在岩石上死去。三人這才明白,先前所剩下的棉花、草席,是它為自己準備後事所用。他們就把猴子屍體纏裹好,與它的主人合葬在嶺上的路旁。這三個行人回到家,為安福縣的人講了這件事。湘潭的郭幼隗為此作了一篇《義猴傳》。
  詩曰
  相依為命慟途窮,慘慘彤雲獵獵風。
  願附主人同藳葬,生埋熱血雪花紅。

  白塔山猴(《聖師錄》)
  明朝正德辛巳年,有夫婦二人以耍猴賣藝為生,已經十年,住在嘉州白塔山。男主人去世後,葬在塔的左側,他養的猴子日夜哀號。不久,其妻又招來一個乞丐丈夫猴子舉著手嘲笑他。其妻牽著猴子讓它表演,猴子趴在地上不聽,用鞭子打它,它就使勁叫喚。夜裡,猴子跑到主人的墓前,抱著墳上的土悲號,這樣過了七天也死去了
  詩曰
  羞抱琵琶塞耳聽,也同七日哭秦庭。
  嘉州白塔山前路,哀嘯寒楓鬼火青。

  瑞昌門外義猴(《聖師錄》)
  三國時期的曹魏咸熙年間,有一對老年夫婦在瑞昌門外耍猴賣藝。一天,老婦去世了,老翁把她埋葬。沒多久老翁也去世了,卻沒有人來埋葬他。他們所養的猴子一直守著老翁屍體,人們看著可憐,就出錢把老人埋葬了。大家都這隻猴子為義猴。
  詩曰
  待誰負鍤妥翁身,躄踴無殊子喪親。
  落木蕭蕭啼不住,酸風愁絕路旁人。

  忽雷駁(《酉陽雜俎》)
  唐代秦叔寶的坐騎,名叫「忽雷駁」。秦叔寶常拿酒給它喝,在月明的夜晚,試著讓它跨越障礙,竟能縱身跳過三張黑氈的高度。秦叔寶去世後,它便嘶鳴絕食而死
  詩曰
  四蹄奔月躡青煙,颯爽英姿馬亦然。
  何處敝帷埋駿骨,欲澆醽醁野風前。

  陳平章馬(《稽神錄》)
  明朝淮南統軍陳璋,加封「平章事」官職,到朝中接受任命。當時李昇擔任丞相,對陳璋說:「我一會兒去貴府給您賀喜,還想見見您家公子,看是否有緣做我的乘龍快婿。請您先走一步。」陳璋騎馬上路,途中匹馬忽然失足,把他摔了下來。到家不久,李昇來訪,陳璋勉強起身迎接。李昇慰問了一下傷勢,就匆匆告別了。陳璋把馬召來,責備它說:「我今天拜官,又要商議親事,你卻把我摔下來,你這畜生!」不忍心殺它,就讓人把它牽走,不許餵食。當天晚上馬夫悄悄拿來馬料喂它,這匹馬看了看,直到天亮也沒有吃,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馬夫這件事向陳璋稟報,陳璋又把馬召來,對它說:「你既然知道自己錯了,那我就赦免你吧!」馬聽了跳著離開,當天開始像以前一樣進食。後來,陳璋鎮守宣城,任職期滿後還鄉,不久就去世了。十天後,這匹馬也悲鳴著死去。
  詩曰
  的盧今日竟妨吾,數罪何辭謝秣芻。
  故相恩深難寸報,靈輀努力效前驅。

  畢將軍戰馬(《聖師錄》)
  南宋大將畢再遇,兗州將門之後。開禧二年隨軍北伐,屢立戰功。金人只要看到他的戰旗,就趕緊避開。後來他居住在湖州,有一匹戰馬叫「黑大蟲」,非常駿壯,只有畢將軍人才能駕御它。畢將軍去世後,家人用鐵索把它拴在馬廄中。一次岳祠舉行迎神儀式,這匹馬聽見陣陣金鼓聲,以為又要奔赴戰場,就昂頭大聲嘶叫,奮力把鐵索掙斷跑了出去。家裡人擔心它會傷著人,就派了十個強壯的士兵把它牽了回來,好言勸說道:「將軍已不在人世,你不要生事給我家添麻煩。」馬支著耳朵傾聽,淚水潸然而下,聲音嘶啞地長鳴幾聲就死去了
  詩曰
  烏騅伏櫪失重瞳,百戰沙場翊大功。
  熱血滿腔何處灑,仰天一慟颯靈風。

