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乃佛心

多情乃佛心

    從前,一個老太婆供養一個住茅棚出家人,這個出家人每天都參禪打坐老太婆呢,每天都派一個女孩子給他送飯,這樣過了二十年有一天,老太婆想檢查一下這個出家人修行境界,所以,就派了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子去試探他,叫她在送飯的時候,突然把他抱住,問他感受怎麼樣。女孩子就照樣做了,問他感受怎麼樣。這個出家人回答說:「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這個出家人被抱住的時候就像乾枯的樹枝靠在冰冷的石頭上,嚴冬里沒有熱氣的東西老太婆知道後說:「我們把一個俗人,供養二十年。」於是,就把這個出家人走了,並一把火燒茅棚這就是「婆子燒庵」的公案
    這就是說老太婆對這個出家人修行境界不認可、不滿意。當然,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抱住你,你能木頭一樣不動心,這不是一個平常能做到的,但這卻不是佛法境界。這個出家人被趕走以後,便遍參明師,苦究本來,如此過了三年,他又回到老太婆那裡,老太婆還用相同的方法考驗他。當女孩子抱住他的時候,他對這個女孩子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終得老太婆首肯。
    其實,佛法境界要我們的心不動,但又能如實覺知一切,在動和不動之間,這就是「中道」。我們修行,其實就是修心,這個心,就是一顆平常心,如如不動的心。一說到不動」,我們就會理解偏差,認為學佛人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硬、生冷。
    當年,跟隨白隱禪師參禪修行的一位老太婆,她心愛的孫女不幸夭折了,老太婆悲痛得泣不成聲,圍在一旁觀望的其他老婦人見狀,不禁脫口埋怨說:「你不是一直也在白隱禪師門下參禪修行嗎?孫女夭折就亂了方寸,悲傷失態,成何體統?」沒想到那位老婆聽了他人的怨言後反駁說:「你們哪裡知道,我為孫女流的是珍珠淚!」這才是學佛人的心,雖然佛心可以超越喜怒哀樂,但是佛心通過肉體展現在我面前時,既有悲哀憂傷,更有歡樂欣喜。正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佛教看來,一切眾生都是有情」,只要是一個正常人,都會喜怒哀樂親情、友情、愛情學佛是由眾生來學,是由凡夫開始的。佛教徒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以智慧來指導情感。如果佛教只提倡「不動心」、「離欲」,則一般人無法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中沒有「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所以,我們學佛人應該有這樣的理念:以出世之心為入世之事,先生活生死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融入社會。這也是佛教的「慈悲」。何謂慈悲?「慈能予樂」,想辦法使別人快樂,並且以別人的快樂自己的快樂;「悲能拔苦」,時刻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別人的痛苦。當然,佛法的「慈悲」,就是我平常所說的「愛心」。愛及一切有情的心。
    因此,佛心一顆完全放開的心,也是一顆最「多情」的心。

THE END