  克勒(《聖師錄》)
  清朝和碩親王有一良馬,名叫「克勒」,即漢語所說的「棗騮馬」。此馬身高七尺,從頭至尾有一丈多長。耳邊有一寸多長的肉角,肚子下的捲毛像鱗甲一樣。這匹馬駿異超凡,連懂馬的人都感到詫異,認為它是龍種,和碩親王十分喜愛它。親王去世後,這匹馬徘徊哀鳴,沒過多久也死了
  詩曰
  龍種奇姿一顧空,天人駕馭必英雄
  世無伯樂誰真賞,昂首悲嘶萬里風。

  張行人義騾(《池北偶談》)
  與我同年參加科舉考試的張鶴洲,擔任負責朝廷禮儀的「行人」職務,平時騎乘一頭騾子,十分喜愛它。康熙甲辰年,因涉及考場事故,張鶴洲被刑部關押,家中生計難以為繼,只好用騾子抵償欠下的款項。一天,這頭騾子經過街市時,突然酸楚地悲鳴起來,把新主人從背上摔下,自己逃回張鶴洲的家。來人想把它牽走,稍微離近一點,它就又蹄又咬,不肯離開。我的哥哥西樵,在吏部擔任要職,特為此事作了一首詩,名為《義騾行》。
  我由此不禁深有感慨,東漢末年的華歆、曹魏末年的賈充、劉宋末年的褚淵,以及唐末的張文蔚等六位佞臣,這些身居要職的人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辜負君恩,賣主求榮。相比之下,這隻騾子不知勝過他們多少倍!
  詩曰
  義騾日下競稱奇,消得琅琊吏部詩。
  新主縱然芻秣好,不如故土樂忘飢。

  姚氏二犬(《廣異記》)
  唐朝開元年間,吳興一位姓姚的人被流放到南方邊境地區,隨行的有兩個僕人和兩條狗。年長的僕人名叫附子,另一個是他兒子小奴,父子倆性格都很兇悍。在南方住得時間久了,他們對家鄉的思念越來越強烈,於是便謀劃殺害主人,以便早日返鄉。
  姚某的住處十分偏僻,周圍沒有鄰居有一天,附子忽然對主人說:「您是燕地的人,現在卻流落到萬里之外,倘若遇到不測,我理當護送您的棺柩返回故鄉。可是最近我感覺正在衰老,如果忽然去世,我的兒子一個人無能為力,那您的遺骨就將永遠留落他鄉了!希望能儘早解決。」姚某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說:「你是讓我死嗎?」附子說:「確實有這樣的考慮。」姚某無奈之下,只好請求把時間定在第二天早上。
  第二天清晨,奴僕父子準備了豐富的早餐,勸他多吃點。姚某放下酒杯,傷心地哽咽淚下。見兩條狗一左一右地依偎著他,剛才僕人來時,也帶給它食物。他撫摸著這兩條狗說:「豢養你們這麼多年,現在這兩個奴才要殺我,你們知道嗎?」兩條狗也哽咽著不吃東西,回頭看著主人悲叫。這時附子走了進來,一條狗突然躍起,咬住他的喉嚨,當下斃命。另一條狗飛快地跑到廚房,咬住小奴的喉嚨,也當下斃命。然後又去咬附子之妻,把她也咬死了。姚某這才倖免於難。
  鶴子點評說:奴僕父子陰謀殺害主人,兩條狗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它們咬牙切齒,滿腔憤恨,早已不是一朝一夕。此前卧在月下,對著野花吠叫,神情自若地陪伴著主人。隨後如電閃雷鳴一般,迅猛果敢地斬草除根。這兩條狗真是忠義而神勇!
  詩曰
  一般豢養兩般心,觀變迎機智勇沉。
  劍客空空輸痛快,驚魂乍定涕沾襟。

  犬殉主(《聖師錄》)
  劉釗是鐵嶺衛人,他養著一條狗,無論去哪裡都跟著他。劉釗常到山上打柴,然後用馬馱回來,這條狗總跟著一起去。一天,狗獨自回來,朝著劉釗的兒子劉國勛不停地又跳又叫。劉國勛覺得奇怪,就跟著它上山,看見劉釗已被強盜殺害,屍體山石間,那匹馬被搶走。劉國勛為父親辦理喪事,安葬完畢,參加葬禮的人都回去了,只有這條狗獨自守在墳旁,日夜不停地悲泣,淚水涔涔流下,浸濕了身邊的草葉和泥土。幾天後這條狗把墳上的土刨開,露出了棺材,自己就死在棺材旁。
  詩曰
  林下風腥馬曷歸,家人畢葬獨依依。
  淚痕滴處無干土,傍冢煙寒草不肥。

  黑兒像贊(宋玨作)
  黑兒是崔子鎮先生所養的貓。崔先生很喜愛它,與它同起同卧,取名「黑兒」,只要叫它的名字就會答應。崔先生每次外出,黑兒都要把他送到門外。等他回來的時候,黑兒一聽見腳步聲,就高興地跳起來。崔先生看它這麼高興,自己也特別開心,馬上找食物喂它。這樣過了十多年。一天,崔先生病了,黑兒一直守候在床邊不肯離開,觀察先生的起居狀況表情很是憂愁。沒多久,崔先生去世了,黑兒繞著棺柩哀叫,幾天幾夜不吃不喝,也死在棺柩之下。崔先生的兒子公超,被它的忠義所感動,便將它安葬,名為「黑兒冢」。
  我聽說這件事後非常驚嘆,為它畫了一幅像,並作了一首詩讚:「相彼狸狌,性則執鼠,馴性者良,貪饕者鄙。亦有名種,深毛修尾,溫柔善媚,依人而已。唯茲黑兒,人且難比,識主性情,解主言語。主出主歸,徘徊延佇,徘徊若悲,延佇乃喜。寢則侍衾,興則候履,歷十餘年,如仆如子。主疾知憂,沒則號毀,無以酬恩,不食而死。殉秦三良,殉齊二士。誰謂物蠢,而不可擬?葬之龍門大河之涘。陵谷有遷,冢不崩圮。庶幾千載,齊名黃耳。」
  詩曰
  吁嗟古道棄如塵,生死相依幸託身。
  貌得狸奴毛髮動,瓣香未許負心人。
  -----------------------------------

  三、忠貞不渝
  愛河滔滔無盡,眾生沉淪陷溺。兩情忠貞不渝,動物竟然如此。哪怕地老天荒,此情無終無始。

  比翼鳳(《嫏嬛記》)
  南方有一種比翼齊飛的鳳凰,無論在天空翱翔,還是休息進食,總是親密相伴,從不分離。雄鳳名為「野君」,雌凰名為「觀諱」。通稱為「長離」,意思是永遠相依相伴的愛侶。這種鳥能通宿命,知道前世事情死後再次重生,它們還會在一起。
  詩曰
  比翼於飛薄紫霄,預思離別恨迢迢。
  分明夙慧三生在,一縷情絲未盡銷。

  許氏園鶴(《陳忠裕集》)
  許氏的園林中養著兩隻鶴,後來雄鶴死了過了一年多,朋友又送來兩隻鶴。原先的那隻孤鶴獨自迴避,不和兩隻鶴一起覓食。一天,新來的雄鶴見自己的配偶到林中小澗邊去了,有心想擁有兩隻雌鶴,便偷偷地靠近它。孤鶴引吭長鳴,與雄鶴搏鬥,直到它離開為止。傍晚時分,若雙鶴在池邊休息,孤鶴就去庭院。它們在庭院里,孤鶴就去池邊。每當月明風和的夜晚,雙鶴翩躚起舞,一唱一和地鳴叫,聲唳雲霄那隻孤鶴卻在一寂靜地止息,從不應和。而當風雨侵襲,天色陰暗,寒冷的急流沖擊著岩石,霜葉從枝頭緩緩墜落,這隻孤鶴忽然聲聲哀鳴,凄清悲涼,好似樂音中的角(jué)音,聽到的人莫不深感悲傷。主人痛惜它的遭遇,等它的羽毛長豐滿,便任它飛走了
  正如貞婦守節的情操,鋒刃不能改變。鶴鳥守信忠誠寒暑不能奪走。而像《周易》「恆卦」九三爻所說的那種沒有信用、喪失操守的人,又該是多麼的可恥啊!
  詩曰
  一般風月各悲歡,茹苦心頭欲訴難。
  孑影碧空何處去,故園回首暮雲寒。

  聞鶴墮淚(《情史》)
  南北朝時期的宋明帝,登基前為湘東王,一次他在竹林堂修建了新的房舍,太守鄭裒送來一隻雄鶴,雌鶴仍在鄭裒家。時值深秋,在霜高月冷的夜晚,這隻雄鶴總是聲聲唳叫。那些在岸邊船隻上過夜的孤身行客,聽到後都禁不住墮淚。有一天,一隻野鶴飛到竹林堂中,怎麼也驅趕不去,原來正是鄭太守家的那隻雌鶴。兩隻在一起上下交鳴,翩翩起舞,叫聲或高或低,宛轉悠揚,妙合節拍。
  鶴子點評說:起初獨自望空,聲聲孤唳,霜月也顯得越發凄清。而後雙鶴對影,宛轉相和,白雲也為之隨風飛舞。
  詩曰
  悲莫悲兮生別離,生離重遇舊相知。
  人間倘借雙飛翼,哪有徐郎破鏡悲。

  鴛鴦悲鳴(《第一功德錄》)
  北魏延興三年,在一次狩獵時,獵鷹捕獲了一隻鴛鴦。它的伴侶悲鳴著,飛上飛下,不肯離去。魏顯祖看到後心中不忍,就問左右的大臣:「這隻飛鳴的鴛鴦,是雌是雄?」大臣回答道:「臣下認為是雌性。」皇上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大臣答道:「陽性剛強,陰性柔和。以剛柔的情形來推測,必定是雌鳥。」皇上感慨地說:「雖然人類禽鳥不同,可是在秉性又有什麼差異呢?」於是下令把捕獲的鴛鴦放了,並下詔書,禁止畜養鷹鷂等兇猛的禽鳥
  詩曰
  片語回春感至尊,秋江蓼影尚驚魂。
  而今結伴雙飛去,同拜金雞下赦恩。

  柳家燕(《聖師錄》)
  元朝元貞二年,有一對燕子在河北柳湯佐家作巢。一天晚上家裡人舉燈照蠍子,雄燕受到驚嚇摔了下來,被貓吃掉了。雌燕盤旋著不停地悲鳴,依舊早晚守護著鳥巢,哺育著幼燕,直到它們翅膀長成後才飛走。第二年,那隻雌燕又飛回來,仍舊住在去年的鳥巢里。巢里好像有兩隻卵,柳家的人猜想它有了新的伴侶,便悄悄爬上去觀看,卻還是去年孵化的兩隻雛燕的蛋殼。從那以後,春來秋去,一共六年時間,每年都見它隻身飛來,又孤身遠去。
  詩曰
  雙雛誰倚隻身棲,獨返家山海霧迷。
  故侶雖亡遺壘在,年年不忍補新泥。

  報恩寺鸛(《秋燈叢話》)
  吳地的報恩寺佛塔頂端,巢居著兩隻鸛,它們一起在空中翱翔,在巢中過夜,無論去哪裡都形影相隨。一天,雄鸛的腿掛進塔頂四周的鐵鏈中,雖然奮力拍擊雙翼,還是懸在空中無法掙脫。雌鸛朝下探著頭,大聲鳴叫,像在向人求救。眾人雖然可憐它,可是也沒有辦法上去。雄鸛不停地掙扎鳴叫著死去,雌鸛守在它的身旁不肯離去。周圍的鳥想來啄食死去的雄鸛,雌鸛就用尖利的嘴憤怒地驅趕,不讓它們靠近,直到雄鸛的毛骨都風化了,雌鸛才離開。每到風雨交加的夜晚,雌鸛在塔的四周來回翱翔,發出聲聲哀鳴,好像在表達自己的悲痛思念之情
  鶴子點評說:《詩經》上說:「予美亡此,誰與獨處?」當雌鸛痛失愛侶,它悲憤的情形,凄楚的叫聲,至今仍宛轉繚繞在耳目之間。
  詩曰
  倒懸誰解望蒼冥,慘對飆輪未蛻形。
  自此無心更鳴垤,孤飛夜傍塔燈青。

  雌鸛表貞(《聖師錄》)
  泰州鹽場的一座寺廟裡,在樓窗外的老樹頂上,有一對鸛在上面築巢。雌鸛孵卵期間,有村民趁它出去覓食,偷偷把所孵的卵換成鵝卵,雌鸛回來後並沒有發覺。過了一段時間雛鳥破殼而出,卻是只小鵝。雄鸛驚訝地發現它和自己不像,懷疑雌鸛與別的鳥苟合,憤怒地朝它喧叫,雌鸛也委屈地鳴叫不已。不久雄鸛飛走了過了一陣來了一群鸛鳥,一起觀察這隻雛鳥,然後都朝著雌鸛大聲喧叫。雌鸛無從表白自己,就用嘴鑽入牆縫中自盡了。當地的詩人吳賓賢,號野人,作詩記述此事。
  詩曰
  猜嫌毋乃太痴情,個裡疑團恨未平。
  休笑牆茨難遽掃,女貞枝上月分明

  揚州署青鸞(《池北偶談》)
  我讀《雙槐歲鈔》時,看到書中有《貞鶯》、《烈鴛》兩首詩。因此回想起以前在揚州的官署里,有兩隻青鸞,出入覓食總在一起。一天,雄鸞被鹿給頂死了。雌鸞日夜不停地哀鳴,讓人不忍聽聞,幾天後也死去。我被它的忠貞所感動,作了一首《青鸞操》。
  詩曰
  嘉名疇錫果長離,五彩翩翩對舞誰。
  顧影生憎無賴月,記曾雙照夢回時?

  鴛鴦投沸湯(《聖師錄》)
  明朝成化六年的十月間,鹽城天縱湖的漁夫,見成群的鴛鴦在湖面上翻飛,便捉住一隻鴛鴦把它煮在鍋里。它的配偶雌鴛鴦,一直跟著漁夫的船,邊飛邊叫,不肯離去。等漁夫揭開鍋蓋這隻鴛鴦就投進滾燙的開水中自盡了
  按:《情史》一書中記載,劉世用在高郵湖見漁夫捕捉鴛鴦的事,與此大致相同。
  詩曰
  霎時毒霧冪湖深,逐棹何人辨苦音。
  欣躍沸湯同畢命,碎身粉骨也甘心。

  燕冢(《南史》)
  南北朝時期襄陽的衛敬瑜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妻子是灞陵王整的妹妹,當時才十六歲。她的父母公婆,都勸她改嫁,她哭著不答應,並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放入盤中發誓,家人才只好作罷。王氏女居住的房子有個燕巢,一對燕子常飛進飛出,後來忽然剩下一隻孤燕。她同情它的不幸,又為自己而感傷,就對這隻燕子說:「你能懂得我立志守節的心情嗎?」並用一縷線系在它的腳上做為記號。第二年春天,這隻燕子又飛來了,依然孤飛如故,腳上還系著那縷線。她看到後心有感觸,作了一首詩:「昔年無偶去,今春猶獨歸。故人恩義重,不忍復雙飛。」這隻燕子春來秋去,經過了七個寒暑來年再飛來的時候,王氏女卻已經去世了。燕子繞著房子不停地哀鳴,家人看到了,就告訴它埋葬的地方。燕子飛到墓旁,哀叫著不食而死家人把它葬在王氏女的墓旁,起名「燕冢」。後來唐朝的李公佐,根據這個故事寫了《燕女墳記》。
  另有一種說法:這位女子名叫姚玉京,嫁給了襄州小吏衛敬瑜。衛敬瑜不幸溺水身亡,玉京守志不再改嫁。她居住的房子里,有兩隻燕子在屋樑上築巢,常常飛進飛出。後來被兇猛的大鳥抓走了一隻,另一隻成了孤燕,獨自悲鳴徘徊。到了秋天,它飛落到玉京手臂上,好像是向她告別。玉京用一縷紅線系在它的腳上,對它說:「等明年春天,你還要回來與我做伴。」第二年,這隻燕子果然回來了,玉京便為它作了上面的那首詩。後來玉京去世了,燕子飛來後,繞著她的家悲鳴。家人對它說:「玉京已經死了,她的墳墓在南郭。」燕子飛到玉京墳上,也死在那裡。每當風清月明的晚上,就會有人看見玉京和燕子一同在灞水邊遊玩。有人說:「玉京」是王氏的乳名,前面加「姚」,是隨她母親的姓。
  詩曰
  孤壘空房各自哀,分飛猶幸聚泉台。
  回頭無限春風淚,不許桃花傍冢開。

  雁邱(《情史》)
  元好問是金國人,一次到並州參加科舉考試,路上遇到捕雁的人捉到兩隻大雁一隻死了,另一隻脫網而去。只見那隻脫網的大雁,在空中盤旋哀鳴了很久,然後墜地自盡。元好問買下這兩隻雁,埋葬在汾水邊,壘上石頭作為標記,名為「雁邱」。還做了一首「摸魚兒」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別離苦,就中更有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欒城的李治,字仁卿,也和詞一首:「雁雙雙,正分汾水,回頭生死殊路。天長地久相思債,何似眼前俱去。摧勁羽,倘萬一,幽冥卻有重逢處。詩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風嘹月唳,並付一邱土。  仍為汝,小草幽蘭麗句,聲聲字字酸楚。桐江秋影今何在,蕭瑟欲迷堤樹,露魂苦。算猶勝王嬙青冢真娘墓,憑誰說與?對鳥道長空,龍艘古渡,馬耳淚如雨。」
  李斯義點評說:或許有人會說:「這簡直就是情痴。」殊不知至忠大孝的事情都是痴情笨拙的人做出來的。而敗節喪名的事情,卻被聰明人做盡。一念痴情正是心中真誠的表現,由此可以盡忠盡義,扶植萬古綱常。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其愚不可及」啊!
  鶴子點評說:原跋很妙。上文「燕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